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王 濤 郝振輝 夏國軍 李 剛 何國勝
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我國經濟正在從高速增長階段轉為高質量發展階段,增長動力從投資驅動、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科技創新成為提升國家競爭力和促進改革發展最關鍵的推動要素。傳統科研單位多屬于由國家設立的事業單位,在人員編制、科研經費等方面比較穩定,體制構建和機制運行模式比較單一,計劃經濟特點相對明顯。由于在研發活動自主化、內部運行機制靈活化、創新資源聚集高效性等方面存在的獨特優勢,新型研發機構近些年不斷涌現,并在傳統科研院所未能涉及的領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逐漸演變成為傳統科研院所融合地方政府和外部市場資源、激發科研創新活力的重要途徑。
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國務院印發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均提出“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研發機構”,但目前國內關于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機制、創辦路徑等方面的理論研究相對較少,而有關這些方面的基礎研究正是打造新型研發機構非常重要的基礎條件[1]。本文從最新理論成果和政策要求出發,系統論述了新型研發機構的概念和內涵,分析了新型研發機構的類型和設立條件,重點研究了創新院類型新型研發機構的發展機制和建設路徑,希望對相關研發機構的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發展思路。
國內新型研發機構起源于21世紀初期的深圳、廣州等地區,其產生過程存在一定現實背景,包括解決市場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不斷增加、成果研發主體和應用主體協調與匹配不足、存量科技資源與市場無法自動進行對接等現實問題,因此,需要在科技體系內構建一類新形式的組織機構。隨著投入主體、組織模式和運行機制等各方面的不斷演化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新型研發機構在技術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人才聚集等方面所具有的重要功能。目前,全國各種形態的新型研發機構呈快速增長的發展態勢,正逐漸發展成為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新引擎,以及推動科技體制機制創新的試驗田;此類新型研發機構的典型代表包括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上海紫竹新興產業技術研究院、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江蘇(昆山)工業技術研究院、中石化重慶頁巖氣產業技術研究院等。
為深入實施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新型研發機構健康有序發展,國家科學技術部2019年印發的《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新型研發機構給出了權威定義:新型研發機構是聚焦科技創新需求,主要從事科學研究技術創新和研發服務,投資主體多元化、管理制度現代化、運行機制市場化、用人機制靈活化的獨立法人機構,可依法注冊為科技類民辦非企業單位(社會服務機構)、事業單位和企業。可以看出,新型研發機構的定位首先是開放、合作的載體和平臺,能夠有效整合資本、技術、人才及市場等創新資源,為傳統科研院所、高校及項目團隊等創新主體與資本市場牽線搭橋;其次,新型研發機構需要有產業鏈整合能力,不僅僅聚焦于專利、軟件著作權、技術秘密及電路布局設計等技術成果,更要注重產業、資本與市場的互動,實現創新要素的全方位對接。
從主導發起者的角度進行劃分,新型研發機構最常見的組建模式有3種:一是院校與政府共建型,即一個或多個高校、科研院所與政府共建類似創新院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這是目前最主要的類型;二是院校與企業共建型,一個或多個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共建類似聯盟和實驗室性質的新型研發機構,這種類型數量最少;三是企業自建型,企業或其他單位自行籌建的企業類型新型研發機構,這種類型的研發機構數量居中[2]。以單位性質區分,新型研發機構主要可以分為事業單位、企業形式和民辦非企業,其中事業單位形式主要指由科研機構、高校、地方政府等主導設立的創新院類型事業單位,但采用全新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如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北京腦科學中心等單位;民辦非企業類型主要指以民辦非企業身份在當地民政部門登記注冊,采用市場化運作,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類型指采用完全市場化的股份公司制運作,沒有編制和事業單位經費支持。
