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雨蓓
(云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云南 昆明 650500)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指以自然地理環境為對象,選擇典型區域的野外實習基地或野外實習路線,由專業指導老師帶領和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在野外進行實地考查、直接觀測,以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能力的一項實踐活動[1]。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包括地質地貌、水文、氣象、土壤、植物等內容。
在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院校理科教學改革與課程設置中,也明確提出各校在開展地理教學過程中要切實加強實踐教學環節[2]。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地理科學專業教學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和實踐環節,一方面,將理論聯系實際,讓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自然地理學的原理和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及相互聯系;另一方面野外實習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如增強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等。
新的地理教育觀認為,地理學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外,更重要的目的在于使學生具備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科學觀念。這就要求教師要以人文主義的學習觀為主,轉變教學策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指導思想[3]。因此根據赫爾的驅力理論[4]提出了學生的參與動機,驅力理論是機體的缺乏感會引起人的非選擇的行為,即需要產生驅力,驅力作為基礎的情感,屬于推的因素。本文研究參與動機就是了解學生的內在推力因素。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也說明了當今大學生對尊重需求有強烈渴望,即在學校學習與生活中希望自己的行為和想法得到教師的關注與鼓勵[5]。因此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參與動機。
調查對象是廣西師范大學與廣西師范學院本科大二年級(155人)、大三年級(115人)、大四年級(84人)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且均參加過自然地理野外實習。
問卷調查使用隨機抽樣的方法,共發放了調查問卷380份,回收問卷與有效問卷分別為370份、354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占97.37%和93.16%,達到了研究分析的要求。
參與動機變量的選取利用了因子分析與主成份分析,確立了4個推力公因子,即“學習研究型”“游玩放松型”“教育教學型”“應付學分型”,分別探討了學校、年級、性別對學生參與動機的影響,結果差異利用方差分析、獨立樣本t檢驗方法其顯著性。
學校在自然地理野外參與動機中的學習研究型、游玩放松型(P=0.005)、教育教學型(P=0.0001)有顯著性差異,而應付學分型(P=0.141)無顯著性差異。廣西師范學院在學習研究型、游玩放松型、教育教學型的均值分別是3.95、3.95、4.20,而廣西師范大學分別是3.67、3.77、3.95。說明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過程中,廣西師范學院的學生參與動機比廣西師范大學的學生高。
兩所地理師范高等院校中,廣西師范學院的地理專業已有38年的辦學歷史,在教師隊伍建設、學科知識建設、學生管理要求等方面比較完善,且是廣西地理學界最重要的人才培養基地和科研基地;廣西師范大學的地理專業則成立于2008年,在師資力量等方面還需要不斷的完善與發展。因此,學校該專業成立的時間、學校對專業的重視程度等學校因素會影響學生群體之間的學習氛圍差異,進一步影響不同學校的學生之間的參與動機的差異。
不同年級之間對學習研究型(P=0.001)、游玩放松型(P=0.004)、教學實踐型(P=0.026)差異性顯著,應付學分型(P=0.447)無顯著性影響。其中,年級對學習研究型與教育教學型的差異顯著表現在大二年級與大三、大四年級之間的差異,且大二年級在學習研究型、教育教學型中的均值最高,均值分別為3.92、4.16;年級對游玩放松型的顯著性主要表現在大二年級與大四年級的差異,且大二年級均值較高,均值為3.97。
