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哲軍
(廣東省地質局第七地質大隊,廣東 惠州 516008)
易風化礦體具有巖體松散、節理破碎等特點,當礦體邊坡垂直高度不斷增大時,露天邊坡產生裂隙,礦體強度降低,易造成崩解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因此勘察易風化礦體邊坡穩定性,并對其進行支護加固處理,具有重要意義。國外研究認為礦體邊坡穩定在于支護與圍巖相互作用,對邊坡圍巖特性曲線進行解析,構建圍巖結構力學模型,將邊坡圍巖的動態作用關系劃分為4個階段,引入圍巖動態相互作用機制,為每個動態作用階段提供相應分析方法,實現礦體邊坡不同位置處的圍巖支護。國內研究主要支持復合作用的力學模型,對礦體邊坡的力學性能進行全過程解析,獲取巖層塑性區內的彈性應變變換規律,通過數值模擬與現場監控量測方式,對不同形式的虛擬支護力進行計算,深入分析邊坡圍巖的縱向變形過程,建立三維力學的支護機制,判斷初期支護的更換時機[1]。但傳統支護技術穩定性較差,為此結合以上理論,提出易風化礦體邊坡穩定性勘查及支護問題研究,確保易風化礦體邊坡的施工安全。
提取易風化礦體邊坡目標體,圍繞目標體布置勘探線,對礦體邊坡的穩定性進行評定。由于易風化礦體邊坡位置的未知性,導致勘查數量和勘查范圍較大,因此要對邊坡勘查目標進行提取,提高勘察效率。采集礦體邊坡的反射電磁波,獲取邊坡區的反射波信號,對反射波信號進行電磁波分量線性,將其轉換為電磁波信號,利用對數似然函數,獲取電磁波信號脈沖波的二元分布情況。對數似然函數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α為電磁波分量線性系數,m為反射波信號長度,y為礦體邊坡電磁波信號的二元分布區域[2]。利用公式(1),獲取二元分布區域內的所有脈沖波能量,選取閾值,對脈沖波能量進行劃分,引入窗口函數,選取脈沖能量集中窗口的采集信號,將其作為邊坡測點。
利用高密度電阻率測探技術,對邊坡測點進行勘查。根據礦體邊坡的實際地質條件,在測點周邊區域內布設電場,布置電場的勘查線,對測點進行打鉆測定,使電流流經到邊坡土體中,統計邊坡土體的導電性能,比較不同測點的電場改變趨勢,判斷不同位置的巖土導電性能,得到邊坡巖層的巖土特性。根據電流在土體中傳輸速度的差值,采集傳輸電流產生的電波,在測點布置傳感器,借助電流脈沖荷載的作用,搜集電波的垂直分布狀態,繪制電流波形圖,充分掌握波形圖中的電流曲線變化規律。根據電流幅值變化情況,對邊坡測點區域的地表情況進行模擬,與正常巖層的電流幅值變化進行對比,獲取與正常電流幅值不一致的幅值點,將其作為代表邊坡巖層屬性特征的數據,對特征數據進行針對性闡述,重新構建礦體邊坡的地質體界面。完成邊坡地質體界面的構建后,獲取地質體的空間屬性,對邊坡地質的穩定性進行劃分,將地質體界面的巖層頂板厚度作為劃分指標,當頂板頂板厚度為1m~3m,表示該測點的邊坡裂隙容積較大,穩定性一般,當厚度大于3m時,表示該測點的邊坡裂隙容積很大,穩定性十分不安全,當厚度小于1m,則表明該測點的穩定性能夠得到保證。至此完成易風化礦體邊坡地質穩定性的勘查。
1.2.1 選取支護構件
在易風化礦體邊坡地質勘查完畢的基礎上,劃分巖層頂板厚度大于3m的區域,對區域內的巖層進行支護加固。首先選擇合適的支護構件,支護結構的強度和剛度應滿足邊坡的圍巖荷載,圍巖荷載計算公式為:

公式中,h為礦體邊坡的圍巖荷載,ρ為邊坡圍巖壓力,b為邊坡圍巖的環向應力,d為徑向應力,為邊坡圍巖參數。將公式(2)作為礦體邊坡支護構件的評價標準,對比多種支護構件強度和剛度,最終選取玻璃纖維砂漿作為支護錨桿,計算支護結構的導管長度和外插角度,在滿足圍巖荷載的基礎上,對支護構件進行優化。利用縱向連接筋,控制支護構件的形變量,將縱向連接筋焊接在構件的主架上,插入套筒進行加固,提高支護構件的整體性,使其對巖層縱向剛度起支撐作用。至此完成坡體支護構件的選取。
1.2.2 優化支護施工工藝流程
利用TENSAR支護網和支護錨桿,對礦體邊坡的不穩定區域進行支護施工,優化支護施工的工藝流程。根據勘查構建的邊坡地質體界面,獲取圍巖應力和變形破壞特征,得到礦體坡體地質環境的地應力,通過噴砼技術,綜合控制玻璃纖維砂漿錨桿和TENSAR網,使其適應地應力。具體工藝流程如下圖所示:

圖1 礦體邊坡支護流程
支護施工過程中,使TENSAR網與邊坡圍巖相貼,采用梅花形排列,對錨桿進行排列,控制排距間隔為1m,充分發揮錨桿間的相互作用,使礦體邊坡受力均勻,最大化發揮錨網支護作用。然后對玻璃纖維砂漿錨桿的鉆孔進行清洗,清除干凈鉆孔內的巖粉雜物,錨桿安置完畢后,對錨桿孔進行二次檢查,適當保護孔口,確保錨桿安裝前錨孔清洗干凈。采用GS30EB型注漿機,向錨桿孔內注射水泥砂漿,過程中對錨桿進行初噴素砼,使錨桿兩幫收斂、底板鼓起,能夠適應礦體邊坡的地應力和地質環境,減少坡體支護的返修次數。當錨桿注滿砂漿后,在邊坡不穩定區域迅速插入錨桿,插送過程中,應適當旋轉錨桿,保持插送方向與錨桿孔軸向一致,均勻且緩慢將錨桿插送至邊坡內。按照TENSAR支護網的指定規格,安裝錨桿托盤并掛網,使TENSAR網的土工格柵露出鉆孔錨桿,對其進行噴射混凝土作業,選取等級為C25、厚度較薄的混凝土,加固支護網,利用托盤壓住TENSAR格柵,在格柵孔口擰上螺母。最后對支護網進行二次噴鹼,增強支護結構剛度與圍巖殘余強度,全面加固璃纖維砂漿錨桿和TENSAR網,提升錨噴網的支護強度及其整體性,使支護體系達到拱頂沉降的目的,以此提高邊坡圍巖的承載能力。至此完成支護施工工藝流程的優化,實現礦體邊坡不穩定區域的支護,完成易風化礦體邊坡穩定性勘查及支護技術設計。
將此次技術與傳統技術進行對比實驗,兩種技術分別對礦體邊坡進行勘察支護,比較支護后的邊坡地表沉降值。實驗對象選取某山地平原礦區,該礦區由于頻繁的巖漿活動,邊坡巖體破碎形成易風化帶,兩組實驗對該礦區邊坡進行勘察支護。此次技術初期支護結構參數如下表所示:

表1 支護結構參數
在邊坡測點中選取10個支護點,此次技術采用玻璃纖維砂漿錨桿、TENSAR網、混凝土噴射聯合支護,傳統技術則直接采用鋼筋砂漿錨桿、鋼筋網進行支護。邊坡支護后的第10天,對兩組實驗支護點的地表沉降進行監測,記錄支護點監測信息,斷面地表沉降對比結果如下表所示:

表2 實驗對比結果(mm)
如上表所示,當支護點不同時,此次技術地表沉降都要小于傳統技術,平均沉降量為12.2mm,而傳統技術平均沉降量為23.9mm,相比傳統技術,地表沉降減少了11.7mm,礦體邊坡地層和支護結構的變形規律更加穩定。
針對傳統技術支護結構穩定性較差的問題,提出一個易風化礦體邊坡穩定性勘查及支護技術,實驗驗證該技術的有效性,可推廣到相關工程。但此次技術沒有對支護結構的力學性能進行深入分析,在今后的研究中,會應用BIM平臺,實時瀏覽坡體受力情況,實現支護施工信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