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家庭法(四)"/>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文/徐磊 編輯/甄知
上文介紹了離婚的法律后果,包括夫妻身份關系消滅、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離婚后對子女的撫養教育等,除此之外,離婚時盡義務較多的一方有補償請求權、離婚時困難的一方有要求經濟幫助權、無過錯方有損害賠償請求權,本文來談一談后三項權利。
在我國,離婚時主張補償請求權,應符合以下條件:其一,夫妻財產關系基于約定,即采取分別財產制;其二,主張補償請求權的一方盡了較多的家庭義務。
盡了較多家庭義務的一方在離婚時可以請求對方進行補償。付出的越多,越是難以舍棄。投資領域有一個鱷魚法則,投資的時候往往會預設止損位,鱷魚咬斷了你的胳膊,還要把腳也伸進它的嘴里嗎?但是斷臂止損,需要智慧、自律和理性。事實上,感情上的止損往往比投資更難。你淚濕羅巾,他前殿按歌,抽刀斷水談何易?雕籠翠羽殘,出離何其難?
主張補償請求權的一方要舉證自己盡的家庭義務比較多。家庭生活中,如何判斷誰盡的義務比較多呢?
夫妻關系存續期間,對方的優點在情感的加持下往往會被放大:你又做飯又帶孩子,你辛苦了!等到離婚時,曾經的優點也變成了缺點:你做的飯口味實在一般、孩子的教育培養不盡如人意……,你帶孩子辛苦,我掙錢養家不辛苦嗎?不是為家庭盡責盡力嗎?我這么委屈,憑什么還要給你補償?
那么,補償請求權是不是形同虛設呢?當然不是。法律規定,補償請求權的前提是——夫妻采取分別財產制,即雙方約定夫妻婚后財產各歸各,如果其中有一方對家庭的付出比較多,在家里照顧老人、照顧孩子,那么其通過社會工作取得勞動收入的機會就減少了,如果離婚時還是按照約定的各歸各進行財產分割,則有失公平。一方對家庭盡的義務比較多,而且是在分別財產制之下,則有權利在離婚時請求補償。
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可請求另一方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主張經濟幫助權,應符合以下條件:其一,請求幫助的一方有困難而自己又無力解決;其二,提供幫助的一方有負擔能力;其三,經濟幫助僅限于離婚時,在時間上,這一“困難”必須是離婚時已經存在,而非離婚后產生的困難。至于幫助時間的長短,可以結合雙方的經濟條件、生存能力、夫妻關系存續期間的生活水平、雙方的年齡狀況、子女撫養等進行考慮;其四,不考慮過錯因素,即不考慮一方的困難是否是因其自身的過錯造成的。例如,即使一方是因為重大過錯導致被判“凈身出戶”,仍可以請求行使經濟幫助權。
只要在離婚時,一方困難另一方不困難,困難的一方就可以要求經濟幫助。這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到底何為困難?為什么離婚的時候一方居無定所、食不果腹,另一方卻衣食無憂?
關于《婚姻法》所稱的“一方困難”,《婚姻法解釋(一)》作出了具體規定,即是指依靠個人財產和離婚時分得的財產無法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另外,一方離婚后沒有住處的,也屬于生活困難。生活困難主要是指兩種情況:一是離婚時的財產不能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二是離婚后沒有住處。
離婚時為什么會存在一方困難另一方不困難的情況呢?比如說,在分別財產制下,一方收入高,另一方收入低;再如,一方婚前財產比較多;又如,一方因家庭暴力等原因導致離婚時被“不分或少分財產”。只要客觀上一方離婚時存在困難,無論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如果另一方有能力,就應該幫助困難的一方。對困難一方的幫助,也是離婚不離家的原因之一。
離婚時的幫助可以是長期的,也可以是短期的。一方年輕有勞動能力,但暫有生活困難、無法維持生活的,另一方可給予短期的或一次性的經濟幫助。老年人離婚,一方年老體弱或病殘、失去勞動能力而無生活來源的,另一方應在居住和生活方面給予適當安排。在住房困難幫助方面,可以是房屋的居住權或者房屋的所有權。受資助方另行結婚或經濟收入已能夠維持當地基本生活水平的,幫助即可終止。離婚時未提出主張,離婚之后,一方重新起訴要求對方給予幫助的,一般不予支持。
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婚姻法賦予無過錯方離婚時所享有的權利。行使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應符合以下條件。
