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寶偉
(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天津 300000)
道路中,深填、半填或高填填方在使用階段均會出現下沉。這是因為在施工中存在壓實控制不當、道路局部分層太厚、施工層的含水量過多等因素,導致路基的密實度不夠,最終產生變形問題。
通常情況下,道路的路面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會產生很多坑洞,這主要原因是由于久雨、河水泛濫等問題的造成的。當道路上的水滲透到物料的裂縫空隙中無法立即清除的時候,由于負載或自然等因素,瀝青會從混凝土、砂漿或灰泥的表面脫落而造成坑洞。此外,在物料拌合的過程中還沒有對溫度的高低進行規定,所以會導致瀝青的粘合作用減弱,對道路的使用性能也會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
道路施工階段,在一些軟土地基區域內很容易出現路基沉降問題。因為軟土含水量高,其抗堿強度和承載力相對較低,而且路基底部受到水體侵蝕容易出現中空現象,道路路面的坡腳無力繼續支撐,往往就會導致路面發生比較嚴重的塌陷和沉降。
路基發生整體側向滑移通常是由于路基邊坡的坡度過大,或在損壞后,上部重復荷載持續作用,導致縱向開裂,進而在邊坡表面上產生整體下滑現象。針對采用樁柱式結構的橋臺,處于橋臺之前的土體保持在無側限受壓實際狀態。如果錐坡已經損壞,同時受到持續的自重作用與沖擊荷載作用,土體會開始向橋內發生移動,進而產生橫向裂縫,當橫向裂縫達到一定程度后,就會產生整體下滑現象,導致橋頭處的路基及路面結構都出現豎向位移,最終以橋頭跳車現象反映到橋面上。
在處理道路的路基滑坡病害時,首先對病害現場進行深入調查,采取地質勘查技術等方式,確保可以明確路基滑坡病害的成因,再針對性采取恰當的處理技術加以處理。歸結起來,在處理該類路基病害的時候,常用的路基病害處理技術主要包括如下幾種:1) 抗滑樁。通過在道路路基邊坡部位處科學地設置一些承擔水平荷載的鋼筋混凝土抗滑樁,可以有效地防范路基邊坡的滑坡病害。在實際施工中,需要確保抗滑樁樁身穩定性、強度以及埋置間距、深度與尺寸等的合理性。2) 采取填水、排水以及截水等水處理技術。減輕或者消除水對道路路基滑坡帶來的不利影響,這是治理路基滑坡病害的前提條件。3) 填土反壓處理技術或削方減載處理技術。以此對道路路基滑坡的受力情況進行改善,確保其保持良好的穩定性。4) 生態防護固結處理技術。該種處理技術可以有效地降低水對道路路基帶來的不利影響,可以結合坡面網格或框架錨索等科學地種植一些灌木等植物,以此對邊坡進行加固。此外,除了上述幾種路基滑坡病害處理技術的單一應用外,為了提升整體的病害處理效果,還可以綜合運用上述的這幾種處理技術。
注漿法具有操作簡單、設備常見、材料價格低廉和施工時不會受到時空因素的限制等優勢,能在道路正常運營時施工,在連接段病害防治中被廣泛應用。該方法的實質為利用氣壓、液壓,也可運用電化學基本原理,將某些可以固化反應的漿液灌注到裂縫與孔隙當中,進而實現對地基的有效改善,使其力學性質滿足要求。該方法既可用于滲漏防治,還能在加固與傾斜糾正中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它已經在很多領域得到普及,如水利工程、道橋工程和地下建筑工程,適應的地基也很多,如砂礫石、軟黏土、雜填土等均可使用。
路基路面若出現變形及下沉問題將會嚴重影響車輛運行的安全性,因此若想有效解決此問題,在施工階段就需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在施工階段需要高度重視開挖回填工作,針對路基不緊實的現象需要選擇合適的壓路機進行碾壓作業。在密實性較差的區域需要回填一些密實性較好的材料,進行分層攤鋪操作,最后再進行碾壓作業。需要注意的是進行碾壓作業時必須要根據路基的特點選擇不同標準的碾壓強度。其次在處理軟土地基時,可以在其中添加干石灰粉,將軟土中多余的水分吸出。同時還可以在軟土地基中使用質量較輕的材料,如粉煤灰,或者在軟土地基施工前鋪上一層土工布進行隔離。最后在進行地基填筑材料選擇上,必須要保證質量能夠符合施工標準及要求,它與路基路面的變形及下沉有著密切的關系。
對承載力的影響最嚴重的是車輛的超載問題,車輛超載會導致橋梁的使用性能出現嚴重的問題。首先,將會導致橋梁承載力產生很大的影響,最后會導致橋梁的預應力的跨度增高,在超負荷最大的時候會破壞橋體的構造,另外一方面,車輛超載將會造成橋梁的內部構造發生很大變形情況,而且還不能修復到原來的結構,從而致使橋梁的整體結構遭到破壞并大大縮減了橋體的使用壽命,在最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導致危險交通事故的發生。
路面路基的施工質量關系到道路施工質量。在路面鋪設施工的時候,道路的整體性能決定著路面的結構穩固性,這對交通基礎設施的安全和性能有著深刻的影響,施工人員必須遵守施工標準,不得拖慢施工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