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雨非
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沒有中華文化繁榮復興,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詩詞大會緊貼時代脈搏,圍繞“賞中華詩詞、尋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基本宗旨,百人團和第二現場選手進行答題比拼與詩詞賞析,勾起人們曾經學過古詩的回憶,一起感受詩詞之美,豐富現代人們的精神世界。
詩詞大會在電視節目“內容為王”的背景下,從內容上增加競賽的趣味性,主持人作為電視節目的標志之一,其自身帶來了很高的話題熱度,第五季參賽選手還創下節目錄制以來的最大年齡差也備受關注,大眾依托網絡平臺積極參與節目互動,這些特征成為詩詞大會收獲同時段收視率冠軍的原因。
各大電視節目在當下競爭壓力的背景下,都在進行節目策劃與制作的研發與創新,尤其是像《中國詩詞大會》這樣的系列節目保持可持續發展更為重要。“內容為王”是電視節目得以長久發展的基礎和必然要求。《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除了保留前四季的連線題、選擇題和飛花令之外,第五季還增加了身臨其境題,節目不光請常駐嘉賓康震訪廬山、登黃鶴樓,在自然山水和人文古跡中出題,還請國家重點行業的領導者尋中國制造,在情境中與詩詞文化結合。這道新題目的加入真正將讓詩詞“活起來”,它還成為了選手答題的重要關卡,不少選手都在此題失誤,通過自救絕處逢生。
不光如此,在擂主爭霸賽的現場繪畫題也是考驗選手的反應力、想象力和詩詞理解力等多種綜合能力的考查。本季引入“三合一”連環繪畫題,該新題目盡顯詩詞的魅力,實現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美好意境。在這兩道創新題型增加了答題環節的刺激性和趣味性,提升全場熱度,實現選手、嘉賓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三者的有機互動。
“在電視事業化模式向產業化轉型的過程中,電視節目主持人群體作為電視傳媒的有機組成部分,最早被賦予品牌標志的色彩。一批極富個性魅力的電視節目主持人,甚至會成為某些欄目或某家電視臺的‘Logo’。”①連續四季主持的董卿是《中國詩詞大會》的“Logo”,作為有25年主持經驗的她已經獲得觀眾的認可,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溫婉氣質使她在和嘉賓交流上收放自如。第五季開播后,“85后”青年主持人龍洋接替詩詞大會讓不少觀眾驚奇,但她在主持過程中具有較好的親和力,并且主持風格大方活潑,也獲得了觀眾的認可。
詩詞大會的選手越來越趨向年齡跨度大、職業多樣化。小朋友王恒屹成為這季焦點之一,第一個登場的他有著可愛的大眼睛和兒童專有的稚嫩,備受觀眾的喜愛,不愛玩具卻酷愛古詩,“中國詩詞大會王恒屹”更是上了當天的微博熱搜,第一期剛播出就增加了話題熱度。不到6歲的王恒屹和高達90歲高齡的“新中國第一代飛行員”還創下了節目錄制以來最大年齡差的記錄,讓觀眾不禁感嘆熱愛詩詞不分年齡、不分行業,贊頌“人生自有詩意”。
這檔節目亮點是觀眾的參與式文化形成一種“虛擬在場”式社交,營造出狂歡的氣氛。在每期節目播出過程中,觀眾可以掃描電視屏幕下方的二維碼和選手共同答題,全程參與節目互動,從而彌補無法親臨現場的遺憾。這樣的“擬態環境”能讓觀眾同選手有一樣的競技答題緊張感。
除此之外,參賽選手還潛移默化地激勵在讀學生熱愛詩詞文化。獲得第四季總冠軍并喜歡機器人研究的工科生陳更博士,打破人們對只有文科生才熱愛詩詞的刻板印象;第五季初二學生鄭坤健打敗三期擂主彭敏,夢想是考入劍橋大學等。現在的中小學生“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詩詞大會青年選手成為年青一代的學習榜樣。
作為傳播中華傳統詩詞文化的《中國詩詞大會》,不光要具有自身特征,還要在繼承中發展。以第五季為例,電視節目永葆活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要打造融媒體電視文化節目平臺,另一方面要注重節目品牌效應提高市場競爭力,這也為其他電視節目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隨著媒體融合的推進,越來越多的電視節目開始嘗試全媒體內容生產,樹立“中央廚房”式的全媒體內容生產與管理平臺。融媒體有著傳統媒體特有的即時性、碎片化和交互性的優勢。《中國詩詞大會(第五季)》電視節目在播出時期保持活躍度,開展同步答題、競猜擂主、微信“搖一搖”等活動,同時擁有網站、微博、微信等多種終端產品,能夠實時發布、更新信息。融媒體的應用在詩詞大會占有一席之地,收獲較高用戶活躍度和良好聲譽。
詩詞大會做到了廣播電視網、電信網、互聯網三網融合,通過文字、聲音、視頻、數據等多媒體業務經過移動終端更完整地呈現在觀眾面前,滿足了不同用戶的需求。用戶不光在電視上看到詩詞大會,還能在Bilibili、優酷等視頻服務平臺看到經典薈萃、專題視頻,而且可以在喜馬拉雅有聲App中聽到詩詞大會花絮。
品牌為一檔電視節目價值的延續。在當前電視產業化背景下,品牌效應包括節目定位、節目內容、主持人和嘉賓的選擇、廣告贊助等方面。打造電視節目品牌需要生產者具備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節目能長期保持活力便在于品牌給電視節目生產者帶來了巨大經濟和社會效益。首先,《中國詩詞大會》作為央視首檔全民參與的詩詞節目,其央視自身的品牌不言自明。其次,對于節目策劃而言,借助舞美光效、博學多才的嘉賓和來自各個領域的參賽選手,將看似枯燥的詩詞文化和現代生活有機結合,掀起全民學詩浪潮;然后,對主持人來說,連續四季成功主持的董卿為節目打下夯實的觀眾基礎,不斷提升口碑。最后,從廣告贊助商來看,中國農業銀行和詩詞大會帶火的“中華詩城”重慶奉節,增加了節目經濟收益,實現雙贏。這些重要因素共同反應使得詩詞大會保持收視率冠軍,從而提高廣告價格,在市場中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優勢的良性循環。
《中國詩詞大會》連續五年獲得同時段收視率第一,對于科教文化類節目來講實屬不易,這離不開節目特有的個性標簽,即內容的趣味性、主持人的專業性、參賽選手的包容性和大眾的參與性。詩詞大會在此基礎上打造融媒體電視節目平臺,并且增強節目品牌效應,從而提高市場競爭力。詩詞大會獲得的成就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對其他文化類電視節目起到重要的借鑒作用。
當然,若詩詞大會的更新與完善就此停滯不前,則會失去競爭力,立刻淹沒在龐大的電視產業化的市場里。因此,創新是廣播電視節目的生命力所在②。接下來,詩詞大會不光要提高青年主持人的實力,更要探索在當下適合《中國詩詞大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比如通過三網融合衍生出更豐富的增值業務類型,像研發適合青少年的網絡詩詞游戲,探索高科技背景下的“VR+詩詞”等,拓展電視節目業務服務范圍,最終強化詩詞大會市場競爭力,使其永葆活力,散發光彩。
注釋
①肖曉琳.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品牌打造[J].現代傳播,2002(3):130-131.
②高長力.全力推動節目自主創新[J].中國廣播,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