其一,一方必須有法定嚴重過錯,即《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情形: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
其二,另一方無過錯,如果夫妻雙方均有《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過錯情形,一方或者雙方向對方提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權利的主體必須是夫妻,在我國,受到損害的未成年子女或者其他家庭成員不可以作為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主體。只有婚姻當事人中的無過錯方,才能作為請求離婚損害賠償的主體。
其三,必須是嚴重過錯行為導致離婚,過錯方對無過錯方造成了損害,損害包括物質損害及精神損害。
關于離婚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行使期限,由于這是屬于因離婚而發生的連帶請求權,法律規定無過錯方作為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必須在離婚訴訟的同時提出。另外,對于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如無過錯方(被告)不同意離婚,也不基于該條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的,可以在離婚后一年內就此單獨提起訴訟。對于無過錯方作為被告的離婚訴訟案件,一審時被告未基于《婚姻法》第46條的規定提出損害賠償請求,而在二審期間提出,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的應告知當事人在離婚后一年內另行起訴。
在現實生活中,因一方與他人姘居、重婚或者虐待配偶而導致婚姻破裂的并非個案,造成了無過錯婚姻當事人嚴重的身心創傷。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可以彌補無過錯方受到的損害,使其獲得物質上的補償和一定的精神撫慰。另一方面,離婚損害賠償制度通過對過錯方的懲罰,對社會進行教育和警示,有利于維護婚姻家庭關系。
2011年8月13日起開始實施的《婚姻法解釋(三)》共有19條,主要對親子關系訴訟中當事人拒絕鑒定的法律后果、離婚案件中一方婚前貸款購買不動產的處理等問題作出了解釋。因《婚姻法解釋(三)》濃墨重彩地對日益成為普通家庭最重要的資產——房產權屬作出了特別規定,曾引起社會激烈討論。本文通過數個常見的案例對《婚姻法解釋(三)》進行解讀。
李明結婚三年后,父親給他買了一套房屋,產證上只寫了李明一個人的名字,他的妻子張亮有份嗎?
無論婚前還是婚后,父母全款出資購買的房屋登記在子女個人名下,屬于對子女的單方贈與,其配偶無份。因而本案例中,張亮對房屋沒有任何產權份額。
《婚姻法解釋(三)》第7條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18條第(3)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第7條第二款規定: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須注意的是,本案例中父親屬于全款出資給兒子買房,產權清晰,不存在爭議。但如果父親只是出了首付款,即使產證上只寫了兒子一個人的名字,因按揭貸款由夫妻婚后償還,該房屋的產權就變得復雜了,不能簡單地認定為房屋產權歸兒子個人所有。法律對后一種情況缺乏明確規定,理論和實務界存在一定的爭議,司法實踐傾向于離婚時將首付款認定為出資人子女的個人財產,其對應的增值部分也應判歸一方所有,而房屋應認定為夫妻共同財產。
婚前李明支付50萬元首付款,按揭貸款購買了一套房屋,后與張亮結婚。三年后,兩人感情破裂訴訟離婚,張亮能參與房產分割嗎?
《婚姻法解釋(三)》第10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
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39條第1款規定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本案應先由李明和張亮協議處理,尊重夫妻雙方的處理意見;如果無法達成協議的,房屋歸產權登記一方即李明所有(即使李明婚前簽約、支付首付,婚后取得產權),對于婚后共同還貸的款項及其相對應的增值部分,由李明對張亮進行補償。
李明婚前買了一套房子,答應在婚后將在產證上增加張亮的名字,但李明婚后一直沒有履行房屋更名承諾。后兩人感情破裂訴訟離婚,張亮訴請法院要求強制李明履行承諾,法院應如何處理?
