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曉艷
在國家的大力發展和支持下,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云服務、5G等新技術正從多方面、多維度快速滲透到博物館領域,催生了“智慧博物館”理念的產生與發展。智慧博物館的創新技術、創新理念和創新模式實現了文物信息資源與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智慧博物館將成為博物館未來發展的方向和潮流。以新技術為重要支撐的智慧博物館,不僅使博物館的管理越來越高效,也使博物館藏品的保護和管理更加智能化、智慧化,實現“智慧”理念助力文物活起來。本文結合博物館文物管理的特點,以博物館智能化、智慧化建設為基礎,從智慧文物管理、智慧保護修復、智慧展示與服務及智慧文物管理問題分析等幾個方面闡述文物智慧化管理形式。
智慧化文物管理主要是指將數字信息化技術與博物館文物管理工作融合起來,實現文物資源全信息化管理方式。建立包括考古挖掘、征集、入庫、出庫、保護修復、檢測、展出等完整的文物信息數字檔案記錄,使文物的管理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智能化和智慧化,進而實現文物資源的有效合理利用及動態共享管理機制。
我國博物館藏品種類繁多、數量龐大且復雜多樣,可移動文物第一次普查工作建立了龐大的文物信息資源數據庫,完成了統一標準登錄的文物信息涵蓋了27項收藏單位信息和15項文物基礎信息,為文物智慧化管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推動了博物館文物數字化統一建設進程。
文物數據庫是文物智慧化管理平臺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藏品信息的采集和錄入主要體現在藏品基礎信息、考古挖掘、文物征集、圖片、3D、影像等文物信息的記錄。除了這些藏品靜態數值信息,藏品修復保護、研究、出入庫和管理等動態數據以及藏品與藏品、藏品與公眾之間的關聯信息也要實時記錄與更新,形成藏品的“全生命周期檔案”數據庫。藏品的智慧化管理不僅僅是建立龐大的文物資源數據庫,更重要的如何加強對文物資源數據的開發和高效利用,使其更好地在陳列展覽、文創開發、社會教育、學術研究等博物館各業務領域發揮積極作用。不同業務領域對藏品數據的要求也不同,這就需要從藏品信息中挖掘和提煉與主題相關的內容,所以從海量的藏品資源數據中進行有效且深入的檢索顯得尤為重要。如智慧檢索與展覽相關的館藏文物,通過檢索展覽主題關鍵詞查詢相關文物資料,經過信息的提煉與分析確定展覽的可行性、主題、展品等內容;社交活動組織人員通過檢索活動主題,查看相關文物知識,獲取文物研究資料及多媒體信息,通過對文物內涵的深入解讀,補充拓展適合青少年教育的文物知識體系,實現文物資源在社會教育領域的優化利用。
文物資源數據庫是博物館各業務數據運用的基礎。建立館內網絡信息共享平臺,實現藏品信息的館內溝通和交流,不僅有利于改變改變博物館內部各自為政、互不想通、信息孤島的局面,還能深化部門合作,整合系統資源。以安徽博物院為例,院內辦公自動化系統、安徽博物院網站系統、觀眾服務平臺、內容發布管理系統以及即將建設的安徽博物院(老館)數字化保護項目等均與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系統互通互聯,各業務系統之前相互融合共享。比如內容發布管理推送數字展覽信息到官網、App、微信,不需要重新上傳資料,可直接從館藏文物數字化系統獲取藏品、全景、視頻、3D等展覽信息,再通過系統優化編輯統一發布,實現業務數據之間協同合作、共享機制。
文物保護修復是博物館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移動互聯等新技術在博物館領域的不斷滲透與發展,給博物館文物修復保護工作帶來新的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經過長期的文物科技保護實踐,人們逐漸意識到預防性保護在文物收藏和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物聯網技術的引入使文物預防性保護修復工作得到了更好的發展,也開啟了智慧文物保護修復之路。