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盼
現在說起北園,很多人的印象是高架林立、車影穿梭、商貿城街。而很多老濟南印象中的北園,曾是濟南的“小江南”。不僅有蓮藕飄香,蛙叫蟬鳴,還是濟南四大書院之一白鶴書院所在,往來有鴻儒。
曾是“小江南”
1923年至1926年,著名詩人臧克家在濟南上學,他曾描述:“滿眼是稻田,處處是流水,湖田里荷葉田田,紅花萬頭攢動。秋末,荷枯,把水放走,湖中金色鯉魚在陽光下活蹦亂跳,景色動人……北園,環境幽靜,完全像江南的農村。”
北園,如今是濟南的一個片區名稱,它地處濟南城北、黃河以南,小清河橫貫其中。《濟南市地名志》上說:“因地處濟南市區之北,以園畦地為主,故名。”
我們現在所說的北園一帶,在唐代以前,應該是鵲山湖也即蓮子湖的一部分。濟南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記載說:“歷城北二里有蓮子湖,周環二十里,湖中多蓮花,紅綠間明,乍疑濯錦。又漁船掩映,罟罾疏布,遠望之者,若蛛網浮杯也。”這樣一片煙波浩渺的湖水,自然是當時濟南的名勝之區。
據文史專家張華松教授考證,“從宋金之交劉豫開鑿小清河之后,瀟灑似江南的濟南北郊生態便發生了重大改變。小清河的開鑿,原本是為了排澇防洪,也是為了漕運糧鹽,其對濟南乃至山東的貢獻固然是要肯定的,但是客觀上對濟南北郊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卻也是不爭的事實。從此,鵲山湖水位陡降,大片湖底裸露出來,變成沼澤和濕地,元初趙孟頫為原籍濟南的友人周密所作的《鵲華秋色圖》,便見證了這一變化。”
隨著自然環境尤其水文條件的改變以及城廂人口的增加,自金元以來,濟南小清河兩岸逐漸形成一塊塊洲地,居人開辟出大片的稻田、藕池和菜園。
這種水中的洲地,古代人稱之為“渚”,考濟南“北渚”之名,則始于杜甫之詩《陪李北海宴歷下亭》:“東藩駐皂蓋,北渚凌青荷”。詩歌提及的北渚就在當時的歷下亭附近,也就是現在的五龍潭附近。
北園地區多是水田,每年六七月份,荷花盛開,到處姹紫嫣紅,分外妖嬈,蛙叫蟬鳴,別具洞天,不是江南勝過江南。濟南的老話說,大明湖的蛤蟆不叫。可過了護城河,北園的蛤蟆叫的挺歡。
北園的大臥龍蓮藕更是美名遠揚,據傳說此藕有一千八百年歷史,它表皮白中微黃,一枝藕五六節,去后梢,節節呈長圓筒狀,生食香脆微甘,入口嚼后無渣。煎、炒、烹、炸都可,深受人們喜愛。北園改市區后,此藕在黃河北鵲山湖一帶種植,2015年還曾榮獲農業部公布的地理標志產品。
北園的荷葉,供應熟食商家做包裝,如草包、狗不理的包子,全聚德、聚豐德等賣的熟肉食品,都是用鮮荷葉,就連醬菜園子的小咸菜也用荷葉。用北園荷葉包裝的食品帶有一種清香,獨具一格。
當年北園的蘿卜在當時也是比較有名氣,個大,水分足,生吃微辣,細嚼后味帶甜頭。無論是炒菜,糖醋蘿卜絲,或炸蘿卜丸子,以及腌咸菜,都是上好的原料。
當年北園還大量種植水稻,1958年8月20日成立的北園人民公社是山東省的第一個人民公社,當時在全省乃至全國影響極大。
隨著濟南的擴展,北園農田逐漸消失。當年的村民,也早已脫去膠鞋,摘掉草帽,活躍在各個領域。
因緊鄰市區,濟南城擴大過程中首批受益的就是北園。劃入濟南市區后,北園鎮駐地不再種植農作物,而是將水田填平,蓋起了濟南市第一個國家貿易大樓——國貿大廈。隨后又建成大型星級酒店明湖大酒店、龍都大酒店,當年搖滾歌手崔健等著名歌星都在北園下榻。
杜甫們的北園背影
濟南北渚自古以來經歷了不斷北移的過程。杜甫來濟南北渚赴宴是在公元745年,時稱大唐天寶四載。當時的北渚在今五龍潭一帶,據《齊乘》記載:“《水經注》曰濼水北為大明湖,西有大明寺,水成凈池,池上有亭,即北渚也。”由此可知,當時濟南的北渚在歷下古城以西,之所以名為“北渚”,其方位非對城而言,或對“南山”而言,或對“濼水(今趵突泉)”而言。
