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歡
全媒體時代,在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人工智能、區塊鏈、5G等前沿技術推動下,媒體的數字化、融合化、智能化進程獲得強大動力。媒介形式的裂變與聚變,既拓展了受眾獲取信息的渠道,也重塑了傳媒業生態。我國出版業正處于轉型升級的復雜動態系統中,處在全媒體時代技術更新、制度轉型和市場開發的多重變化中,出版業出現了不少新問題制約了行業發展,在這個背景下,增強創新動力,推動創新發展是出版業的必然選擇。
推動出版業創新發展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與“培育新型文化業態”部署,服務國家產業發展戰略,實現戰略性支出產業的重要方面。在全媒體發展及社會經濟、文化發展背景下,出版業的轉型升級是社會環境及出版產業內部諸元素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只有創新才是出版業持續發展的動力。在全媒體背景下,提升出版產業創新動力及提出創新對策,構建出版產業創新路徑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加快出版人才培養,培育出版產業市場,強化出版技術支持,發展出版新型業態,加大出版創新力度,才能夠提升出版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影響力和軟實力,提升輻射帶動效應,促進出版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此問題,也能夠為出版機構轉型與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實操性建議與參考,為出版業下一步發展提供理論支撐。
近些年來,我國出版產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精品出版物、品牌出版物不斷涌現,但仍然存在出版產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強等問題,這些問題已成為我國出版業轉型的制約因素。
在數字化、數據化時代,技術的快速發展已經成為出版業的強大動力。特別是數字技術的運用,使得VR、AR等新的出版形式陸續出現,出版物的載體和形式都發生巨大變化,但是一些從業人員面對新的媒介環境和出版業轉型升級的新形勢,思想觀念轉變不夠及時,學習現代化出版技術的意愿不高,甚至有個別編輯墨守成規,排斥學習新技術、新方法,對于數字出版、融合出版技術的研發能力不足,創新能力不夠。大多數編輯的知識和能力結構尚不能滿足出版業轉型的崗位需求。此外,面對競爭越來越激烈的出版業市場,出版管理的市場意識、競爭意識不強,數字化轉型的參與意識也不強。
我國出版業已經漸成比較成熟的發展模式,產業鏈趨于完善,但是出版產業結構還不夠合理,主要體現在出版產業鏈不夠完整。出版產業鏈的上游是出版產業的生產環節,下游則進入到傳播市場,依此能衍生、開發出更多的相關產品和增值機會。從生產、加工到發行營銷,整個環節的產業鏈都需要進行規范、理順。此外,我國的出版制度還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出版法規等還不完善,一些侵權現象仍然存在。出版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管理模式也未能完全適應全媒體時代發展。人才激勵制度和約束制度也不到位,這些制約因素均不利于出版產業的轉型。
出版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是人才,即以策劃、編輯、營銷、管理團隊為核心的職業出版人群體。高素質出版人才隊伍建設是出版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當前,在出版產業轉型過程中,人才的發展與結構出現一些問題。例如出版人員的知識和能力結構不完整,營銷能力、數字技術操作能力、版權貿易能力欠缺。跨學科、跨領域的復合型、高素質出版人才嚴重不足。此外,對于出版人才的培養和培訓也不到位,跟不上行業發展需求。雖然高校設有編輯出版專業、發行營銷、數字出版等專業,但是在人才培養模式上還存在很多不足。出版人才的缺乏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出版業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
出版業的創新發展,是社會由主要物質投入轉向知識、技術、制度、文化、人才等創新驅動的過程,是產業規模擴大、實力增強的過程,也是產業轉型、結構優化、素質提升的過程。目前我國出版產業還處于市場化進程中,出版產業必須提升政府促進力、制度推動力、技術驅動力、市場牽引力和人才拉動力,以此增強出版產業的創新動力。其中技術驅動、制度推動、人才拉動等因素是出版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動力。
政府是推動出版產業創新發展的主體,應該制定出版業發展政策,通過宏觀調控,充分發揮政府職能。同時,政府也應該為出版業轉型發展提供充分的市場空間,使出版產業由政府主導向市場主導轉變,促進出版業充分發揮資源配置作用。
此外,提升出版制度推動力也是出版業發展的重要保障。首先應完善出版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完善出版產業政策,特別是重點發展數字出版等新興產業。進一步加強出版市場有序運行,繼續推進出版產業走向國際,提升我國出版業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另外,要在出版人才管理制度方面進行改革,加強人才激勵制度和考核制度的創新。
在當今經濟社會和傳媒業態中,出版業是將現代信息技術及創新理念積極主動導入產業化應用的行業之一。新型載體技術的更新與策動,成為促成出版業轉型升級、加大產品產出、增加技術附加值的前提條件。科技的發展,已經滲透到出版領域、出版流程的各個方面,出版創作、加工、傳播的所有環節都離不開技術的驅動。只有將更具技術革命色彩的媒體技術導入到出版產業,加強新型載體技術的運用,提供更加多樣化的傳播樣式,才能使出版業獲得更多發展動力和更大延伸空間,促進數字出版、融合出版、智能出版等形式充分發展。
出版企業還應該進行充分的市場調研,了解市場中各出版企業出版物生產情況,調查行業最新變動的市場信息,深入了解受眾的心理需求,根據市場和受眾真實需要去組織策劃、選題、生產、加工各種出版物,打破市場壁壘,形成規范、有序的出版物市場。
出版產業轉型和升級關鍵因素是人才。人力資源是經濟社會產業發展最有創造力的要素。在以往,一項產業技術從基本成熟到規模化、產業化運行,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在此基礎上,再形成相應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這個程序需要相當長時間的沉淀、轉化、提升才能基本成型。而在全媒體時代,出版產業從內容結構、傳播介質到技術手段、經營模式都發生了深刻改觀,出版專業人才的培養過程亦應同步跟進,業界對高校出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和業界人才培訓模式提出了更加系統、專業、客觀的標準要求。
出版人才的知識和能力結構應具有內在規律性、內生動力性和相互依存性。我們要加強出版人才專業素質升級,增強出版人才的現代出版意識、融合出版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創新意識,加強內容創意、出版營銷、管理、融合出版等方面能力,培養復合型出版人才。首先,高校出版教育主導思想必須更新,特別是在出版教育的課程體系方面進行基準提升和空間重構,按照知識、能力與課程構架一體化的思路,在完整、客觀分析現代出版業對人才能力素質要求的基點上,按照“精準提煉人才知識能力要素,將這些要素按一定邏輯關系相聯接構成知識、能力鏈條,再將知識、能力鏈對應教學模塊和課程鏈條”的方式,依“現代出版傳播理念+基礎能力素質+現代傳播技術”的構建方式重新設置出版教育課程體系。另外,出版單位也要重視各種培訓工作,健全人才培訓體系。
出版業是文化底蘊深、科技含量高的文化創意產業,我們要做大做強出版業,努力使我國由出版大國向出版強國轉變,只有針對出版業發展問題提出有效對策,在制度、技術、人才等各方面做到位,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撐和智力支持,才能使出版業走向市場化、融合化、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