2019年,科技部印發的《關于促進新型研發機構發展的指導意見》中對新型研發機構的設立條件進行了明確界定,包括:法人資格、業務范疇、設施條件、人才隊伍及經費來源等。創新院的發起者需要具備獨立法人資格,擁有健全完善的內控制度;從事學科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以及研發服務等業務;在項目研發、試驗、服務等方面擁有必需設施;項目團隊結構合理穩定、研發能力較強;經費來源相對穩定,主要包括出資方投入,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服務、技術咨詢收入,政府購買服務收入,以及承接科研項目獲得的經費等。同時,新型研發機構的核心在于市場化運作,普遍采用合同制、匿薪制、動態考核、末位淘汰等管理制度,自主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員,建立與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相匹配的收入分配機制。
創新院屬于事業單位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由科研院所、地方政府牽頭共建,致力于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和科技成果產業化,實現知識、技術、產品與產業的協同創新。這種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目前受到政府部門、科研院所青睞,成為應用比較廣泛的一種組織模式,其除了具備新興研發機構的基本條件之外,還存在其他一些顯著特征。
創新院的組建多為“政府搭臺、科研院所牽頭、高等院校參與”形式,創立之初便旗幟鮮明地表示要以國家發展戰略需求為根本出發點,服務于行業或區域重大技術發展需要,立志圍繞科學技術尖端領域的前瞻性問題,以及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公益性問題,集聚一流的創新團隊,形成一流的創新氛圍,產出一流的創新成果,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從2017年開始,北京市積極搭建關鍵技術創新平臺,組建由頂尖人才領銜的項目技術團隊,鼓勵和支持科學家勇闖科技前沿“無人區”,相繼組建了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等研究機構。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作為北京市重點推進建設的新型研發機構之一,將重點圍繞共性技術平臺和資源庫建設、認知障礙相關重大疾病、類腦計算與腦機智能、兒童青少年腦智發育、腦認知原理解析等5方面開展攻關,力爭在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領域實現前沿技術突破;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將按照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總體部署,支持科學家探索人工智能科技前沿,推動人工智能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引領人工智能學科前沿和技術創新方向,支撐人工智能產業發展,促進人工智能深度應用;除此之外,還有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等其他新型研發機構。
與傳統的國有大型科研院所相比,創新院的建設和投資主體不僅僅局限于政府部門,還包括高校、央企單位、社會組織及外部投資方等不同類型的社會主體,其旨在通過開放合作聚集優質創新資源,推動項目多方協作攻關,形成從上游源頭創新到下游產業化的全鏈條合作。同時,各方投資主體容易圍繞技術研發、項目研制和成果應用及產業化形成全鏈條的深度合作,而不是基于某個項目的短暫合作,這種基于長久信任而建立起來的合作關系具有穩定性、持久性的特點;參與創新院建設的高等院校,尤其是各類研究性大學和綜合性大學,在學科種類設置和多功能人才輸送方面可以為創新院后續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參與創新院建設的科研院所能夠發揮自身的專業技術優勢、專家及技術隊伍優勢、儀器設備優勢、科研平臺和環境優勢,圍繞創新院的技術和產業發展規劃,形成新的產業集群;外部市場的天使投資、風險投資及股權投資基金,可以提供更加靈活便捷的重組資金支持。
創新院類型的新型研發機構組織上屬于自收自支的事業法人,沒有固定的人員編制和事業單位經費支持,沒有傳統科研單位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高校、科研院、民間資本及地方政府等都可以成為投資建設的主體。管理模式上,其普遍采用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所長負責制,理事會是最高決策機構,確定創新院戰略發展方向和重大事項決策,院長、所長則是公開招聘來的負責日常事務經營的管理團隊。以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為例,其提出了無預算、無編制、無級別的“三無制度”,創新團隊在人員選聘、經費使用和運營管理等方面享有充分的自主權,實行自主確定研究課題、自主選聘科研團隊、自主安排經費使用,給予科研團隊政策支撐和服務保障。創新院在功能和定位上更加聚焦,摒棄了傳統研發科研院所的多重考核要求,按照技術發展目標設計管理體制,分配資源,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研發機構的創新活力。又例如北京腦科學中心,其打破傳統科研單位編制化模式,面向全球正式引進了10位項目負責人和6位技術中心主任,與共建單位聘用首批合作研究員56人,聯合招收博士研究生19人。