到了宋代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六月,52歲的曾鞏來到了齊州(今濟南),知齊州軍州事,擔任了齊州地方的首席長官。曾鞏在濟南任職整整兩年,熙寧六年六月轉知襄州。
曾鞏在濟南任職期間,興修水利,考察民生民情,挑溝浚湖,修筑堤堰,不僅使當時的城北平原免受水患,更能夠適時灌溉,滋養出北園一帶萬頃的稻田、菜地和藕塘,極大富足了當地人的幸福生活。曾鞏還專門選擇大明湖北岸一處高地,修建了一座北渚亭。曾鞏對北渚亭可謂一往情深,先后寫下《二月八日北城閑步》《北渚亭》《北渚亭雨中》等詩。
詩人晁補之曾“登所謂北渚之址,則群峰屹然列于林上,城郭井閭皆在其下,陂湖迤邐,川原極望。”“曠然可喜”之際,揮筆寫下一篇洋洋灑灑的《北渚亭賦并敘》。這處北渚故址究竟何在?清初詩壇領袖王士禎在《香祖筆記》中云:“據蘇穎濱《北渚亭》詩,當在北城之上無疑。”濟南這處北渚,到了明代“遂就蕪沒”。
明代的濟南北渚已經指的是濟南城北、小清河南一帶區域了。明代詩人許邦才曾在城北水村(今北園水屯)仿效西漢梁孝王的梁園,修建別墅,亦名“梁園”。他在一首描寫水村的詩中,便直接稱這里為北渚:“夜來北渚北風急,打頭雪花大如笠”。
白鶴書院的前世今生
位于北園大街372號的白鶴莊,也就是白鶴莊社區。村子早已和市區連成一片,村莊已不存在,大體位置就是今天的北園立交橋的東南部,和邊家莊、大趙莊、梁府莊、菜市莊搭界。
曾經的白鶴莊和北園的很多村子一樣盛產白蓮藕。白鶴莊還是濟南最早書院——白鶴書院的所在地。
明洪武八年(1375年) ,歷城知縣周斯農在小清河南畔成立白鶴書社,當時入學者達200余人。白鶴書社是明代濟南最早的書院,到了明嘉靖四年,歷城人周居岐棄官歸里,立志講學,改稱為白鶴書院并自任山長,因此白鶴書院還帶有一些民辦的性質。
周居岐,字伯康。自幼承家教,刻苦勤奮,嘉靖元年鄉試中舉,后任葉縣知縣。不久歸鄉研究詩文,著有《文則》《書則》二書。他熱心教育事業,創辦白鶴書院后自任主講。
白鶴書院是濟南四大書院之一,清乾隆年間學者沈可培還曾“主濼源、云門諸書院,濼源書院合白鶴、白雪、濼口、蒿庵(均在濟南)諸書院,生徒聚萃。沈氏長院五載,多有建樹。修廓堂舍,崇古訓……以篤實輝光敦勵英才,諸生樂其和易誠切,翕然心服。著有《濼源問答》六卷。”
書院所收的學生有兩類,一是已入學的秀才,為了鄉試,每月定期來書院聽講或考試;二是經縣試合格的童生,編入“生童常課”,常年在書院學習。由于書院的存在,且“相繼售(得到功名)者數人”,這里隨之成為聚居區,人們便把白鶴書院所在的村莊稱為了“白鶴莊”。
白鶴書院荒廢后,此地被當地一崔姓人家購得,改為私人花園,當地老百姓稱為“崔家亭子”。后來此園又幾經轉手,被德州人羅以書購得。羅以書直接將此園改名為“北渚園”。
從現有資料來看,清代乾嘉年間人們就已經使用北渚園的簡稱“北園”,并用“北園”一詞代指濟南北郊一帶片區。濟南詩人喬岳在《北園村墅》一詩中對這里的田園風光進行了描繪:“孤村依漁舍,群鷗泛稻池。影隨人過渡,柳間雨垂絲。薄有江鄉味,幸無鋒鏑時。”詩人董蕓則在《濟南雜詠·使君林》按語中記道:“今北水門外,樹林陰翳,流水澄清,居人多治蔬圃,俗呼‘北園……”可見,“北園”一詞,當時就早已流傳開來。
《歷城縣志》載,北渚園的規模很大,“中有見山亭、小華不注、得月廊、曲澗、來雁閣、竹徑、倚華書屋、沚亭、涵青樓、眾香臺諸勝。”“北渚園”當時名聲很大,幾近成了濟南北郊一帶的代名詞,許多詩人墨客也紛紛來此光顧和吟詠。僅有清一朝,除田渥《城北村行過崔氏亭子》外,還留有張元《北渚園雜詩》五首、沈廷芳《北渚園雜詠》四首、張宏誼《北渚園雜詠》四首、沈世煒《北渚園》四首。白鶴書院延續至清而廢。民國后成為著名的革命圣地濟南鄉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