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朝平
(肥西縣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安徽 合肥 231200)
裝配式混凝土結構的建造技術目前雖然已經在實踐中取得了許多的成效,但是,由于整個行業還是初始階段,關于房屋建筑的標準化以及如何發展成為模式化,這個問題還是沒有得到最終的落實。房屋建筑是大規模、模式化的建造方式,無論是舊模式還是新模式,只有實現了標準化以及模式化才能夠實現對于房屋建筑的效益化體現[1]。
裝配式建筑混凝土建筑方式,這一模式的研究發展需要投入大量的資源,除非是一些自身實力非常強勁、渴望突破自身、改變行業發展的大企業,是沒有足夠的實力以及魄力去做這件事情[2]。目前,在我國,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的建造技術的發展環境還是缺乏開放性,許多探索和研究都是相對閉塞的。裝配式混凝土結構不是一項簡單的小的工藝,它代表這全新的建筑模式,這無論是在理論方面還是實踐方面都需要開放的環境,集結資源,并且通過實踐檢驗。
針對裝配式混凝土建筑建造技術的問題,我們必須針對性的、系統性的去進行思考和研究,目前,筆者認為發展的策略主要如下:
1) 解除大環境的限制,由于受當地建筑習慣的影響,混凝土裝配式建筑的發展非常有限,因此相關標準規范的制定還處于建筑裝配式建筑發展的早期階段[3]。此外,由于建筑裝配技術標準缺乏基礎研究和充分的工程實踐,許多技術標準仍然是盲目的,整體混凝土結構的組成可以采取局部裝配和局部裝配相結合的形式,也可以采用結構形式總成的所有組件,尤其包括整體混凝土框架的總成、切割混凝土的整體墻的總成、由混凝土制成的薄板的整體墻的總成、混凝土、整體框架的混凝土總成的安裝等。
2) 完善體系的建設,裝配式混凝土結構要進行規模化,其結構的設計以及模式的推行,必須要有特定的模式。由于建筑工業化的發展需求有著很大的潛力,但是同時建筑行業的資金限制,許多企業不愿意冒風險嘗試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方式。所以,在研究和推廣的過程中,必須徹底完成裝配式建筑方式的結構標準化,工藝流程標準化。在這中,還包括了一些具體的構件如何去進行鏈接,如何應對防漏問題,如何做好建筑過程中的保溫建設,做好連接件的各種配置[4]。
建筑工程的最重要的就是生產過程的安全化以及建筑的質量過硬,它是建筑行業的生命線,拋開了安全與質量的建筑方式都是紙上談兵,缺乏實際可操作性。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目前發展的一個重要的阻礙就是建筑結構工藝水平存在待提升的地方。裝配式的應用,需要用到大量的預制構件,這些預制構件的質量將會深深的影響最終成品建筑的質量。
1) 做好統籌規劃,逐一進行落實,在發展的過程中,始終堅持規劃先行。在進行建設的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的建設環境,制定科學合理的發展目標,并且針對實際情況對各項設計進行優化。在進行考慮的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技術的難易程度,對建筑結構的類型加以嚴謹的選擇,對建設成本做好預算。整個過程必須要保證有序性,在不同階段做好不同階段的事情,逐步的由淺入深,逐一的進行相關事項的落實[5]。
2) 做好政策的引導,政府的政策法規對于建筑行業的發展影響深遠,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若是在政府有效的監管下進行推進,將取得很有效的突破。一方面,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市場配置資源的特性,將裝配式混凝土建筑技術的優勢推廣,利用經濟效益推進資源的聚集,進而帶來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需要做好政府政策的引導,通過適當的財政扶持以及流程上的精簡,為企業創造良好的研發環境,推進整個行業不斷的發展。
3) 做好示范單位、示范項目建設,在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筑的發展過程中,政府已經給予了一批相關的扶持性政策。例如,在建設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對一些政府主導的工程,給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的實踐給予機會,在一些市政工程、公共工程的建設中,推進良好的進步[6]。這些工程的實踐,可以給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提供良好的樣板,通過打造一批示范單位、示范項目,可以做好標準化建設,并且作為推廣的窗口,做好引領建設。
通過理論和實踐的不斷研究,裝配式混凝土建筑結構建設技術已經被證明,通過后續對于整個建筑模式的標準化、體系化的完善,對于相關產業鏈的完善,將使得裝配式混凝土結構建造技術成為未來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建筑設計行業需要不斷的去進行探索,在實踐中去做好總結,推進其產業化發展,為建筑行業帶來全新的發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