目前,創新院正逐漸發展成為地方政府、科研院所聯合建設新型研發機構的主要方式,在具體組建過程中要兼顧各參與方的利益訴求,明晰各方的責權利關系,采用合理的組織架構,并設計出靈活高效的運行機制。
創新院作為科技研發的創新主體,并不是單純由專業研發團隊構成,其涉及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及投資方等多方利益主體。政府對創新院不僅在建設經費、運營資金、辦公空間、人才引進政策上給予支持,同時也在稅收方面給予優惠,但與此同時,其對創新院在技術研發、項目開發方向,以及推動地方產業轉型升級方面存在期望;傳統科研院所參與創新院建設通常是想借助地方政府的場地、資金和政策支持,聯合外部優秀團隊圍繞自身戰略技術需求開展協同創新以支撐主業發展,同時加速對現有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創新院以支撐引領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為目標,大多帶有科研院所背景,能夠吸引優秀的人才和團隊,得益于其破除了傳統研發機構“體制封閉、人員固化”的弊端,能夠給項目人員更大的自主權和激勵;投資方主要是依靠創新院平臺遴選和發掘具有商業價值的投資項目,賺取財務收益。創新院在組建之初就應重點考慮各方的利益訴求,找到各方在創新院發展需求上的平衡點。
創新院是地方政府、科研院所、高校及投資方的創新載體和合作平臺,各方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責任義務不盡相同,需要在創新院體系進行設計時予以明確界定。科研院所主要發揮“大院大所”的技術需求牽引作用和多專業綜合優勢,圍繞自身優勢領域和學科對創新院進行產業規劃與布局,輸出核心技術人才,牽引創新院重點項目的實施,在前期預評價的基礎上將自身已有的科研成果導入創新院進行二次開發或直接轉讓,同時做好核心技術人員在本單位和創新院之間流動的政策保障;地方政府為創新院的開辦運行提供資源保障,提供人才安置與激勵、科技成果轉化、科技金融、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對創新院享有所有權但不負責日常經營,主要監督創新院的運營狀態與經費開支情況等,給予創新院充分的經營自主權和技術研發話語權,其權利主要體現在可以要求創新院孵化的項目優先在孵化地轉化;企業發揮其當地資源優勢,在創新院研發成果的市場轉化、吸納市場和優質技術方面貢獻力量。
創新院一般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這種組織架構能夠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又能保證創新院按照發起單位設定的方向發展下去,為創新院的順利運轉提供良好的組織保障。理事會作為決策部門,主要負責創新院的整體定位、戰略布局、發展方向等重大事項決策和工作領導;院長領導班子主要負責日常經營決策,其中為保證創新院的經營自主權,院長和副院長的聘任應該以科研院所推薦人選為主,地方政府和其他投資方推薦1~2名副院長,并且主要從事與政府之間的經費、政策等事項的溝通協調;下設日常設運營機構,主要包括院領導班子帶領下的綜合辦公室、財務經營部、項目管理部和技術合作中心等部門:綜合辦公室負責辦公室工作、人力資源工作、法務工作、黨群工作、保密工作;財務經營部負責財務管理、審計監督;項目管理部負責具體項目服務、項目收集;技術合作中心負責具體技術支持、市場合作、市場調研、項目收集、市場對接、管理咨詢等工作。
創新院成立的根本目標是技術的協同創新和研發成果產業化,各合作主體通過共同目標以實現行為方式的協同,科學高效的運行機制將有助于實現創新院各方“責、權、利有機統一”“人、財、物有機結合”“產、供、銷有機銜接”,為投資主體的協同行動提供了依據和運行保障。創新院最核心的機制是項目孵化機制,具體包括項目引入機制和項目管理兩大環節。項目引入機制主要包括科研院所輸入項目、外部市場項目的引入策略、政策資源條件,項目引入部門或人員“責、權、利”關系及激勵機制等;項目管理機制主要包括項目孵化加速管理策略,部門或人員“責、權、利”關系及激勵機制,創新院資金籌集,項目投資和投后管理,項目投資退出策略部門或人員“責、權、利”關系及激勵機制等方面的內容。
我國經濟正處于從資源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型的關鍵時期,如何有效配置傳統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地方政府、市場團隊及資本方的力量,加快創新速度和提高成果轉化效率是當前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新型研發機構在此方面提供了新思路和解決辦法。本文從最新理論成果和政策出發,系統研討了新型研發機構產生的背景、內涵和主要類型,重點分析了基于創新院的新型研發機構的主要特征,圍繞創新院從組建到運行研究了各方需求平衡點、責權利管理、組織架構和運行機制等方面的問題,希望對后續推動新型研發機構的建設和相關科研體制改革等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