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紅麗
在鉆孔樁的實際應用過程中,主要根據以下幾個內容依次進行:首先,對施工地點的土壤特征進行探測分析,并根據其相關特性選擇合適的鉆孔工具,對地面土壤進行移除工作。其次,采取有效措施將土壤中顆粒較大的物質進行清理,得到具有價值的“再生”泥漿,泥漿在后續施工中可以循環利用,再次,鉆孔工作結束以后,將事先準備好的鋼筋籠按照相關要求插到對應的鉆孔里[1]。最后,固定處于鉆孔中的鋼筋,下導管,清孔,澆筑混凝土。
在對道橋樁基灌注工程的施工流程以及質量進行探究的過程中發現,如果在施工過程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不能及時進行解決,不僅僅會直接阻礙施工的正常進行,還會對整體施工質量造成不良的影響,這通常表現為在施工的過程當中會出現導管或是埋管拔拖的問題,這主要由于施工過程中,導管深度與設計標準不相吻合,或是由于混凝土灌注時間過長,在這一過程中逐漸形成固體,直接導致導管內外阻力出現差別,一旦出現這種問題,得不到及時控制,那么施工人員就不能將導管進行拔出,因此會產生裂縫問題[2]。再者,由于在灌注過程中會發生封底問題,引發這一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首次關注混凝土時總量不達標,這就直接影響了混凝土灌注需求,在施工環節的過程當中出現間斷性灌注現象,從而導致橋梁底部灌注不均勻。其次,在混凝土澆注環節中出現卡管問題的幾率也十分高,導致這一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在灌注的過程當中混凝土質量沒有達到工程需要的標準,如果在灌注過程中,大量空氣進入內部會使得混凝土內部形成氣囊,也會直接引發斷樁問題,空氣是無法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直接排除的,而空氣的存在會導致混凝土灌注受到一定的限制,沒有辦法繼續施工,出現斷樁問題在所難免。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在鉆孔施工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以下幾點問題。首先,縮孔事故,造成這一事故的發生,主要由于施工零件過度磨損,在底層進行工作的過程中,遇到水膨脹軟土或是泥巖造成的。其次,坍孔事故,該事故在工程施工過程中十分常見,發生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在施工的過程當中由于地層情況十分復雜,往往會存在流沙問題,或是在施工的過程當中水頭突然消失,直接引發坍孔事故。最后,鉆孔傾斜,在實際施工的過程當中,該種事故十分常見,而造成這一事故的主要原因由于鉆機底座基礎極為不穩定,從而引發施工過程中不均勻沉降。
道橋樁基工程中混凝土的建設對原材料的要求較高,尤其是對原材料的比例極為嚴格。在施工的過程當中,我們一定要根據相關的要求進行合理的調配,只有這樣才能夠促進混凝土性質的穩定,也更加迎合道橋樁基工程的施工要求。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合理的控制混凝土的灌注工藝,只有在施工的過程當中嚴格監督并健全施工工藝,才能夠確保混凝土在澆灌的過程當中更加的均勻,這樣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混凝土對于外界因素的影響,減少裂縫出現的概率,確保工程質量。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應當嚴格控制混凝土灌注的總量,在沒有將混凝土灌注滿之前,應當加強對于灌注速度的控制,從而防止氣囊的形成。除此之外,針對已經形成的氣囊,可以運用大直徑的長鋼筋在插入導管內部時反復進行抽動,消除氣囊的產生[3]。最后為了避免卡管情況,在混凝土進行灌注之前,也可以在塞球與管壁的接觸處進行潤滑,從而防止由于混凝土下落造成的封底失敗。鋼筋籠在吊運過程中為了避免鋼筋籠發生縱橫方向的塑性變形,需要提前制定好起吊方法,嚴禁下端拖地,必要時可以選擇措施臨時加強剛度。起吊時最好選擇兩點吊法,第一吊點選定在骨架下部,第二吊點選定在在骨架長度的中點到上三分點之間。先提起第一吊點,待骨架稍提起時,開始同時起吊第二吊點,最終待骨架同地面垂直時停止起吊,檢查骨架是否順直,符合要求后解除第一吊點。
首先,為了能夠避免出現鉆孔傾斜問題。在進行鉆孔施工之前,工作人員應該仔細檢查樁機底座是否穩定,與此同時,應當全面了解周圍地質情況,根據地質情況采取與之對應的鉆孔施工工藝。一旦出現施工問題,一定要及時分析傾斜出現的原因并進行固定與校正;其次,為了避免護筒出現下沉這一問題。在對護筒進行就位之前,工作人員應該對施工現場的情況展開調查,從而確定護筒的埋設深度以及方法,防止底部出現粘土層漏水這一情況。為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出現縮孔問題。
綜上所述,道橋工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為了確保道橋施工的順利開展,需要重視鉆孔灌注樁技術的應用。這需要施工單位嚴格把控每一流程的規范性,保障施工人員的操作符合要求,從而有效降低施工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排除不必要的安全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