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娟
隨著5G 時代的正式到來,虛擬現實技術、物聯網技術等不斷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沉浸傳播技術進入到大眾視野,也逐步應用到新聞制作中,使新聞在第三媒介時代真正實現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無所不能,并由此產生一種新的新聞報道模式——沉浸式新聞。
沉浸式新聞的概念由諾妮·德拉佩納提出,是一種“可以增強使用者在新聞故事中事件或情境的第一人稱體驗的新聞制作形式”,其強調新聞的制作以還原新聞場景并提供使用者完整沉浸體驗為前提。
2020 年1 月26 日,央視頻開始執行“疫情24小時”創意慢直播,兩路火神山工地慢直播率先上線,2 月1 日火神山醫院VR 慢直播正式上線。截止到2月16日,央視頻最高峰時共推出16路慢直播、4 路VR 慢直播。截止到2 月19 日,共有1.2 億人次通過央視頻觀看“慢直播”。
慢直播,緣起于挪威為紀念卑爾根鐵路而播出的《卑爾根鐵路:分分秒秒》,該節目全程7 個多小時將整個行車過程呈現了出來。慢直播與快直播相對,強調長時間記錄,沒有剪輯、沒有精美后期,不含任何加工進行呈現,而觀眾則從第三視角進行觀察。當直播用于事實信息的傳播時,觀眾就會對新聞事件或場景產生第一人稱的體驗,甚至建立其與新聞事件之間的情感體驗,慢直播由此成為了沉浸式新聞的一種。
央視頻通過“慢直播”,讓上億網民通過“云監工”的方式更好地了解疫情期間工地建設情況,也更好地保證了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在疫情這個特殊時期起到了很好的撫慰人心的作用。
由此,新聞的時效性被“即時性”所取代一切事實都在新聞直播中呈現,形成以人為中心,將生產過程和傳播過程同步進行的沉浸式新聞。本文基于拉斯韋爾的5W 模式,以央視頻慢直播為例,分析此類沉浸式新聞的傳播特性,以期為未來沉浸式新聞的發展有所啟發。
與傳統新聞的編輯生產不同,沉浸式新聞的內容是傳者和受者共同生產創造出來的。除了傳統的新聞的消費者,還包括自媒體人、以及廣泛的網友都參與到新聞生產中。
本次央視頻慢直播中,網友不僅作為視頻的觀看者、施工現場的監控者,也承擔了內容生產者的角色。1 月30 日晚,有網友在直播間圍觀了火神山醫院工人打架,由此網友也成為了新聞的生產者,并促成了新聞熱點的快速流變。
除了特殊的社會環境,本次武漢火神山、雷神山醫院建設的高關注度也來源于網友的自發創作與二次傳播。央視頻App 曾上線“助力榜”,邀請網友為“挖掘機天團”助力,“叉醬”“藍忘機”等挖掘機IP 的誕生,拉近與年輕觀眾、亞文化群體的距離,擴大了“慢直播”的傳播效果。
慢直播采取24 小時不間斷實時播放的形式,即使是深夜,同時在線人數仍超百萬,實時傳播,讓信息內容在時間層面上與觀眾保持一致,實現新聞內容的無時不在。
傳統的新聞傳播模式是在把關作用下對信息的有選擇呈現,而慢直播在呈現過程中采取無停歇、無干預的方式,有助于最大限度地逼近真相。整個慢直播的信息傳遞都是通過幾個監控攝像頭和VR鏡頭呈現,所有細節一覽無余,慢直播在環境、流程、細節、語言甚至動作上都使新聞真實變得觸手可及,且新聞事件的發生與傳播同步進行,也因此更加客觀。
為了提供更為豐富、逼真的視聽感受,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沉浸式新聞需要盡可能利用所有媒體形態,適用于各種社交媒介,由此實現沉浸式新聞的無處不在。
本次慢直播用戶可以通過央視頻App 進行觀看,移動端使得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打開手機進行觀看,而24 小時播放也意味著用戶實現了隨意進場出場、切入切出的自由。
此外,央視頻慢直播還利用多種媒體形式進一步擴大傳播效果。從“疫情24 小時”相關H5 設計、疫情數據圖、到宣推海報、微博互動,多樣使用各類圖文音資源,實現全媒體融合,打造真正的“體驗新聞”,讓信息內容通過多種媒體渠道實現更大聲量的傳播效果。
