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蘊軍
(沁水縣自然資源局,山西 晉城 048200)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和不斷完善,智能,智慧等詞語逐漸進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所謂智慧城市,也就是指利用發達的信息網絡技術,把云計算,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融入到城市建設中來,在高效的信息技術支持下,解決或改善城市建設發展中的各種問題,例如,規劃滯后,交通擁堵,城市環境衛生等。將未來的城市變得更加健康綠色,可持續。
“智慧城市”發展模式的實施對于一個城市的整體格局和內部的產業結構都具有極為重要的改善作用。城市規劃包含著許多層面,包括城市類型的定義,當一個城市所具備的某種產業類型成為該城市生產力發展的最為重要的支柱性產業,那么該產業所代表的一系列產業鏈也就成為城市化前進的方向,“智慧城市”對于城市內部產業結構的影響常常具有導向作用,因此間接地影響著城市的發展方向。“智慧城市”對城市規劃方面的影響還可以體現在城市的政治功能上,在依托信息技術的基礎上,“智慧城市”的模式使得政府機關的決策更加具有明確性和可行性,使其更加與人民群眾的社會生活相匹配,更容易得到實施,接受程度更高。同時,“智慧城市”能夠促進政務公開,公正,透明,確保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能夠廉潔從政,更大程度地發揮了人民群眾的監督職能,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保證人民民主專政,為人民群眾拓寬了參與政治的渠道,為國家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二者相同的方面,“智慧城市”的發展模式與城市的發展規劃的共同目的都是為了能將社會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在與自然資源的相處中能夠更加融洽,相互促進,利用人力管理的途徑對上面兩者進行專業的統籌規劃,實現城市經濟和生態等方面的五位一體的和諧發展。此外,這種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環節對能夠將人們所居住生活的城市向著更加便捷,更加先進,更加美觀的目標去進行改造,在人們的生活水平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而提高的同時,人們對于自己周邊工作生活的環境有著愈來愈高的要求。因此,在城市規劃的過程當中,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層次的精神需求的滿足而增設許多的文化設施,對于“智慧城市”模式中兼顧發展整座城市的文化軟實力的目標也起著同樣的作用。城市規劃的環節更加側重于城市發展的理論,而為了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必須將可行的理論變為現實,在實踐中尋找真理,并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才是城市發展的唯一出路。
對于智慧城市來說,其對于基礎設施的要求更加嚴格,所以也需要更多的資金投入。以北京、上海為例,其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均耗費了大規模的投資,而基礎設施的建設是投資資金需求最為迫切的環節。因此,在發展智慧城市過程中,政府職能部門應該注重增加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力度,確保信息共享機制的形成,為后期智慧網絡安全、高效的使用奠定堅實的基礎。
為了更進一步促進智慧城市的發展,除了要建立統一、開放的數據信息管理平臺與系統之外,還應對配套技術加以規范,確保不同層級之間的區域信息可以實現共享、交互。還需要對智慧城市網絡信息安全予以高度關注,并建立起完善的安全管理機制,明確各個環節的安全責任,使用更為現代、更為安全的產品與系統,保證各類信息資源的安全性。與此同時,對于信息安全方面而言,政府相關職能部門要傾聽社會的意見,不斷完善有關信息安全的法律與法規,同時對民眾使用信息技術的行為加以規范,制定更為有效的處罰措施來降低信息技術的犯罪率,最大限度地保證智慧城市中信息、數據的安全性。
一般來說,城市服務、管理與發展與智慧城市的規劃與建設有著密切聯系,因此也提高了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的難度。此外,在智慧城市規劃與建設過程中,除了要對經濟、政治以及文化等予以涉及外,同樣也要解決環境與城市發展所產生的矛盾問題。所以,智慧城市的規劃發展與建設,必須要遵從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來實施資源統籌,并注重運用物聯網技術來實現對城市生態環境的監控,確保生態環境與資源統籌可以實現完美的平衡。
總之,智慧城市的本質在于轉變原有的城市運營實施模式,依托信息科技手段來創建城市管理的全新框架。從現狀來看,創建智慧城市的舉措對于城市資源短缺的現狀能夠予以顯著緩解,并且實現了城市競爭實力的全面增強。城市規劃以及智慧城市的發展之間具有密切聯系,新時期的城市總體規劃包含多層次的城市規劃要點。因此,各地關于發展智慧城市首先應當擬定科學的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如此才能保證智慧城市的具體建設模式能夠符合現行的城市規劃方向,在此基礎上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長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