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雯瑛,任 珂,劉 波,王曉凡,李陶陶,任 俊,趙洪升,李 晨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2004 至2020 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連續17年發布以“三農”為主題的中央一號文件,強調了“三農”問題在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2018 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2]。
靠天吃飯仍然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客觀現實,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從2006到2020 年,中央“一號文件”連續15 年對氣象為農服務做出部署。《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2]指出要“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3]明確提出要“發展智慧氣象,提升氣象為農服務能力”;在加強農村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建設方面,要“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與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全面提高抵御各類災害綜合防范能力”,要“在農村廣泛開展防災減災宣傳教育。”
農民科學素養相對較低是我國科普工作面臨的客觀現實。氣象科普在保障生命安全和促進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方面大有可為。農業生產活動對天氣氣候條件的依賴程度很高,氣象科普是趨利避害、以高質量的服務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據統計,2018 年農村居民具有科學素質的比例僅為4.93%,遠低于全國公民8.47%的平均水平[4]。相對而言,我國農業是對氣象災害影響最脆弱的產業,我國農民是氣象科學知識普及最薄弱的環節。作為農民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氣象科學素質是其科學主動防治農業氣象災害、合理利用農業氣候條件、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提高農作物經濟價值、保障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保護鄉村生態環境的前提和基礎。氣象科普有利于促進智慧氣象科技成果的轉化,助力鄉村產業振興;有利于提高農民氣象科學素質,助力鄉村人才振興;有利于傳承創新發展以農耕氣象文化為重要內容的優秀傳統鄉村文化,助力鄉村文化振興;有利于用好“兩山論”傳播綠色發展理念,助力鄉村生態振興;有利于發揮農村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積極宣傳貫徹黨的政策,推動鄉村組織振興。
為全面貫徹落實《關于深入開展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的通知》及《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 年)》[5]精神,2009 年起,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聯合農業部、科技部、中國科協等相關部門連續十年開展了“氣象科技下鄉”活動,積極推進氣象科普工作融入氣象為農服務。通過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群眾喜聞樂見、互動性強的科普活動,先后深入貴州、陜西、河南、吉林、湖北、山東、四川、云南、山西、黑龍江和內蒙古等10 個省份的村鎮,將氣象科技知識和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送到田間地頭,引導當地群眾趨利避害,為促進農村發展、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做出了突出貢獻。
總結歷年來科技下鄉活動的經驗,主要體現了“五個結合”:一是農村氣象科普與氣象服務相結合。發揮氣象科技應用效果,在農時關鍵時期,及時、多渠道向農民群眾傳遞氣象科普知識,指導農民利用天氣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生產,增收致富。二是農村氣象科普與防災減災體系建設相結合。如浙江省德清縣氣象局積極探索上下聯動的氣象防災減災科普宣傳機制,著力推進社會化、大聯合的氣象科普工作格局,將氣象科普工作納入縣政府對鄉鎮農口工作年度目標考核,同時作為鄉鎮、村、企業等申報氣象災害應急準備工作認證達標的必備條件,極富新意。三是農村氣象科普與氣象信息員隊伍建設工作相結合。通過發展氣象信息員隊伍,特別是吸納有文化的大學生“村官”作為氣象信息員,使氣象科普知識、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能夠以最通俗的語言迅速傳遞到農民手中,達到最佳的服務效果。四是農村氣象科普與中小學教育結合。“從娃娃抓起”,提高青少年群體的防災避險意識和應對氣象災害能力。如安徽省、浙江省積極推動氣象防災減災進學校、進課本,《安徽省小學生氣象災害防御教育讀本》《小學氣象科學普及教育讀本》作為正式氣象科普教材進入小學生課堂。五是農村氣象科普與社會媒體相結合。結合地區實際,充分利用電子顯示屏、農村大喇叭、廣播、電視、手機短信、網絡等直觀快速的方式,普及氣象科技、防災減災知識、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等。
以科技興農,以服務惠農,提升鄉村氣象科普工作水平,傳承發展農耕氣象文化,全面提升農民科學文化素養,助力鄉村振興發展。
氣象科普向鄉村延伸,一是要發揮基層氣象部門推動鄉村振興的主力軍作用,強化基層氣象部門的氣象科普職責,提高對氣象科普的認識,提高氣象科普能力;二是要形成部門聯動和上下聯合的強大合力,聯合相關部委和地方政府,并結合氣象部門已有的科普資源和發展體系優勢,融入國家科技、文化、衛生“三下鄉”等活動;三是要調動全媒體資源和全社會力量,通過各類媒體打造全媒體傳播矩陣,同時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共同打造為農服務體系,助力鄉村振興。
提升農村氣象科普能力,一是加強基層氣象科普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基層氣象科普業務體系和管理體系建設,實現基層氣象科普業務化和管理工作的實時化、信息化、平臺化;二是搭建社會化氣象科普基礎服務平臺,實現涉農各領域科普資源共享;三是打造有影響力的氣象科普品牌,結合當地需求多角度、多渠道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推進農村氣象科普的品牌化;四是加快科普人才隊伍建設,培養直接面向農業農村農民的氣象科普人才隊伍。
拓展農村氣象科普領域,一是創新理念和方式,吸納社會各界及部門內部力量,與時俱進改進對農村的科普理念、整合科普內容資源、增加新型傳播方式;二是改進技術和方法,創新氣象科普的形式、內容、方法和技術,因地制宜、因人而異,變輸出供給式為交互體驗式,融入智慧氣象和“互聯網+”等模式,提高氣象科普在廣大農村的覆蓋面和影響力;三是傳承和創新文化,深入研究傳統農耕氣象文化,并結合當地特點增加新興氣象科技因素,引領傳統文化回歸服務于現代農事。
