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和
四川省涼山州寧南縣水利局 四川寧南 615400
旱澇本是自然災害,但由于我國地域廣闊的特點,南北氣候差異極大,使得南北旱澇頻發。我國南方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降水充沛,在氣候變化大時容易引發水災,而我國北方主要是溫帶季風氣候和溫帶大陸氣候,較干燥,季節性較明顯,時而降水量不足發生旱災,我國人民深受其害。隨著科技的發展,重工業的不斷進步,旱澇頻發告示我們以往的工作模式已經落后。我們必須提高防汛抗旱意識,在舊的體系下加入創新型理念,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打響防汛抗旱攻堅戰。
以往防汛抗旱工作中,我國將工作重心放在旱澇的防御上。特別是在旱澇頻發期。但是這種工作形式往往很被動,并不能從根本上減少災害頻發,同時大量的資源投入對我國來說也很吃力。長遠來看,不能為我國經濟帶來任何益處,盡管有一定成效,那也是治標不治本,有很大局限性,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目前我國氣象監測系統還不成熟,不能提供精確的旱澇訊息,以至不能對汛情及時防控,但主觀因素是氣象預測部門基礎工作不實,如為了提高基層警覺度,無論雨情大小,一律預告為有雨,長此以往,基層防汛人員會對氣象預報喪失信心,甚至產生麻痹思想,以我所在的地區為例,19年全年降水量為近五年來的最少,但是當年縣氣象部門的天氣預測中,次日有雨的預報卻是歷年來的最多,后期以至于基層監測人員對天氣預報產生質疑[1]。
目前基層防汛體系人員多為鄉鎮、村組人員,人員調動、更換頻率高,結果每年都是不同的人員在負責基層防汛工作,再加上一些工作人員新官不理舊事,造成工作空檔期,不利于防汛工作開展;其次是工作人員的專業程度,這里所提的專業程度不是指學歷方面,而是工作的繁雜程度,基層人員數量有限,但是近年來各方工作都趨近于正式化、規范化,簡單的說就是工作量越來越多,但是人員配置上卻沒有什么變化,最后一人身兼數職,一個工作人員,身負農產,會計,防汛,黨建等多重工作的時候,一到汛期,同時要抓生產,又要抓安全,試問他能拿出多少的精力到防汛工作上。
非工程措施的施行對基層防汛體系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通過新設備新技術的實時監控,增加了預警監控的準確性。但是,非工程措施中,雖然視頻站點的監控效果直觀,但是其建設費用,運營費用,都遠超普通監測站點;同時,視頻站點選址幾乎是在水庫、山洪溝等重要監測地區,這些地區往往遠離城鎮,信號傳輸的穩定性十分有限,一旦出現故障,維護人員往往無法立即進行有效的處理。以我所在的地區為例,受地形和站點選址影響,政府每年在視頻站中投入的資金、人力比重,遠超一般雨量、水位監測站點,但是視頻站點使用頻率和正常運營情況都遠不如一般的數據傳輸站點。其次是站點重復的問題,目前氣象局、水利局、資源局、水文局都在各地分別建設了大量的站點,很多站點重復,造成了不必要的資源浪費[2]。
及時進行旱澇預防,能夠有效降低損失。然而,災前全面預防工作的實施,離不開相關部門的支持,只有部門增強災害意識,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履行自己的職責,召開災前預防會議,要求地方增強相關意識,將雨水情況上報并及時分析總和,科學調整分配各地區單位,確保水利工程系統的運轉。
防汛抗旱工作的進行離不開科學技術的支撐。為此,必須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學習周邊國家在防汛抗旱工作上的優點,逐漸與信息化接軌。相關部門也應當重視信息化發展,設立防汛抗旱信息化數據中心,培養相關科研人員,先進的技術更有利于我們分析出準確的數據,將工作風險大大降低。
防汛抗旱從根本上是水的治理,總結我國防汛抗旱工作特點和經驗,防汛抗旱工作是對水系統的調整。常言道“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們不能因為旱澇就改變人水和諧的觀念。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例如,南水北調工程,正是把人和水這兩個體系看作一個整體,平衡不同地區對于水的需求,以平衡人水體系為出發點發展防汛抗旱工作,將“覆舟”轉化為“載舟”,進而緩解旱澇災害,順應自然規律,在原有的生態模式基礎上,將災害降低到人類社會可以承擔的范圍內[3]。
分析我國防洪抗旱工作,在政策上,應當加大對氣象預測部門的管理力度,據實報告,增大可信度。對于基層防汛人員體系不穩定,缺乏經驗問題,應當根據地區情況,實施撤鄉并鎮方案,通過合并的方式,減少重復工作,騰出更多的人力;基層防汛工作人員需要非專業但是專職的人員,并定期基層人員進行技術教育,工作交流。此外給予資金支持,配備充足的設備,例如救生衣、救援燈、抽水泵等,并對設備定時檢測維修,修建水利工程,確保突發災害時防汛抗旱工作能夠運行。
根據各地條件,參考地形和通信條件,酌情減少視頻站點,將新增資金用于建設一般數據站點,擴大一般數據站點的覆蓋面,尤其是山區地形,局地降雨比較常見,通過擴大監測站點的覆蓋面,減少監測盲點,災害預報精度愈高,預見期越長,減少災害損失的作用就越大。同時,政府應規定各相關部門聯動配合,數據共享,減少資源浪費。災難來臨前,制定詳細的救援計劃,事先轉移人員物資;災難過后,對災區進行重建,國家可以適當調整地區稅率,促進地區發展。
總之,防汛抗旱工作與區域環境和國家經濟息息相關,新的發展意味著防汛抗旱工作更加艱難,科技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在帶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頻發的災害,只有不斷完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更加完善的防災體系,減少人民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