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勃 劉海燕
(1.大連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遼寧 大連 116000;2.大連市城鄉規劃測繪地理信息事務服務中心,遼寧 大連 116000)
沙里寧曾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的居民在追求什么”城市設計反映了一個城市所具有的地域文化氛圍。一個地區的地域文化,是人類活動的縮影,建筑承載著人的各類活動,只有將這些地域文化融入城市設計、建筑之中,城市的空間才會具有自身特性和活力。一個城市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于對當地地域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因此地域文化、建筑設計、城市設計有著不可分割的密切聯系。
城市設計介于城市規劃、景觀與建筑之間的一種設計,是一種關注城市公共空間的設計,它是城市特色空間和城市文化的主要載體,注重三維空間的設計,致力于為市民創造一個良好的、有秩序的生活環境。
地域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間,是自然要素與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綜合體,地域文化是只在特定范圍內經過時間沉淀,能夠傳承和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地域文化要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空間環境、建筑設計相融合,由于每個地區的文化存在形態上的差異,所以才是的我們的民族文化呈現多元性。
城市設計必須依據城市地域文化塑造城市特色。城市所處的區域地理位置,構成了城市文化的基底,任何一座城市的人文精神與文化傳統,都體現了其所在區域的地域文化。城市設計中,通過對城市文化的把握,進行城市空間設計,就是城市地域文化的特征的體現,只有把握城市文化脈絡的走向, 才能規劃和創造出充滿地方特色、 性格魅力和生命活力的現代城市形象。
建筑是地域文化的主要載體,一個城市通過建筑來表現該區域的人民文化水平、民俗風情和基本審美。建筑,在一定程度上是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平。
建筑地域是指建筑所在的地理區位,建筑的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內,以地理自然環境為基礎,根據區域地貌條件和周邊的自然、人文環境形成的特定的建筑結構、外形、色彩等具有地域特點和文化特點的建筑物。建筑受到特定地域文化的影響,都會形成獨特的建筑風格,如北方建筑和江南建筑無論在構造形式、建筑材料、色彩、用地選址、造型美學方面都有很大的區別。如今經濟全球化,促進了城市的開放,開放就意味著本土文化與國際文化相互滲透,這對地域文化的獨特性有一定的沖擊。為了不被文化同化,每種地域文化都在爭取著自己的發展空間,建筑設計就是地域文化一個重要的載體。
城市建筑空間是城市空間設計的核心,在建筑設計中,要結合城市的地方特色、文化特點、自然環境、建筑功能等要素對建筑空間進行設計和組合。例如,佛教寺院的建筑是由“ 舍宅為寺”的理念演變而來的,這種形式的院落空間理念已經和中國傳統城市由墻和院作為重要元素之一的城市肌理融為一體,形成整體的城市傳統空間格局。如今,在城市建設發展中,合理塑造城市建筑空間形態,將不同時代的建筑空間和意象的肌理編織成協調的統一體,充分尊重所在地區的歷史風貌,使新建建筑和傳統的城市機理相融合,展示獨有的地域文化特征是非常重要的。
建筑材質是建筑的基本屬性,他能夠決定建筑的風格、特征、效果等等。傳統的建筑材料一般都取自于本土,是本土自然文化的代表。地域性以及本土化追求的是一種最大程度上的貼近自然,建筑設計同樣追求能貼近地域文化并順應自然。這就要求設計師從生態的可持續的角度出發,要把建筑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與地域環境融為一體,本土化的建筑材料是最能體現建筑地域以及地域文化的。充分利用建筑材料的特質和屬性,在城市的中心區和主要地段,塑造具有地域特點的建筑立面、色彩等要素,從而使城市文化在具體空間中得以展現。
肌理是物體表面的質感紋理,城市肌理是城市空間格局在二維層面的表現,通過街區內的道路與建筑組成的街廓表現出來。城市在歷史發展中結合所處的地域氣候和材料技術、空間觀念、建筑形式等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城市肌理。在優秀的建筑設計中,必須要各建筑較好地融入已有的城市肌理中。例如,由貝幸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較好地處理了新建筑與城市肌理之間的關系。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帶來的城市大面積建設的背景下,城市設計對城市空間發展和平衡有重要的意義。建筑作為城市空間設計的主要形式之一,其地域性和文化性都對城市的整體風貌和特點產生巨大的影響。充分利用建筑的地域文化特點,將城市的時間和空間結合起來,抓住建筑的地域文化特點,尋找城市設計中的文化定位,為傳統的建筑形式和方式注入新的活力,是城市空間更富有內涵,讓城市空間可以滿足人民的生活生產需求,這是設計師未來應重點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