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永恒
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都采取措施,進入了隔離或半隔離狀態以阻斷疫情傳播,同時也帶來了人們生活、工作方式上的一場深刻變革。通過數字化平臺,網上工作、學習、購物、交流、娛樂逐漸成了人們生活形態的基本特征。在某種程度上,數字化網絡生活幫助人們緩解了疫情危機。
但是這種網絡情景中的數字化生活也帶來了一些問題。例如,生活與工作變得更加單調與乏味,成天盯著屏幕,離開網絡什么也干不成。工作與生活的情景脫離“實際”而變得越來越“虛擬化”。現實生活中的那種真實、直接、鮮活的色彩逐漸消失,也讓一部分自律能力較差的人沉溺網絡,通過聊天、購物、游戲、漫無目標的翻看網頁等方式來打發時間,以便使自己的生活具有一種“意義感”,這就強化了這部分人的網絡成癮傾向。另外,數字化生活模式也導致另一種形式的健康危機,久坐、姿勢單一,脊柱和視力受損等成了新的健康問題。有專家把這些問題稱為“數字疫情”,這種“疫情”的本質是公眾心理健康的問題。
網絡時代的數字化生活可以幫助人們在相對封閉的條件下應對一些心理問題。但是長時間不恰當的數字化生活也可能引發新的心理健康問題。面對這一情況我們可以做點什么呢?首先,社會需要公共心理衛生問題的指導。要用好網絡,但不要讓整個生活被網絡所綁架,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提倡人們多讀紙質書是一種很好的應對策略。適度遠離屏幕的誘惑有助于緩和心理壓力和疏解不良情緒。其次,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健身運動也是一個很好的應對不良情緒的自我心理調節方式,加強這方面的引導,也許還能帶來與室內環境相關的體育產業的一個大發展。另外,對于有網絡依賴特征的重點人群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也是必要的,尤其是青少年人群。為了更好地應對疫情過后可能引發的心理困擾和身心疾病,由此為契機盡快建立起社區心理服務和指導體系對于促進全民心理健康有重要意義。
疫情終將過去,但疫情期間的封閉與隔離帶給人們過度的數字化、網絡化生活,可能永久地改變人們的某些生存方式,這種改變所帶來的情緒問題和心理困擾也許會持續下去,當人們適應了這種生存狀態,又找到應對情緒問題的策略,也許人們就能進入一種更高級的生存狀態。▲
(作者是四川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0-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