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姍旭
初見洪蘊來,是在遼寧沈陽市沈北新區的青年農場里,洪蘊來正忙著,額頭滲出汗珠,皮膚黝黑,外表略顯憨厚。
洪蘊來一直生活在農村,跟農田打交道。
2000年,由于種子和化肥質量不好、種植方法不科學等原因,洪蘊來在地里花了不少力氣,年收入卻很少。不想認命,當時20多歲的他跟種水稻“杠”上了——不僅買專業書籍學習,還自費去其他產糧區取經。
洪蘊來帶回了優質種子和先進的管理方法,每畝產值也從過去的七八百元增加到了最多時的1700元。好稻谷供不應求,他就租用、流轉別人的土地;只賣稻谷附加值不夠高,他又成立了沈陽遼北七星米業有限公司,將水稻加工成大米出售。經過10多年的積累,目前,他的農場水稻種植面積達5000畝,年產有機水稻2000多噸。
把水稻種成事業的,還有張愛忠。經過3年籌備,2015年,他將一塊田地打造成名為“稻夢空間”的田園綜合體。如今,種植面積已達3萬畝。他的稻田從種植開始,還承擔著稻田作畫的任務。
夏天、秋天,游客走上觀景臺就可觀賞“稻田畫”。張愛忠介紹,要“種”出一幅稻田畫,插秧前就要測繪、確定播種區域,根據設計圖案種下不同品種和顏色的水稻。稻谷一天天長大,畫作一天天清晰。
張愛忠說,一開始他只是覺得好玩。沒想到,現在“稻夢空間”除了年產5萬公斤大米外,還成了沈陽周邊頗有名氣的田園旅游項目,每年可接待游客近30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