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技術,通過無線傳感技術自動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借助RFID技術給每一個文物綁定一個RFID標簽,建立一個能唯一識別文物身份的“電子身份證”,此“RFID電子身份證”記錄著文物的名稱、年代、用途、位置等重要信息。藏品管理人員通過手持閱讀器就可掌握其有效范圍內藏品相關信息,實現對藏品實時識別、定位、監控、跟蹤等功能。利用無線射頻信號自動識別“電子身份證”可以對文物去向進行跟蹤,有利于及時防范文物受損丟失。將無線智能感知等高科技手段應用到文物環境監測保護中,對溫濕度、光照度、霉菌、蟲害等進行監測,具有自動預警、實時傳送環境監測指標、自動分析等功能,形成一套集監測、評估、預警、調控于一體的“文物保護環境實時監測系統”。工作人員可以根據這些數據指標及時調整庫房環境,確保文物存儲在最佳環境中。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助力博物館實現多網絡多模式的智慧文物保護修復平臺,并與其他已經應用物聯網技術的智慧導覽、電子票務等系統進行融合貫通,通過大數據分析整合數據智能化控制文物環境系統、照明等博物館基礎設備。另外人工智能技術在文物檢測、修復等方面提供了技術和知識支撐,能更好地幫助工作人員深度挖掘藏品價值,進一步完善文物大規模數據管理機制。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5G、新媒體等技術為文物資源的展示提供了新的表現方式和傳播渠道,增強了觀眾的互動體驗效果,讓文物以更多樣的方式在公眾面前“活”起來。文物呈現上,利用AR、VR科學技術采集文物實體數字化影像數據,用生動形象的手法最大限度還原文物的空間結構、光影效果及色彩細節,從感覺、視覺、聽覺多層次多角度實現文物更加立體、生動、多樣的展示效果,給公眾帶來沉浸式的視覺體驗。互動宣傳上,融合微信、微博、網站、手機App、直播視頻等網絡新媒體平臺推送信息,宣揚文物的文化內涵與時代價值,提高與公眾的互動性,建立了多元、良好、快捷、平等的溝通和宣傳渠道。參觀體驗方面,公眾通過手機等移動終端設備可以隨時隨地觀賞文物;VR眼鏡模式下通過佩戴VR頭戴顯示設備用戶可以體驗到立體真實的視覺感覺,使觀眾體驗進一步提升,擁有更強的參與感、沉浸感;5G帶來的超高清視頻體驗及全息投影、曲面投影等技術帶來身臨其境的參觀體驗,都將為觀眾線上接受文化歷史傳統教育打下堅實基礎,將文物數字化展覽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智慧博物館的建設和發展,為文物資源的發展注入了新的理念,使其更加智能化、智慧化。以新技術助力智慧文物發展,智慧化讓文物“活”起來,應注意在藏品數據庫建設、數據安全、技術依賴等方面智慧化的相關問題。一是藏品基礎信息的采集及博物館元數據的標準化管理,目前我國博物館還未形成完整統一的元數據體系和規范標準,造成了文物資源數據管理水平較低。二是要防止過度依賴科學技術手段,而不以實際需求為導向,導致科技應用服務偏離博物館實際業務需求量文物資,很難做到真正的“物、人、數據”三者之間雙向多元信息智慧化融合貫通。三是在實現海源互通共享、人與數據之間雙向互動關聯的目標過程中,要避免博物館智慧化建設數據遭到被竊取、惡意破壞的危險,樹立正確的網絡安全意識,加強博物館網絡安全保障。四是要注重培養懂得博物館專業知識和相關科技知識的復合型人才,充當博物館與相關科技專業制作公司的橋梁,準確傳遞博物館業務需求。
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技術推動了傳統博物館和數字博物館向智慧博物館轉變,給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挑戰,為博物館科學化智能化管理帶來可能。智慧博物館建設的過程,博物館需要根據自身建設需求,發掘整合數據資源,通過觀念創新、技術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物—人—數據”三者之間的有效交互,為文物“智慧化”發展提供了理論和技術支撐。“智慧”理念開啟了文物管理與修復保護智慧化模式,推動文物發展改革之路,助力文物資源“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