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想
(安徽省交通規劃設計研究總院股份有限公司,安徽 合肥 230088)
安徽省北部地區為平原區,人口密度較大,水系十分發達,區域內高速公路路網密度相對較小。“十三五”期間安徽省政府提出縣縣通高速建設目標,在皖北規劃一批高速公路。本文結合阜陽至淮濱高速公路安徽段在設計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剖析,并提出解決思路。平原區高速公路設計中主要控制因素:
皖北地區面積占安徽省總面積的約三分之一,單總人口達到全省50%,人口密度大。尤其是阜陽市人口近千萬,沿線城鎮分布密集,當地老百姓居住相對分散,沿線房屋密布,對高速公路布設線位影響大。其中阜陽至淮濱高速公路位于阜南縣境內,阜南縣人口170 萬。項目全線35 公里,經過8 個鄉鎮, 18 個行政村,28 個村民組。如何合理減少拆遷是路線設計中需要解決的要點。
皖北地區人口眾多,沿線國省道、縣鄉道、村道分布及其廣泛,同時由于地形較為平坦,與高速公路交叉絕大部分只能高速上跨,導致分離立交、通道設置較多。阜陽至淮濱高速安徽段項目共35 公里,全線共設置了75 道通道,21 座與國省道、縣鄉道、村道交叉的分離立交,平均每公里3 個。眾多的分離立交及通道導致主線填土居高不下,工程規模大。
皖北地區地處平原,地形平坦,高速公路建設中與國省道、縣鄉道、地方道路交叉絕大部分需要上跨。考慮到地方發展,地方要求預留凈高一般較高,至少都要求在3.5m 以上,與高速公路、一級公路、二級公路交叉要求預留5.5m凈高,高速項目在皖北平原區均為填方,借方需求量巨大。阜陽至淮濱高速公路全線35 公里,需借壓實方約600 萬方。由于沿線土地性質多為基本農田,設置取土場非常困難。因此如何解決取土問題也是平原區設計要點。
安徽省礦產種類較全,全省已發現的礦種為158 種(含亞礦種),礦產儲量居全國前10 位。皖北地處華北、揚子兩個板塊的結合帶上,華北板塊的特色資源在該區均有發現,先后探明有資源儲量煤炭18 億噸、鐵20 多億噸、鉛鋅數十萬噸、銅30 萬噸、金數十噸等皖北6 市既有的礦山共437座,尚未開采及已經探明的礦產眾多。其中宿州至蒙城高速公路全線共73 公里,涉及到的采礦權有5 處,探礦權有3處,采空區分布4 處,沿線礦產分布十分復雜。
皖北代表文化是淮河文化、老莊文化。淮河因基本上均在皖境,作為區域文化,故可綜合和總稱皖文化,是炎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北由于淮河地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文環境,各種不同文化在此碰撞、交流,淮河文化作為融合中原文化、吳楚文化基礎上形成的一種區域文化,具有兼容性和過渡性的特點,孕育出了中華文化奠基人的老子、莊子、管子、顏回等先哲,以及 “三曹父子”、“竹林七賢”等文學藝術的巨擘。
由于皖北地區人口稠密,在考慮布設高速公路線位時,應在可能的走廊帶范圍內將村鎮分布調查清楚,并在路線方案圖中示意。路線布設時不應侵占鎮級以上規劃,對于大型村莊應考慮避讓,對于小型村民組建筑物較多的不應從中間穿越,選擇拆遷工程量較少的方案作為備選方案。在拆遷量較少的備選方案中,若無其他重要控制因素應選擇拆遷工程量最小的路線作為推薦方案,盡量減少對沿線居民影響,降低社會影響。
皖北地區人口稠密的特點導致地方道路眾多,尤其近些年省交通廳提出村村通、戶戶通理念,地方路網發達密集。“十三五”期間安徽省交通運輸廳對于現狀公路網進行了提升改造,原重要村道村道提升為縣鄉道,原重要縣鄉道提升為省道,原重要省道提升為國道,公路等級及技術標準均大幅提升,同時又規劃新增了大量國省道及農村公路。高速公路建設與地方道路交叉均采用分離立交形式。由于皖北地區地形平坦,一般為高速公路需上跨既有道路。基于皖北地區的地形特點,在外業調查過程中應充分了解交叉道路功能,內業設計階段需要進行有效梳理,對于功能重復或是相似的既有道路應進行歸并,規定方案應充分與當地百姓對接征得地方同意。對于縣鄉道進行歸并、改移的,相關方案應與當地交通主管部門進行充分對接,取得主管部門意見后進行具體設計。
皖北地區多為平原,土地類型多為基本農田,難以設置取土場,取土較為困難。根據以往平原區設計經驗可以通過沿線水利設施開挖土方利用、城市建設廢料的利用、城市人工湖開挖棄方的利用、互通區、橋下取土、控制橋頭填土高度等綜合手段來解決借方問題。確實無法解決取土的段落,還應結合實際情況采用路改橋方案。
皖北地區由于礦區及文物單位分布廣泛,路線布設時要充分搜集相關資料,路線布設要充分考慮避讓,尤其是采礦權及市級以上文物單位應予以避讓。探礦權及市級以下文物單位實在無法避讓的,需取得主管部門同意壓占礦權的意見,并通知文物單位提前進行發掘文物。
皖北地區六市人口分布密集,交通需求量大,在安徽省地位顯著,近年來安徽省交通廳正在加大皖北地區高速公路建設力度。本文為皖北地區高速公路設計提出了一些思路,在今后的設計中還需繼續歸納總結,繼續打造皖北高速公路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