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春
(山西省陽泉市規劃設計院,山西 陽泉 045000)
智慧城市的硬件特征體現在五個方面:綜合感知、泛在互聯、智能處理、智能服務、激勵創新。集成感知強調利用智能傳感器設備實現對城市物理空間的感知,獲取各種城市信息,對城市核心系統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無處不在的連通性強調移動互聯網,電信網絡的整合,互聯網和物聯網形式無處不在的網絡承載系統,并實現對象之間的信息傳輸和共享,人和人時間智能處理強調使用云計算,大數據,商業智能和人工智能等智能計算技術準確、有效地分析和處理數據,智能整合業務流程,積極響應,推動城市關鍵系統和諧高效運行;智能服務強調城市處理和開發擴展的、有質量意識的數據的能力,為人們提供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智能服務;鼓勵創新是指鼓勵政府、企業和個人在智慧城市各種智能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在科技、商業等方面進行創新,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泉。
在建設智慧城市的過程中,人們很容易認為大規模采用智能技術是智慧城市的象征,但往往忽視了智慧城市的根本動力來自“城市人”的高度認知。智慧城市建設是綜合軟實力的提升,而不是一堆簡單的硬件。網絡技術、云技術、硬件技術都需要人來控制。城市智能化過程是城市智能化過程的本質。因此,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我們首先要有人才,需要引進技術骨干、專家和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人才始終是智慧城市的核心動力,知識資本的管理和運用是智慧城市的前提。因此,知識是力量,人才是傳承發展和創造城市文明的源泉。
城市規劃管理是指城市規劃管理部門根據城市規劃對規劃區域的資源進行合理規劃、配置的過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劃管理顯得尤為重要。規劃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建立創新的管理體制,能夠合理、高效地協調、統籌規劃各方面的資源,為城鎮化建設服務。通過對城市活動的協調和控制,使城市設施的利用更加合理和可持續。城市規劃管理是通過一系列高效、科學的手段來指導和監督城市規劃的實施。在城市規劃管理過程中,應盡可能考慮以下內容:1)在城市規劃管理中,引導和控制城市建設活動,促進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保證城市和諧、健康、有序的發展。2)城市發展速度要與經濟社會發展速度相適應,既不超前也不落后,城市規劃管理要分階段進行。
現代社會所固有的城市體系經過漫長的社會歷史發展,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和前提,形成目前世界公認的管理系統。然而,大多數現有的城市并沒有發揮理想的城市應有的功能。在此前提下,智慧城市理論應運而生。智慧城市與現代城市最大的區別在于智慧城市融合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它不再是一個以犧牲其他需求為代價來滿足居住者需求的狹隘的城市概念。但改造后滿足了城市內部居住者的需求,也滿足了城市綜合效益的追求。也就是說,城市的發展和建設不僅要為人類提供安全的居住環境,更要在生態環境和經濟效益等方面進行平衡。總體而言,智慧城市是現代城市規劃與發展的終極目標。因此,在城市規劃設計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把智慧城市作為我們的首要方向。
人類的城市發展經歷了漫長的歷史積淀。城市發展最早,只是為了方便人類更好的生活,所以安全是第一位的。這就是為什么早期的城市建設大多在地勢平坦的地區開放,容易守難攻的地區。隨著科學技術和人類的發展,城市不僅是安全的保障,也是經濟、文化和物質的需求。但是主要的服務方向還是以人為本。所以從城市建設的角度來看,它們大多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的。這種城市建設思維導致了今天的城市規劃設計面臨著大量的人與自然的矛盾。人們開始意識到地球的資源是有限的,我們不僅僅是地球上唯一的物種。在巨大的生態鏈面前,我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過于狹隘的城市發展方式導致了地球上對異化的排斥。生物鏈條的迅速減少,生物族群的斷層,和當地環境的惡化,這些環境危險潛伏在人類的城市社會沒有消失,因為我們的社會發展,相反,它們出現在現代城市發展道路的形式,人類不能忽視了。在城市,人口的增長,越來越大的壓力在陸地上,耕地和城市建設用地之間的糾紛,農村人口向城市的遷移,以及現有的城市基礎設施不能適應和處理巨大的流動人口,不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因素導致城市人口加劇矛盾。這些問題非常不利于社會穩定,社會團結穩定,經濟發展將滯后。然而,隨著現代城市建設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是城市建設道路上的堅實基礎。
綜上所述,在以往的城市規劃設計過程中,大部分以經濟效益為中心,導致高能耗、高碳問題十分嚴重。在當前的社會形勢下,綠色低碳環保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城市規劃設計的方向需要相應調整。城市綠色規劃設計是必然的選擇。因此,本文分析了城市綠色規劃設計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現代城市綠色規劃設計的優化策略,對城市的更好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起到了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