張濤
中煤建筑安裝工程集團有限公司 河北邯鄲 056003
近年來,在建筑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類型的建筑工程數量逐步增多、規模逐步擴大,使得人們對建筑工程質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混凝土作為建筑工程中應用最為廣泛的材料,在建筑工程整體結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混凝土施工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復雜性,施工過程中的各種因素都會影響混凝土施工的整體質量,由于混凝土技術應用關系著建筑工程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必須在施工過程中做好關鍵技術的控制,避免混凝土施工不當引發各種質量與安全問題。
混凝土結構主要包含了水、水泥、石子、砂等多種材料。從當前建筑工程中混凝土結構的種類通常包含素混凝土結構、鋼筋混凝土結構與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等類型。作為建筑工程結構的主體,混凝土施工技術的應用效果直接決定著建筑結構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因此,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必須保障施工的規范性[1]。
混凝土結構在當前建筑工程領域有著極為廣泛的應用,主要是由于其具有極強的耐火性能、抗腐蝕性、整體性、可塑性等優勢。整體性主要指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可根據建筑工程的結構類型與特點,澆筑成為整體性結構。可塑性表明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有關施工人員可以根據工程的實際需求,進行幾何結構形式等的科學設計。再加上混凝土原材料獲取方便、整體造價較低,能有效實現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控制,這就使得混凝土技術在工程領域應用極為廣泛。
在混凝土施工完成后,在混凝土的表面會出現一些細小的麻點、凹坑或者氣泡。這會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不僅影響混凝土的美觀,而且會影響混凝土的質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于對施工細節的處理不到位。例如,對模板的清理不到位,模板上粘有雜質,導致混凝土出現麻面。如果沒能對混凝土進行有效的養護,或者在混凝土振搗過程的振搗不充分,導致混凝土內部的氣泡未完全排除等,都會造成混凝土出現麻面現象[2]。
在完成混凝土澆筑后,在其表面弧線疏松情況,形成蜂窩狀。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在于骨料聚集過程中砂漿沒能完全覆蓋,在長時間的空氣侵蝕下,會在骨料之間形成蜂窩狀的孔穴。如果在混凝土澆筑過程中骨料與砂漿之間出現離析,將會導致混凝土蜂窩的出現。而且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如果模板破損,或者模板密封不嚴,發生漿液滲漏,也會導致混凝土蜂窩出現。
裂縫是混凝土施工過程中比較常見的問題,也是危害性較大的問題之一,混凝土裂縫主要分為三種,即橫向裂縫、縱向裂縫以及網狀裂縫等。如果在混凝土施工過程中對溫度把控不當,便很容易出現裂縫問題。在混凝土的養護過程中,如果不能嚴格按照標準進行養護處理,也很容易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除此之外,在外力的作用下也會導致混凝土出現裂縫問題。
在混凝土配合比設計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注重施工現場的要求和施工成本,確保施工的經濟性和合理性,確定性價比較高的配合比。施工現場混凝土集料含水量和理論值差距很大,在混凝土拌和作業之前,相關技術人員需要合理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計算混凝土各組成部分的用量,將其誤差控制在允許范圍內。集料用量誤差一般在±2%以內,水用量誤差在±1%以內,水泥和外加劑用量誤差在±1%以內。另外,技術人員需要測量集料的實際含水量,根據選定配合比,合理調節水的摻入量,確保混凝土組成部分用量比例滿足配合比要求,提高混凝土質量[3]。
通常情況下,確定混凝土配合比后,要進行混凝土拌和作業,技術人員要合理控制拌和時間,確保混凝土拌和的均勻性。一般情況下,冬季混凝土拌和作業需要控制在3min以內,其他季節混凝土拌和時間約2min。
