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飚,胡清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行業型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研究*
易飚,胡清
(蘇州市職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江蘇 蘇州 215104)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行業型職教集團是指在區域范圍內形成的,以某種主導產業為核心,企業之間相互依存、自我調適的產業生態系統。以“生態圈”的概念切入,分析了基于產業生態圈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的必要性,探討了構建模型和保障機制,提出了基于產業生態圈推進集團化辦學的策略措施,以此提供有益借鑒。
產業生態圈;行業型職業教育集團;集團化辦學;產業鏈
中國目前的職業教育集團90%是行業型職教集團,已成為集團化辦學的主力軍。行業型職教集團辦學特點是以區域中的“專業+行業”為紐帶,把職業教育深度融合到產業鏈中。比如陜西裝備制造業職業教育集團、浙江省建設職業教育集團、江蘇現代服務業職業教育集團、廣東機電職業教育集團等示范型集團,均以“行業引領、校企主體、多元融合”為其辦學理念。產業生態圈是從“生物圈”的概念引化而來的,指在區域范圍內形成的,以某種主導產業為核心,企業之間相互依存自我調適的產業生態系統。在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過程中,生態環境建設非常重要。職教集團中的行業企業有其共同的核心產業,核心產業是企業的基礎;此外還有孵化、投資、服務、研發、咨詢、檢測和推廣等各類產業鏈閉環。因此,職教集團的產業鏈不是單鏈條的,是多維度和立體化的,具有“生態圈”的新業態本質。
行業型職教集團通過上游企業、中游企業和下游企業的聯合,形成從基礎產業到生產研發,并向市場銷售服務拓展的產業鏈。而產業生態圈不同于單一的產業鏈,它是在該產業中,由承擔不同職責和功能的企業或組織形成的一個網絡體系。行業型職教集團就如同一個生態系統,集團成員政、校、企、行等組織,各自占據不同的生態位,在集團化辦學方面發揮各自的職責,相互依賴,共生共利,從而形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資源共享的局面。
行業型職教集團辦學需要創設良好環境,而產業生態圈給集團辦學提供了政治、社會、人文等環境。基于產業生態圈,能使教育辦學與產業發展結合更緊密。首先,在政治環境中,政府機構對產業的決策和態度影響著集團辦學。政府在宏觀分析產業發展基礎上,以政策引導、利益協調等方式進行調控,促進集團內成員積極參與,落實人才培養功能,成為強大的政治保障。其次,在社會環境中,經濟水平發展有利于產業發展。隨著經濟發展和產業轉型升級,在行業型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教育助推產業,產業反哺教育,促進產教融合。再次,在文化環境中,集團內院校文化和企業文化得以融合,人才素質得以提升。
產業生態圈是一個整體,由產業主體參與者,比如生產商、供應商、經銷商、運營商以及其他社會機構和相關組織構成一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產業主體參與者之間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依存,每個主體參與者有自身的子目標,但都以實現系統運轉為總目標。在行業型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基于產業生態圈,就能用系統性的原則來優化資源配置,打破內部壁壘,協調各產業主體的生產資源。行業型職教集團的辦學資源以協同聯動的形式,資源之間是相互影響和相互合作的,并形成了相應的資金流、信息流、物質流和人才流;加快了集團內校企師資資源、校企優質實踐教學資源、校企儀器設備資源、校企數據資源等的共享和有效融合。
在行業型職教集團辦學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問題,無論是契約型、資產型或混合型所組建的行業型職教集團,都有組織松散、集而不團,管理模式不完善,配套機制不健全的弊病,導致集團在辦學方面合力不足。行業型職教集團成員由政、校、企、行等組織構成,其中學校和企業是最重要的兩支力量。從利益角度來看,企業關注的是經濟效益,學校關注的是社會效益。如何更好地進行產教融合,使校企雙方能互利共贏是推動集團化辦學健康發展的關鍵。而基于產業生態圈能給行業型職教集團提供一個大的產業生態環境,推動集團內的校企發展目標有效整合,使其能依據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實現自我調控、自我改進和自我發展。
集團化辦學要增加市場競爭力,除了有良好的辦學環境和辦學資源之外,還應該打造集團自身的品牌特色,使集團的人才培養能符合市場所需,使集團辦學充滿生命力和持久性。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行業型職教集團,政校企行各占生態位,唇齒相依、和諧共處,也使產教深度融合有了基石。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職業院校通過集團企業的力量改善辦學條件,擴大了學校在行業內的影響。而企業因為集團化辦 學,降低了人才培養的成本,推動了生產技術發展。集團基于產業生態,所凝練出品牌特色,產生的示范效應,又催化了集團化辦學的市場競爭力,促成整個系統以良性循環來 運作。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行業型職教集團具備自然界生態圈的特征:①互利共生的特征。集團成員政、校、企、行在集團辦學化過程中,緊密結合牢牢捆綁。政府決策指導、校企聯合培養人才,人才又輸送到行業、企業,從而推動產業轉型發展,這種互利共生的循環是周而復始的,每個主體都承擔監管責任,凈化了集團化辦學的環境。②開放穩定的特征。集團成員在辦學過程中有共同的利益訴求,決定了他們要共同維護生態圈的開放穩定。集團中有龍頭企業,也有小微企業,有高職院校,也有中職學校;每個成員的自身發展過程,就是一個開放式生態系統的運作過程。而成員間的合作,又使每個成員不斷地輸入能量,形成自己的成長空間。③自我調適的特征。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行業型職教集團能通過自我調適來保持穩定。集團成員之間也有市場競爭,因為只有競爭才能使產業優化。在集團化辦學過程中,一旦產業生態圈產生動蕩,市場平衡被打破,新的競爭者就會脫穎而出。此時生態圈的調節功能就會迅速進行修復,以確保穩定局面。
