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克楠,原名王克難,中國作協會員,河北省邯鄲市作家協會秘書長,河北散文學會常務理事。1984年開始發表作品,涉足散文、小說、詩歌、文學評論等,在紙媒發表各種文學作品300余篇,其中文學評論,尤其是散文評論在散文界有一定影響。有散文集《放飛年輕的夢想》獲河北省新世紀十年散文著作獎;《太陽照在趙王城頭》被選入2007年中國散文排行榜,并獲得中國第三屆冰心散文優秀獎。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十八洞村視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全國就此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精準扶貧偉大實踐。七年后的今天,“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進入關鍵時期,為更好地記錄和展現全國各族人民奮進新時代、追求美好生活的嶄新風貌,中國作協圍繞這一重大主題,聯合中國作協46家團體會員單位,開展“中國一日.美好小康——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由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推薦的25名作家,與中國作協選派的25位采寫過習近平總書記所走訪過的貧困地區的作家,以11月3日至21日為周期,到各自的扶貧點,書寫11月3日至21日當地各族人民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書寫人民群眾走向小康的獲得感、幸福感、成就感。日前,由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推薦的25名作家已于11月1日分別下沉到各自省市自治區的扶貧攻堅主戰場,拉開活動序幕。
據悉,中國作協 “中國一日——中國作家在行動”全國作家聯動大型文學主題實踐活動,將從2020年起,每年確定具體的一天時間節點和一個主題,中國作協及46個團體會員單位聯動,用文學的方式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 (中國作家網)
包頭是內蒙古歷史悠久的城市,蒙古語為“包克圖”,意為“有鹿的地方”,具有深厚的人文傳統。憶往昔,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余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陜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大部分落腳到土默川平原與河套平原。漢民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共同發展和豐富了包頭的塞外農耕文化和商業文化,由于筆者亦是內蒙古人,幾次游覽包頭都留下深刻印象,前幾日得到河南《牡丹》轉來的包頭市青年作家的原創樣稿,很有親近感。縱覽八位包頭市青年作家的作品,闊達之氣迎面而來:李亞強用散文敬仰大地,王喆用散文表達生命的意義,西闊用小說來表達老一代河套人在中華民族面臨危難時候的英雄氣節,楊莉通過再現底層人民的艱難表達生活的復雜性。還有包頭市的四位青年詩人,他們的作品雖然風格不一樣,但用文字呈現靈魂的力度,作品呈現出了 強烈的生命噴發狀態,很有藝術感染力。