3.1.1 著力推進農村重點群體氣象科學素質教育
結合農時及時傳播氣象科學知識和災害防御指南,充分發揮全國鄉鎮氣象信息服務站、氣象信息員的積極作用,引導農民合理利用氣象氣候知識科學種植,幫助農民運用氣象信息合理調整生產生活。推動先進氣象科技和實用技術在農村的普及推廣,提高農民依靠氣象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加強農村氣象科學教育與培訓工作,大力開展針對性強、務實有效的農業氣象科技教育培訓,逐步建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適應需求的農村科學教育、宣傳和培訓體系。
3.1.2 推動氣象科普資源區域協調發展
提升氣象科普服務均等化水平,加大力度支持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氣象科普設施、資源建設。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開展形式多樣的農村氣象科普活動,提高老少邊區氣象防災減災救災能力,幫助農民養成科學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加強民族地區氣象科普工作隊、宣傳隊建設,提高西部地區特別是邊疆民族地區基層的氣象科普能力,縮小地區差距。
3.1.3 促進鄉村氣象科普設施融合建設
依托全國各地基層氣象部門、農村中小學、村黨員活動室、農村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文化站以及有條件的鄉鎮企業、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等農民合作組織,擴展農村氣象科普活動場所。推進鄉鎮氣象科普活動站、氣象知識書屋、氣象科普畫廊等基層科普場所建設。利用氣象臺站、氣象科普公園、氣象科普活動室、科普宣傳欄、流動科技館等多種載體,經常性面向農村開展貼近實際生產生活的氣象科普活動,增強氣象科技吸引力,提升農村氣象科普服務效果。
3.1.4 提升農村氣象科普信息化服務水平
進一步發展基于“互聯網+”的智慧農業氣象服務。強化現有科普資源共享平臺的落地應用。加強農業氣象防災減災和氣象科學知識的科普產品研發,創作研發一批技術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的氣象科普產品。充分利用我國農村經濟氣象信息網、智慧農業氣象服務手機App 終端等,實現農村氣象科普資源高效利用、信息充分共享。開展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農業氣象科普知識培訓,切實解決氣象科普信息傳輸的盲區和滯后性。
3.1.5 促進農村創新創業與氣象科普結合
推進農業氣象科研與農村氣象科普的結合,在國家農業氣象科技計劃項目實施中進一步明確氣象科普義務和要求,項目承擔單位和科研人員要主動面向社會開展農業氣象科普服務。促進農業創業與氣象科普的結合,鼓勵和引導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服務平臺面向創業者和公眾開展氣象科普活動。推動農村氣象科普場館、科普機構等面向創新創業者開展氣象科普服務。
3.2.1 發揮氣象科普前瞻性作用
加強氣候監測和年景預測,服務各級政府農業農村發展決策。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層面高度關注氣象科技事業迅速發展。國家國民經濟的不斷提升,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國家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行業發展設施建設、工農業生產對氣象服務的需求日益增加。為國家經濟戰略發展、重大活動提供氣象科學依據,氣象科普應發揮前瞻性作用,提供通俗易懂的氣象科普產品。
加強氣候資源評估和開發利用,服務農業種植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依據農業氣候資源普查評估結果,研發通俗易懂的氣象科普產品,將研究的精細化的動態農業氣候區劃向農民進行推廣普及,使其了解氣候可行性和氣象災害風險性,并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區域開發、優良品種引進提供科技支撐,保障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3.2.2 加強部門合作,注重融入式發展
1)建立大格局。新時期的農村氣象科普,需要從理念思路、內容形式、方法手段上與時俱進,以更加積極的面貌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要求,建立“政府推動、部門協作、媒體搭臺、社會參與”的鄉村氣象科普工作格局[6]。
2)建立新模式。科普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新時期的氣象科普,應當打破行業、部門和地域的限制,加強聯動協作,統籌規劃,取長補短,共建共享。發展農村氣象科普的(1+X)模式,形成氣象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的合力。其中,“1”代表氣象,“X”代表政府、農業、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媒體等相關部門、領域和行業。著重發揮氣象“趨利”和“避害”的雙重作用,在助力鄉村產業振興、生態振興、文化振興、組織振興、人才振興中發揮氣象科普的先導性、基礎性作用。
3.2.3 提升農村氣象科普保障能力
1)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推動氣象科普工作納入各地鄉村振興發展規劃,納入相關公共服務發展規劃,納入農村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政府工作目標績效考核。落實各級氣象部門的主體責任,確保農村氣象科普有規劃部署、有項目安排、有工作任務、有督察考核。落實各級氣象業務服務機構的組織實施責任,確保農村氣象科普有專人負責、有專項活動、有專題材料和內容。落實相關部門、媒體、社團、企業、學校的社會責任,實現農村氣象科普多渠道、廣覆蓋、高質量。
2)加大財政投入,納入政府購買目錄。將基層氣象科普工作納入為農服務和防災減災相關工作,納入基層政府鄉村振興方案。把氣象科普納入為農服務建設所需資金,逐步加大投入力度;將氣象科普、共享數據資源等列為各級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服務,利用政府購買的方式調動服務主體積極性;進一步探索建立政府購買氣象科普為農服務的規范化實施流程和制度,將購買氣象科普服務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3)加強宣傳引導,加大科研投入。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紙、網絡等媒體,加大氣象科普對“氣象為農服務”建設發揮重要意義、政策措施以及新進展、新經驗的宣傳。加大氣象災害防御科研投入,加快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應用,不斷提升氣象科普在氣象為農服務中發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