調查結果說明了大二年級的學生的參與動機均比大三和大四年級的高,而對應付學分型基本沒有什么差異。這主要是因為大二年級的學生剛開始接觸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學習研究的態度,以及對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地的風俗與美食、建立朋友的友誼、荒野探險等的新鮮感都很高,同時大二年級的學生經常參加許多地理科普大賽、地理教師技能比賽等活動。而大三年級和大四年級因為很少有機會參加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以及不再過多關注課外比賽活動,因此對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學習研究態度與教學實踐要求降低,動機主要是為了能夠得到專業實習的學分。
性別對學生參與動機中的學習研究型有顯著性差異(P=0.0001),其中男生與女生在學習研究型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動機均值分別是4.06、3.76,說明了男生比女生的學習研究型自然地理野外參與動機高,這是因為自然地理野外實習是考察學生理論聯系實踐能力較強的一項活動,經常需要快速掌握野外實習方法的步驟、實習儀器的操作,同時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需要消耗大量的體力,而男生在思維能力、操作能力、體力等方面都比女生具有優勢,且女生認為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繁瑣復雜,環境艱苦,因此學習研究型比男生低。
指導老師應加強對專業學習的重視程度,如在野外實習前應讓學生明確掌握野外實習的目的,掌握野外實習指導書、了解野外實習地,在野外實習過程中學生要認真準備和完成實習小組的任務,在野外實習結束后學生要認真撰寫實習報告;其次是指導老師適當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過程中布置相應的研究型課題論文,且有針對性地加強男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研究型學習;再次是調整各年級參加野外實習的時間,且讓學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過程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和意見以及實習時動手操作的能力,進一步加強學生的自主能力。從各個方面注重提高地理科學專業學生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的學習態度。
在植物地理野外實習時,既要注重在野外山地對標本的采集與鑒定和在植物園進行樣本觀察,也要注重在野外山地對植物進行樣方調查,這可以充分使掌握植物種類的特征與掌握植物群落的特征相結合,加深植物地理知識的掌握;在氣象氣候學野外實習時,學校應該增加水域氣候觀測、城市氣候觀測、郊區氣候觀測等實習形式,因為只有山地氣候觀測,對氣象氣候學相關的知識,如城市熱帶、干島、濕島效應的掌握不夠全面,同時,幾個下墊面的氣候觀測,將會使學生更全面地在野外實習過程中掌握氣候特征;在水文學野外實習時,雖然學生很喜歡在水文站進行觀測,但對于在水庫或湖泊的水文觀測、江河流域的水文觀測,學校應該也多增加一些測量水文的實驗儀器,在確保實習環境周圍安全的情況下,加強學生在水文型野外實習的動手操作能力。
廣西師范大學地理專業雖然在桂北地區對地質地貌野外實習(灌陽縣)、植物土壤野外實習(貓兒山自然保護區)、氣象水文野外實習(桂林市氣象局和水文局)等有一定的收獲,但對于廣西其他地區,如桂中地區、桂南地區等地區的野外實習考察還未開展,因此廣西師范大學可以借鑒廣西師范學院形成的兩條成熟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線路,加強對桂中地區、桂南地區一片的自然地理野外知識的了解,或者是與該校加強校際合作,因為很多開設有地理專業的高校都在同一個省內或者相鄰省區,這些高校的指導老師則可以聯合起來,共同打造一個在典型的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基地。這樣既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節約實習經費與時間成本,又可促進校際教學科研交流,提高地理人才的培養質量。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學生的經費籌措意愿結果顯示,只要學校達成合理的要求,以及學校對實習經費的收入與支出公開化,學生就會愿意支付合適的實習經費,可以相對避免經費不足所帶來的問題。另外,學校也可以向當地政府、教育部門、旅游公司等相關單位爭取相應的資金支持,避免單一資金來源的各種限制。同時也可嘗試與相關旅游公司簽訂長期有效的實習協議,避免在野外實習過程中亂收費的現象,進一步促進野外實習的順利進行。
自然地理野外實習雖然可以把地理專業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去,但還需要學生將實習方法靈活地運用到地理課堂教學中,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實際問題,或者帶著某些可行性目的進行實習。例如,當學習了羅盤的定向定位與測量巖石的產狀時應可以在地理課堂教授學生使用,使學生可以用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其次在野外實習中學會了觀察山地的背斜與向斜、斷層、巖石的特點時,應該及時收集圖片、巖石、礦物等樣本,實習結束后整理這些資料進行共享,讓學生在地理課堂教學中可以利用這些素材來進行講課,使地理課堂教學更具說服力。調查結果顯示,教學實踐型的提高也會使學生在野外實習時的學習研究型動機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