一般認為,傳統電視直播更多關注變化,網絡直播更傾向于陪伴。本次慢直播產生于疫情的特殊時期,一方面公眾待在家里無法滿足自己的社交欲望,另一方面由于公民監督意識的崛起和對疫情信息的關注,對慢直播的內容則投入更多的關注度,這也是為何本次慢直播火爆的原因之一。
劉俊認為,在本次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惡、怒、憐、哀、懼等是大眾普標表現出來的負面情緒,而慢直播的評論區很好地承擔了網友抒發情緒,進行社交互動的功能。根據公眾號“黑豹說”,1月29日—2 月3 日的火神山、雷神山直播中,日均評論為7萬條,峰值為2 月1 日15 點的7 908 條。網友通過實時評論進行交流,打破人際交往中的面對面交流,通過線上評論凝聚起來的同理心和同情心形成“想象共同體”,甚至構成你了一種虛擬的工作場景,進行“打卡”,在虛擬的場景中相互連接、進行溝通,共享精心、共享情緒,并起到一定的娛樂、游戲效果,讓慢直播打破新聞、娛樂、工作的界限,真正實現沉浸式新聞的無所不能。
本次慢直播除了傳遞相關信息之外,更重要的是讓廣大網友實現了輿論監督。輿論監督作為公民權利(監督權)的體現和常見形式,是社會公眾運用各種傳播媒介對社會運行過程中出現的現象表達信念、意見和態度的活動。
新媒體發展為輿論監督帶來了一定的便利性條件,而在本次疫情中網友也通過慢直播進行“云監工”,這一方面可以彌補傳統媒體無法24 小時全程無死角監控的不足,另一方面通過自媒體的傳播進一步傳達民意,實現有效監督。
根據南都大數據研究院對評論區熱詞統計,“加油”二字提到的最多,還有“監工”“打卡”“武漢加油”“工人辛苦了”等詞語出現頻率較高。慢直播通過直播間和評論區之間意見和情緒的交流與互動,他們成為了兩座醫院建設過程中的共同參與者,更好地疏解了特殊時期網友的緊張情緒,實現了公眾情緒的正向引導。
慢直播與傳統網絡直播不同,沒有主播、沒有解說,強調要完全以觀眾自身為中心進行自主參與,24 小時隨時切入切出。沒有快速剪輯的鏡頭、精美的后期制作,真實展現事物發展的每一個細節,觀眾、網友會自行腦補“劇本”,不僅是傳播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主動發送者。作為傳播節點的個人本身就成為了一種媒介,他們在慢直播中享受著作為傳播主體的自主性與參與感,并與其他節點相連接,構成一個虛擬的場景,通過慢直播來滿足自己對信息的需要和情感的抒發。
慢直播除了沒有時限外,最重要的是無剪輯帶給觀眾的自然感和真實感。而與傳統娛樂性為主的慢直播欄目不同,本次央視頻慢直播強調輿論監督和事實信息的發送,因此具有相當的新聞屬性。
新聞作為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真實性是新聞的核心要義。而傳統的新聞報道,無論是文字、圖片還是視頻,都存在把關作用,都是經過一定的挑選、編排再呈現在受眾眼中的。而慢直播則不同,其通過完全的、沒有干預的鏡頭實時播放,讓觀眾作為事實的目擊者和主動傳播者,排除外界環境、信息、專業人士的干擾,由此信息的誤差更小,觀眾能了解的內容更多,從而更大限度地實現新聞的真實性。
慢直播通過長時間的鏡頭呈現,帶給人一種靠近新聞場景的臨場感。觀眾通過觀看實時的直播畫面,會以第一視角進行內容解讀。而評論區的實時評論則會帶給大家人際交流、共同參與的陪伴感,這也是以往虛擬現實技術下的沉浸式新聞所不具備的特點。在慢直播的互動區域,觀眾并不只是畫面的單純觀看者,更是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的“云監工”,承擔著作為監工的使命和責任。由此,人們在虛擬空間中的“身體”彌補了在實體空間中“身體”的空虛與焦慮,并滿足了實體空間中的社交欲望,這種陪伴過程對觀眾則更為重要。
慢直播作為近些年新產生的一種直播形式,應用于新聞中無疑是一種創新的新聞生產形勢。當然,我們也應注意當慢直播具備新聞屬性時,是否會導致觀眾更多關注著直播的娛樂性,而忽視了新聞的嚴肅性。此外,當新聞、娛樂相互滲透,新聞信息傳遞與社交互動共同進行,又是否會帶來如李沁認為的“無界時空的全民狂歡”。央視頻慢直播的創意實踐讓我們看到了泛媒介時代新聞生產的新可能,也讓我們進一步思考伴隨著相關技術的快速發展,新聞實踐與技術發展又該如何更好地結合,從而更好地服務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