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宗延
(蘭州交通大學博文學院,甘肅 蘭州 730101)
近幾年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導致城市交通狀況很不理想。交通狀況問題不僅成為引起社會群眾議論的話題,也成為國內專家學者們重點分析和討論的問題。而此時城市軌道交通作為一種緩解交通擁堵的新方式被各大城市相繼所采用。
現如今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已經步入黃金時期,眾多學者一致認為,想要城市交通更深層次的發展,就需將城市軌道交通建設作為主要發力點。對于蘭州市來說,正在動用一切財力、物力建設軌道交通,努力解決交通擁堵問題,這是蘭州市為了近一步圖謀長遠發展的必然決定。城市軌道交通的特點比較顯著(運量大、效率高、無污染等),這是其為什么能夠迅速成為緩解城市交通主要壓力的原因。
從本市的自身情況出發,不難發現,影響蘭州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因素,主要是蘭州市的獨特地形以及蘭州市政府的財政狀況。蘭州市的地形屬于河谷結構,而且是帶狀河谷結構,這就導致蘭州市建設用地較為緊張。主要表現在:城市東部與西部發展程度相差較大,城市的商業化程度較低。對于如何緩解老城區的客流,讓老城區與整個城市空間結構更加匹配,就需要軌道交通建設的規劃方案以城市的發展狀況為基礎,將軌道規劃的建設要點與現在蘭州市政府正在規劃的項目相結合,在蘭州清晰的城市建設規劃方案下,立足于蘭州的城市現狀,盡量使建設方案更加靈活、不呆板,以保證軌道交通方案的整體格局不會受到較大的影響,最終提出能夠與城市發展現狀相匹配的城市軌道交通建設可行性方案[1]。
蘭州市從2000 年之后,GDP 開始迅速增長,2000 年的時候GDP 僅僅為300 億元,經過8 年發展,2008 年時的GDP 已經增長為831 億元,在全國各個城市中排名第二十七,省會城市的排名是第二十二,在西部的十一個省會中排列第七,而與西北五個省會相比較,則排名較為靠前,排列第三。蘭州市GDP 的增長速度始終保持在10%以上。雖然GDP 的發展速度近年來變化很快,但是,蘭州市綜合的經濟水平仍然不高,屬于經濟欠發達地區。這就使得蘭州市的軌道交通建設需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進行,詳細了解項目自身的可持續性發展。明確政府的財政能力,保證政府在軌道建設中的財政平衡,重點分析軌道建成后的運營及養護維修,確保城市軌道交通在財力上的可持續性。
蘭州市中心的交通擁堵狀況至今令人頭疼,尤其是以東方紅廣場和西關十字為中心,東西方向從東部市場到西站,南北方向從南濱河路至客運中心為分界的區域成為蘭州市主城區道路交通最為繁忙的路段,特別是以早、晚兩個上下班高峰期最為嚴重。市內的交叉路段和十字路口嚴重影響城市交通發展,同時,在幾座跨河大橋里,中山橋建造的時間太過久遠,現如今已無力承擔車輛通行的責任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加重了蘭州市交通跨河的負擔。并且蘭州市道路整體服務水平比較低,施工路段較多,這也嚴重影響了市民的出行,導致道路擁堵狀況嚴重。
建設軌道交通的目的旨在解決市民出行擁堵問題的同時,對城市空間規劃也起到引導作用。但就目前情況講,蘭州市應該解決的首要問題是盡快緩解城市中心地帶的交通擁堵問題。從城市長遠的發展來看,應該嘗試著合理發揮軌道交通的規劃引導作用,從而調整城市空間結構布局和拉大城市整體框架。現在的蘭州市內仍有很多地塊是未建成區,土地的可塑性比較強,未來的開發強度仍然很大,如果使軌道交通從這些地區通過,勢必可以引導其更好的發展與規劃,同時也可加強這些地區與城市中心地帶的溝通作用。
這里有國內知名的河流--黃河從這里穿城而過,將蘭州整個城市分成南北兩部分,所以蘭州軌道交通的建設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而要從自身的情況出發,制定符合自己特色的蘭州發展模式。再者該地區屬于濕陷性黃土區域,地下土質砂、卵、礫石層豐富,含水量大,水壓高,這就給軌道交通的建設帶來了一定的風險。所以,針對蘭州市的地理及地層特性,專家學者有針對性的對軌道交通規模以及軌道布設密度等工程等指標,制定出了專屬于蘭州市的建設方案[2]。在對蘭州市進行軌道交通規劃時,不能就城市重心地帶進行單一的研究,而是將整個城市都作為對象進行研究,規劃方案應該更具全面性。對于中川機場、青什片等區域的規劃,不應該只是采用市區軌道線的簡單延伸,正確的方法是結合城際軌道交通,與城市軌道交通統籌考慮。同時在方案的研究中還要系統的考慮到航空、鐵路、公交、市政等方面的交通立體化的規劃理念。
最終確定蘭州市軌道交通的施工方法為盾構法。這種方法最有利的地方在于防止蘭州市因為其獨特的地質特征而造成的地下隧道的坍塌的同時還可以一邊通過機械的推進,一邊拼裝管片進行圍巖加固[3],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為蘭州市地鐵建設縮短工期。
目前蘭州市的軌道交通建設1 號線已經通車,二號線的一期預計在2020 年通車。未來還將不斷加快新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為把蘭州市建立成現代化城市不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