對于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職教集團化辦學,從層次架構來說可以分成產業鏈層、資源層、環境層。產業鏈層由集團的眾多企業組成,生產、研發、營銷、售后等上下游企業構成了一個開放系統;通過發揮自我調適功能,在競爭中優化發展。資源層由集團政、校、企、行軟件硬資源、人力資源等組成系統。集團化辦學就是建立在資源層的基礎上,通過對資源統一調配,來完成產業生態圈的有序循環。環境層,是指政治、社會、人文等環境和諧健康,才能對集團化辦學起到助推作用。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職教集團化辦學的組成要素由生產要素、科技要素、服務要素、人員要素、公共要素等構成。集團產業生態圈下的企業構成了相互協作的“生產要素”。從事技術研究、產品研發的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等構成了“科技要素”。為集團化辦學提供市場服務、信息服務的政府指導性機構、行業咨詢機構等構成了“服務要素”。集團內的企業技術員、高校教師等構成了人員要素。政府給予集團化的辦學政策、政府支持的公共實訓基地,構成了“公共要素”。在集團化辦學中,必須牢牢抓住產業生態圈五要素,利用空間優勢與環境布局,把產業特色、創新研發和人才培養有機結合,促使集團內成員單位緊密協同。
職教集團成員單位政府部門,針對集團化辦學,通過建立校企共育性人才培養機制、完善企業技術創新政策、落實科研成果轉化制度等,在政策上進行引領和指導。政府部門對人才、信息、科技、創新等制訂全方位的政策措施,促進集團內企業與學校深度融合,為共育人才創造良好的辦學氛圍,為產學研結合開辟新戰場,從而發揮集團化辦學優勢,保障產業生態圈良性發展。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職教集團發展的內驅力就是產業信息能力。集團化辦學,需要利用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捕獲信息、發布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反饋信息,從而形成保障生態圈有序發展不可缺少的關鍵手段。高靈敏度的信息反饋機制,能挖掘數據并應用于行業產業、教育管理、人才培養,有利于辦學資源系統化整合和深度激活,提高集團成員的聯動性,更好地服務于政、校、企、行。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集團化辦學,需要全新的管理協調機制,以適應生態圈的層級運作。例如,要建立監管機制,促使集團化辦學穩定發展;建立人才培養機制,促進育人模式創新;建立評價與激勵機制,以辦學業績和成果為導向;建立服務與保障機制,凈化集團化辦學環境;建立產業的綜合治理機制度,強調辦學過程的分工協作和高效運行。
基于產業生態圈的職教集團化辦學,要梳理集團內企業的“生產要素”,依托“公共要素”和“科技要素”,凸顯“服務要素”,利用“人員要素”,強化集團成員聯合艦隊意識,使產業鏈、人才鏈相互貫通,構建健康的產業企業結構。用優化的產業布置,來引領集團化辦學方向。
要注重職教集團中品牌企業打造。基于集團的產業生態圈,發揮校企聯盟的優勢,構建“互聯網+產業”新業態,擴大企業的影響,增加競爭力。同時校企聯合共育能支撐企業轉型升級的優秀人才、緊缺人才。充分發揮集團內品牌企業在行業標準體系建設中的引領作用,形成政、校、企、行聯合的格局,在職教集團建設中起到示范效應。推動集團化辦學,除了打造品牌企業之外,還要結合企業的生產研發需求,利用生態圈的產業鏈層、資源層和環境層,引入專業團隊,搭建交流、展示、銷售平臺,形成龍頭項目。具體可以形成的龍頭項目有:集團內政、校、企、行建立技術創新基地,以產教結合的形式,以協同創新的方式,開展技術研究與難題攻克。集團內校企合作建設技術創新工作坊,以學生為中心,把集團內企業生產情境導入現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全過程參與產品研發和設計、產品組裝和檢測,產品入庫和信息化管理,提高所育人才的綜合應用能力。
[1]厲無畏,王慧敏.產業發展的趨勢研判與理性思考[J].中國工業經濟,2002(4):6-8.
[2]湯慧蘭,孫德生.工業生態系統及其建設[J].中國環保產業,2003(2):12-15.
[3]仝燕.“互聯網+”時代的產業生態圈初探[J].信息通信,2017(3):284-285.
[4]劉曉,石偉平.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治理:邏輯、理論與路徑[J].中國高教研究,2016(2):18-21.
G719.2
A
10.15913/j.cnki.kjycx.2020.22.019
2095-6835(2020)22-0048-02
2020年蘇州市職業教育學會蘇州市現代裝備制造職教集團教育教學改革研究專項課題“職業教育集團平臺下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研究”
易飚(1973—),男,上海人,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教授,教師,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及機械制造技術。胡清(1975—),女,江蘇蘇州人,蘇州市職業大學機電工程學院副研究員、院辦公室主任,研究方向為高職教育及教學管理。
〔編輯:張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