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學軍 曹燕
濟南市長清區萬德街道店臺村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政通人和,是遠近聞名的先進村。2011年4月18日,一場因外部意外事故引發的大火燒了三天三夜,把歷經兩代人打拼半個多世紀用心血和汗水綠化的近500畝山場化為灰燼。大火過后,村民望著滿目瘡痍,一片狼藉的景象都感到無比痛心,一時間搖頭嘆息,無助無奈籠罩在全村之中,這時一個大伙兒熟悉、語氣堅定的聲音傳來:“大火能燒毀我們的山場,但燒不掉我們的意志。只要大伙堅定信心,化危為機尋求發展,就能讓我們的山場重現往日生機,實現我們強村富民的目標。”說這話的正是店臺村的當家人、區人大代表張道山。
作為全區任職五屆的人大代表,張道山深知自己的職責與使命。在群眾最需要的關鍵時候自己必須挺身而出,勇于擔當,不負重托,有所作為,用實際行動踐行一名人大代表的神圣職責。
其實面對無情火災造成的損失,內心最著急的還是張道山。但心痛之余,他考慮更多的還是如何增強群眾的信心,帶領群眾突破當前困境,尋求一條新的發展之路。在經過深入思考、專題商議、政策咨詢、外出考察等行動之后,一個全新的宏偉發展計劃在張道山的腦海中逐漸形成。這就是充分利用好被燒毀的山場,種果樹、搞旅游、興產業、促致富。發展的路子確定后,張道山便義無反顧帶領群眾向著既定的目標拼搏奮進,演繹了一段巧干、苦干、實干的奮進歷程。
巧干:工作開展之初,張道山就深知搞現代農業,發展鄉村旅游不同于以往的傳統做法,必須做到科學規范,決不能因盲目蠻干而留下遺憾。為此,他堅持規劃先行,聘請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策劃指導,在充分學習借鑒外地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本村山場實際,制定出了全面、科學、詳盡的發展方案,由此奠定了店臺村產業振興的大框架。在果樹種植上,他多次到山東農業大學向知名專家請教,并成功聘請了一名高級園藝師做顧問。從土壤分析、品種引進、果樹種植、日常管理等全流程靠上指導,確保了果品的高品質、高標準。在旅游項目上,張道山創新思路,堅持多頭并進,靈活促進發展形式,將高山采摘游、高山親子游、高山度假游等結合起來,相互促進,實現了良好的互動效果。經過多年的不懈奮斗,昔日被大火燒毀的荒山又重現了往日的生機,變得滿山蒼翠,景色宜人,村民的自豪感也重新洋溢在每個人臉上。
苦干:店臺村的東山,山高、坡陡、溝深,無水、無電、無路。要在一片火燒廢墟上新建各類設施,搞各種項目困難之大可想而知。但張道山不畏困難,不畏艱險,身先士卒,帶領群眾開啟了一段動人的苦干之旅。沒有路,他帶領群眾劈石開路,架橋壘堰,靠著一些簡單的工具和機械,硬是在山上修了近十公里的道路,形成了上下貫通、南北相連的環山路。沒有水,他又打井取水、筑壩蓄水,僅山上的大小蓄水池就建了168座,從而解決了山上的用水問題。沒有電,他帶領村民引電上山。在架設上山電纜的關鍵時候,為確保電纜不受損壞,按電力部門的要求不得拖行鋪設,他發動群眾齊上陣,共參與。硬是靠眾多的村民肩扛、手舉、頭頂,把重達69噸、長度4.6公里的高壓電纜,毫發無損地架上山。這一場景連前來指導幫助工作的供電局專業人員都為之一震。當明亮的燈光照亮沉寂的大山時,伴隨著村民的歡呼聲,張道山也露出了久違的笑臉。
實干:根據確定的規劃方案,山上需栽植各類觀賞類、實用類等各種樹木,面對山上土地貧瘠和坡陡溝深等各種困難,張道山率領群眾一起奮戰在大山上。他以山為家,以樹為伴,吃住在山上。盡管天天滿身疲憊,但仍義無反顧地堅持著,每天都精神抖擻出現在現場。黝黑的皮膚,消瘦的臉龐,嘶啞的聲音,無不見證了他忘我工作的辛勤付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幾年下來,山上共栽植各類樹木4.6萬株。當初的理想藍圖正一一變為現實,昔日火燒荒山不僅重新披綠,而且變成了致富寶地,以它不尋常的巨大變化呈現在人們面前。工作計劃逐步落實后,張道山為發揮這一資源優勢,實現強村富民的目標,成立了龍鳳莊園旅游公司,實行股份制經營,通過讓村民自愿入股的方式,讓失去山場的村民變為股民,成為真正的主人,共同參與管理,使發展的成果與村民共享。
如今的店臺村東山上果樹繁茂,果實累累,景色優美,被譽為“泰山后花園”“濟南百果園”。每逢節假日來臨,游人如織,熱鬧非凡,年接待游客達4萬人,年收入超過200萬元,村民年人均增收達1.8萬元。店臺村這個老先進又有了新變化。繼續占據領跑的位置,收獲諸多榮譽,該村先后被授予濟南美麗鄉村示范村、省級文明村、全省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示范村、國家2A級風景名勝區等稱號。
擔當成就事業,實干鑄就輝煌。張道山以一名人大代表的忠誠履職踐行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豪邁誓言,為人民交上了一份優秀的履職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