首先,李明的贈與承諾效力如何?我們在《財富管理法律保障——合同法》篇中介紹過合同的效力有四種,并提出欲判斷合同效力,可采取排除法,排除“非自愿”的可撤銷、可變更合同,排除“無權利”的效力未定合同,再判斷有效和無效的合同。李明的贈與承諾(贈與合同)不屬于被重大誤解、顯失公平、欺詐脅迫、乘人之危的“非自愿”情況,也不屬于限制行為能力人簽訂的合同、無權代理、無權處分的“無權利”情況。李明作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自愿作出的、內容合法的承諾,應屬合法有效的合同行為。
思政教育工作中的以人為本,其中的“人”一是指教育工作者,二是指教育對象學生。以人為本就是要求教育工作者首先要重視自己的工作,要熱愛自己的工作,要對自己的工作充滿認同感,帶著這樣的心態才能全心投入到工作中去,盡力做好。[4]其次,教育工作者要重視受教育者的感受和需求,只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才能想他們所想,才能切實為他們服務。老師只有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才能引導學生,為其解決問題,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實現自身的突破和發展。如果學生的利益沒有得到保障,不僅會影響學生對學校的評價,甚至會影響他們的社會觀念,影響其對黨的各項政策的理解。
其次,這個有效的贈與合同是諾成性(承諾即成立)還是實踐性合同(承諾+實際交付方成立)呢?我們在《財富管理法律保障——合同法》篇中介紹過同樣可以使用排除法,排除幾種實踐性合同,其余就是諾成性合同。典型的實踐性合同包括定金、保管、質押和民間借貸合同,贈與合同不屬于前述情況,則為諾成性合同,承諾即成立、即生效。
那么,對于這一合法有效的贈與合同,婚后李明沒有依承諾履行,張亮可不可以要求強制履行呢?我們要看到贈與合同的特殊性,不同于買賣合同的雙方(出賣人和買受人)都有權利和義務,贈與合同是一種權利和義務不平衡的合同,怎么講呢?贈與人只有義務,即交付贈與財產,而受贈人只有權利,即接受贈與財產。公平原則是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之一,為了平衡贈與合同權利義務的“不平衡”,法律賦予贈與人一項權利——任意撤銷權。也就是說,在贈與財產轉移之前,贈與人可以隨時撤銷贈與,即可以隨時反悔。但是,有兩類贈與屬于例外,一類是經過公證的贈與,一類是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這兩類贈與沒有撤銷權,一經作出,不可以反悔。所以本案中,房產還沒有更名,雖然贈與承諾合法有效,但李明可以行使任意撤銷權,張亮無權要求強制履行。
這里也給希望在房產證上加上名字(對方也承諾愿意)的一方提個醒:為保證對方切實履行婚后房本加名字的承諾,建議對該贈與合同進行公證。
《婚姻法解釋(三)》第6條規定:婚前或者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當事人約定將一方所有的房產贈與另一方,贈與方在贈與房產變更登記之前撤銷贈與,另一方請求判令繼續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合同法第186條的規定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186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李明把自己和張亮的共同房產偷偷賣掉了,張亮非常氣憤。半年后,得知原房屋已增值80萬,意難平的張亮將丈夫和買房人一起告上了法庭,聲稱未經自己同意,李明私自賣掉共同房產的行為無效,并要求買房人退還房屋。本案應如何處理呢?
李明私自賣房的行為效力如何?如果只是按照《合同法》的規定,李明的行為應屬于無權處分,因主體“無權利”,該合同應屬效力待定,現在張亮作為共同產權人,可以主張該買賣合同無效。以郎某和空姐一系列的案件糾紛為例,郎某出資給空姐和空姐的爸爸在上海市靜安區和松江區購買兩套房,后雙方感情破裂,第一回合,郎某起訴要求空姐和空姐爸爸退還購房款,空姐以自愿贈與為由抗辯,郎某敗訴。第二回合,由郎某的前妻起訴自己非法處置雙方共有財產,系無權處分,要求空姐和空姐爸爸返還購房款,結果郎某方勝訴。第二回合原告勝訴的法律依據即為:未經配偶同意擅自處分共同財產,配偶向法院主張處分行為(如贈與)無效的,應予支持。
確實,在2011年《婚姻法解釋(三)》實施之前,司法實踐中傾向于判決一方私自售賣共同房產合同無效。但是,后來法院發現問題不對,房價跌的時候很少有人站出來說,但是當房價漲上去的時候,就經常有一方配偶到法院去起訴,說我們的房子被對方偷偷賣掉了,要求買方返還,這就不可避免地產生了道德風險。《婚姻法解釋(三)》為保護正常的市場交易秩序,對婚姻關系中一方擅自處分房產的行為作出了特別規定。如果買賣價格合理,且買方對配偶一方擅自處分行為并不知情,即買方是善意第三人,則確認買賣有效,另一方配偶無權追回。那么,另一方配偶的權利受了損害怎么辦?可以在離婚時請求對方賠償。
本文金句
1.分別財產制下,對家庭盡較多義務的一方在離婚時有補償請求權。
2.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可請求另一方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
3.因一方過錯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可行使損害賠償請求權,以彌補其物質和精神損失。
4.對方承諾婚后在房屋產權證上加名字的,建議對該贈與合同進行公證,以保障贈與承諾將來能夠得以切實履行。
市場有風險,婚姻家庭同樣有風險。以法為器,遵循法道,理清關系,防范風險,規劃和管理家庭及個人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