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無魂,就會金甌破碎;軍隊無魂,就會敗亡潰散;人無魂,就會行尸走肉。有了魂,就會主心骨高聳、精氣神充盈、啟明燈高懸;有了魂,就會形成滾滾洪流、凝聚磅礴力量、戰勝一切困難。
追歷史溯魂。歷史鏡鑒告訴世人,過去、現在和未來是一脈相承的,“忘記歷史就等于背叛”。探尋人民軍隊櫛風沐雨、闊步前行的歷史足跡,深深鐫刻著廣大官兵對黨絕對忠誠的英雄壯舉,譜寫了一曲曲對黨無比忠誠的英雄壯歌。“紅旗卷起農奴戟”,戰無不勝賴有“魂”。我軍之所以能夠越萬千阻礙、踏雪山冰河,就是因為始終跟隨黨中央、保衛黨中央,始終心存高遠、心無旁騖,始終高擎精神火炬、高舉忠誠之旗,風平浪靜時用崗位履職踐行對黨的承諾,大是大非時用堅強力量捍衛黨的立場,危難關頭時用鮮血生命維護黨的地位,始終把與生俱來的忠誠信念根植于血脈。這不僅是一代代官兵的精神歸宿,更是強軍興軍的不竭動力。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精神上的東西不能丟,丟掉了,就會變質變色;靈魂上的堅持要守住,守不住,就會失魂落魄。
育文化立魂。“國民之魂,文以化之。”荷蘭哲學家馮·皮爾森也曾說過,“文化”不是一個名詞,而是一個動詞。文化在本質上是一種精神承載,似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溫潤心靈,涵養人生。支撐人民軍隊由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的密碼,正是以軍魂為核心的先進軍事文化。沒有先進軍事文化的滋養,就沒有靈魂的徹底洗禮,就沒有精神力量的充分迸發。正是先進軍事文化的滌蕩滋養,才使人舊貌換新顏。當前,多元思想交匯、多種政治交鋒、多樣文化交融,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復雜尖銳,精神的博弈、信仰的角力、文化的撞擊雖然不見硝煙,但同樣是鑄魂與蛀魂的生死對決。唯有大力提升先進軍事文化對思想文化主陣地的“占領力”、對貫徹強軍目標的“指導力”、對官兵頭腦的“武裝力”,在官兵中來一場靈魂深處的洗禮,才能在利益誘惑的“銀色污染”面前不為所動,在消極頹廢的“灰色污染”面前纖塵不染,在投懷送抱的“黃色污染”面前坐懷不亂,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
以忠誠鑄魂。東漢馬融在《忠經》里寫道:“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誠作為一種修養和品格,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作為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講政治永遠是命根子,必須把忠誠作為第一位的政治要求,毫不動搖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毫不動搖從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動搖維護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權威,毫不動搖聽從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指揮。這就要求廣大官兵在培塑軍魂、鑄牢絕對忠誠上決不能有任何折扣,使人人具備全心全意的忠誠、百分之百的忠誠、不折不扣的忠誠、表里如一的忠誠,做到政治上可靠、品行上可信、能力上可擔、行動上可范。
一位作家說過:“靈魂是開啟生命、破譯自然、領悟真諦的神圣鑰匙,是照耀生命的水與陽光。”在強軍興軍的偉大征程上披荊斬棘、破浪前行,需要我們在溯魂、立魂、鑄魂中來一次靈魂的壯游,讓精神接受洗禮,讓靈魂得以滌蕩,從而臻至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