毫無疑問,包頭的青年作家西闊的小說《雞冠花》是這組專輯里的重點作品。這篇小說敘述的是黃家幾代人的生活變遷以及命運,重點敘述大爺爺和大奶奶的命運,而這兩個人物的性格以及家國情懷對家庭其他成員影響很大。小說還敘述了黃家三兄弟的命運……這些人物的命運與當時的抗戰大局有關,國家的命運與一個個小家庭的命運息息相關。小說中的大爺爺上過私塾,是有知識、有覺悟的青年,他主動去尋找革命隊伍,成為一名革命戰士。而大爺爺的未婚妻則是童養媳,長得天生麗質,是舊社會賢妻良母式的婦女,她十分愛自己的未婚夫,但天有不測風云,大爺爺在對敵作戰中犧牲了,大奶奶成為烈士遺孀。由于作者是用第一人稱寫作,小說中在開頭回憶了祖爺爺和祖奶奶,尤其祖奶奶“出于意料之外”是一位青樓女子,是由祖爺爺花一百大洋從煙花巷贖出來的,以至于成為“我”的隱痛,同時構成這篇小說的“第三視角”。從敘述的角度說,這篇小說在大故事中套著小故事,小故事中又穿插著令人難忘的細節,令讀者眼前一亮的是小說中主人公的英雄氣質,那種犧牲自我而保全大家的英雄行為,確實繼承了優秀的中華文化精神。
詩歌從來是文學中的重要門類,“包頭青年作家專輯”文學種類齊全,當然,詩歌占了重要的比重。包頭青年詩人唐月、王江江、于學濤、寒焱,他們用自己的青春去擁抱河套平原,擁抱朝夕相處的塞外名城——包頭。擁抱即是熱愛,熱愛產生真情,遂提升了自己的精神格局。四位青年詩人的詩歌取材不一,卻都具有強烈的生命自覺和詩歌儀式感,他們遠離表面寫作,遠離標語口號,是扎根在靈魂上的歌者。筆者認為這四位青年詩人的詩歌作品從整體上呈現了剛性、大地關懷、意境闊遠的風貌,其中寒焱的詩歌用煉鋼爐的煉鋼壯觀景象去激發自己的激情,“我們眼中的江湖其實很小。一把鋼釬/滿腔熱血,三世肝膽,就可以召喚出江山”, 詩人在壯懷激烈的同時并沒有忘記進行自我提升,“鐵之為鐵,鋼之為鋼,晨鐘與暮鼓相隨/千百道工序不是粉身碎骨就是沖壓鍛打”。 詩人唐月則把自己洞察的目光放在具有中國農事特點的二十四節氣,為節氣進行白描刻畫,而青年詩人王江江的詩歌則植根于中國東北的大興安嶺,借助于自然外象表達心靈內象,向讀者展示生機勃勃的大森林,“鄂溫克,住在大山林里的人們/馴鹿是風雪中行走的森林”。青年詩人于學濤把詩歌的觸角蜇伏于敘事,力爭把敘事與抒情渾然結合一體,詩人并不拒絕普通日常生活經驗,如《趕早市》《昆區之夜》等;再就是詩人十分關注普通生活中的不平凡,如《身份》《桃樹和桃子》等,也就是說,于學清已經悄然完成了現代詩寫作的從抒情到非抒情過度,避免了詩歌不及物以及面對復雜生活難以發言的尷尬。
青年作家李亞強的散文具有高遠之氣,他的《大地敘事》分三部分表達了人與大地之間魚水相依的狀態,作者通過親身經歷感知“在大地上,人和其他動物是平等的”。正是因為作者具有這樣的生命自覺,在離開黃土高原后,才會對自己在少年時代的滅鼠惡作劇進行反思。作者在《最后一座建筑》以描寫來代替抒情,通過對隔壁老叔、爺爺墳地的描寫,表達了生命的無限和有限。有限的是生老病死,無限的是每個人最后都會以墳墓的形式歸于無限。王喆的散文《水中游鮨》直接對生命進行揭示,只不過作者使用了“印象式”敘述方式。在作者的敘述里,母親的夢境可以表現新生命的成長,但父母之間關系緊張,打斗不斷,新生命出生以后,也受到這種負能量影響。兒子在上學期間逃學,泡網吧,成為一個問題少年,以至于母子之間產生幾乎無法調和的矛盾……作者當然不僅敘述“這一個”家庭嬗變,更重要的是揭示人性的歸屬,在作品的結尾,已經成為父親的兒子回到姥姥家,接自己的兒子,看到自由自在的兒子,心靈受到極大的震動。楊莉的散文《遙遠的苦杏仁兒》表現了女性的本性善,作者以兒童視角回憶外祖母的生活情境:外祖母善待一切生物,包括善待家中非常勤勉的老母雞,更不要說對自己當礦工的弟弟怎樣疼愛有加,親情依依。作者在進行親情敘述的同時,亦忠誠于現實,表現了礦工村的簡陋以及工人村的艱苦情形。
包頭位于蒙古高原南端,南瀕黃河,陰山山脈橫貫該市中部,山河并存的地理環境天然具備獨特的地理氣場,這種氣場對于生于斯長于斯的文學創作者,肯定會產生血肉相依的深刻影響。筆者通過閱讀八位青年作家創作的作品,可以充分感受到河套平原的地氣對于他們精神格局產生的巨大影響。他們在文字中以獨特的角度表現自己所認識到的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人生的大悲大喜,這與城市文學中的浮泛疏離形成天壤之別,于是,可以期待這塊土地上產生更優秀的文學作品。
責任編輯?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