混凝土澆筑過程中,其關鍵技術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1)澆筑過程中,要保持澆筑的規范性,避免混凝土拌合料出現分層與離析等現象。在混凝土卸料的高度需要控制在2m以下。豎向混凝土結構拌合物澆筑過程中,其高度需要控制在3m以內,在澆筑過程中,要結合工程的具體要求,配合串筒、溜管等下料澆筑方式。
(2)如果是豎向結構的混凝土澆筑,為保障澆筑的整體質量,在澆筑之前,需要在混凝土結構底部填充厚5~10cm的水泥砂漿。在澆筑的過程中,需結合澆筑的高度等要求,做好混凝土水灰比、坍落度等的控制,必要情況下要對混凝土配合比等加以調整與優化。
(3)在混凝土的振搗過程中,施工人員需要實時觀測模板、支架、鋼筋等的具體情況,避免出現變形、位移等情況,一旦出現這些問題,要立即停止混凝土的澆筑,并對相關的位移與變形等情況加以必要的修正以后,方可繼續開始混凝土的澆筑作業。
(4)在建筑工程混凝土澆筑過程中,柱與墻體連接位置,梁、板的澆筑過程中,如果澆筑控制不當,極易出現混凝土裂縫,因此,在澆筑過程中,需要首先進行柱與墻壁的澆筑,當澆筑結束1h以后,再次進行澆筑,這種澆筑作業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混凝土裂縫的出現。
(5)梁、板澆筑要保持連續性與同步性,如果梁的高度在1m以上,往往選用單獨澆筑的方式。
在混凝土的振搗過程中,其振搗時間等也都影響著混凝土的整體施工質量,在振搗過程中,其關鍵技術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如果在混凝土振搗中使用的是插入式振搗,其混凝土搗實移動間距,需在振搗半徑的1.5倍以下,而輕骨料混凝土搗實移動間距,需小于其振搗半徑。振搗器與模板之間的距離需要維持在振搗半徑的0.5倍以內,在振搗過程中,要避免振搗不當所引發的與鋼筋、模板等的碰撞。振搗其插入混凝土的深度需在5cm以上。
(2)如果應用表面振搗器,其移動間距的確定,需保障其振動器覆蓋于振搗部位的邊緣位置。
(3)如果應用附著式振搗器,需根據相關的試驗結果設定間距,并將其與模板做好連接處理。
(4)如果建筑工程項目中,混凝土為干硬性混凝土與輕骨料混凝土,需在振搗過程中應用加壓振動的方式。
(5)振搗過程中,需要做好模板、支架、相關構件等的檢查,避免在振搗過程中這些構件出現變形等,一旦出現變形等現象,要立即對其加以處理。
(6)振搗過程中,要保證振搗的質量,需避免在混凝土表面出現浮漿等現象,科學確定振搗時間,避免過振破壞混凝土的均勻性,引發混凝土的離析、翻漿等質量缺陷。
在混凝土澆筑完成后,需要在12h以內進行養護,并定期做好表面灑水作業,針對塑性低的混凝土澆筑完畢后實行噴霧養護模式。一般情況下,養護作業持續時間在14d以上,養護過程中必須確保混凝土表面的濕潤性。為了避免混凝土開裂問題,技術人員需要使用濕潤的草簾和麻片對混凝土表面進行覆蓋。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現場,施工管理部門需要加強對施工全過程的控制,針對各項不利影響因素采取合理的措施,協調各施工要素的關系,為施工建設的順利實施提供支持。另外,還需要加大施工過程的監督管理力度,發現質量不合格的問題立即責令返工。除此之外,合理調配工作流程、合同施工方案、施工流程和施工人員,并加強施工人員之間的技術交流,做好施工現場質量監督管理工作。
我國建筑行業人口流動性比較強,現場施工人員的文化水平有待提高,相關管理部門需要加大安全隱患排除與現場安全指導工作的力度,向施工人員強調安全施工要求和操作流程,并加強施工現場工作人員的管理,減少施工安全事故的發生。另外,在實際施工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加強施工技術應用和管理,及時更新并優化施工技術,以滿足工程項目建設要求。
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處理過程中,存在很多施工裂縫問題,導致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人為操作失誤、環境和溫度條件等,裂縫出現后,在不及時管控的情況下會更加嚴重。在混凝土施工技術應用過程中,相關人員需要加強混凝土強度管理,避免出現裂縫問題,還可以引進先進技術進行預防,集中控制混凝土裂縫問題,提高混凝土內部的整體質量。
綜上所述,在建筑工程項目建設過程中,技術人員需要做好混凝土澆筑工作,加強對混凝土澆筑準備工作到養護工作全過程的監督和管理,需要從質量、安全、進度等各個角度進行分析,嚴格按照相關要求制定相應的管理制度,控制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裂縫問題,施工技術人員需要積極學習先進的混凝土施工技術和施工工藝,提高混凝土施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