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黎黎
(成都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 610041)
《國務院關于文化產業發展工作情況的報告》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各級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共出動執法人員5 485 萬余人次,檢查經營單位2 323 萬余家,受理核查舉報11.4 萬余件,有力改善了文化產業發展環境[1]。基于此,在某地特色發展機制建設中,基于文化產業的應用,可在新興產業建設實踐中提升產業附加值,創造新的產業鏈和價值鏈,為地區均衡發展提供助力。現就如何運用文化產業建立地區特色發展機制相關內容歸納總結如下。
以文化產業、文化資源為代表的中國,以其融合文化產業發展的路徑和極富底蘊的文化,在經濟發展中不斷推動著區域發展。某地區秉持文化產業的意蘊,在地區發展中以其“身心合二為一”的文化產業發展理念作為其特殊發展機制的基本前提。在現代化新興服務業的大背景下,無論是行業業態,還是行業要素、產業、產城等融合,地區特色發展以其新創意、新模式、新業態,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文化產業與該地區的“康養產業”融合發展,并以資源共享、短板互補為關鍵。在農業、文化旅游業、文化內涵和趣味等特色化基地建設中形成了產業特色[2]。
地區特色發展機制受其建設運營環節差異,需在功能定位、產業選擇、空間布局、風格特征以及發展方式等層面有所側重,才能從根本上滿足其共性發展的行業態勢。其次,歷經戰略定位、組織建設、運營管理三階段運行,首要關注功能、產業、特色定位等核心內容,其次從基礎設施與政策配套上以其戰略執行、有序組織建設來整體完成建設任務,最后在運營管理上,為保障小鎮其產業持續發展特色機能,在發展潛力、活力、財務狀況、盈利模式、外部投融資環境上發揮了突出的作用,最終實現自然、人居、產業的有機融合[3]。
該地區秉持國家有關法律規定和政策要求,制定本土特色發展機制規劃,并以必要的激勵機制來鼓勵民營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在重點項目投產上,國家政策向差別稅率、稅金減免、先征后退、貸款貼息、項目補貼、補充資本金等多維方向傾斜;在政策制訂上,多強調和側重于市場宏觀調控、資質認定、價格平衡、財政稅收扶持等內容;在特色市場主體引入中,在文化市場上多領域地參照大型文藝匯演、旅游商圈、第三方教育及其休閑娛樂等項目的特色發展效應,綜合實現地區均衡發展;通過簡化市場準入程序,提升審批立項、采購、投資核準、融資服務、土地使用、人才引進、資源分配等多方面效率,進一步優化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環境[4]。
以“文化扶貧助力民族地區脫貧攻堅”的思路,旨在通過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主要措施上,通過補齊文化基礎設施短板,建成以貧困村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為重點內容的多個貧困村文化扶貧工作。注重脫貧攻堅先進典型的選樹和宣傳,積極營造貧而知恥、窮而思變、富而思進的主動脫貧氛圍。注重樹立文明新風,積極倡導婚事新辦、喪事簡辦、小事不辦等文明新風,切實減輕“人情消費”負擔。發展學前雙語教育,開展村校(幼)共建活動。注重支持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發展。以項目和產業為立足點,重點實施文化創意精品工程、文化旅游融合工程、文化品牌傳播工程等“五大工程”,大力推動藏羌彝聚居地區文化產業發展。注重發揮非遺對脫貧攻堅作用,推廣“互聯網+非遺”“非遺+扶貧”等模式[5]。
經貿合作上,具體措施為通過運用文化產業建立地區特色發展機制。高起點謀劃產業布局,做強平臺產業能力和級別,推動全區產業資源向各平臺核心產業方向聚焦,進一步做強平臺產業能級,提升平臺核心產業集聚度;打響企業征遷清零攻堅戰,為產業發展騰挪空間;破“舊”立“新”,為產業項目開工建設創造先決條件。項目建設提檔加速,平臺發展后勁十足,通過建設智慧網谷小鎮、汽車互聯網小鎮、運河工業設計小鎮等,重點聚焦工業設計、文化創意、智慧經濟三大產業,打造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都市產業創新創業園。做好“生態、生產、生活”融合的“三生”一體化發展,全面構筑產業生態圈,著力創新智造,推進工業升級轉型、智能轉型,推動工業提質、擴能、增效;解決住宿問題,交通、醫療要緊跟教育發展[5]。
通過打造特色文化產品和服務,展現地區特色文化魅力;立足資源稟賦和民俗風情,構建地區特色文化產業鏈,創造出新的價值增長點;組織開展地區休閑娛樂、地方風味餐飲、感受地區生活等活動,在生活服務上普及到城市群體和游客中去;組織開展地區文化歷史文化展覽,弘揚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的特色和厚重歷史;注重本土情懷,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飲食文化和休閑個性;產品開發營銷上,進一步優化地方特色的文旅項目、旅游文化產業、環境生態文明產業等,促進地區的綠色穩定發展。
以《皂戶李鎮發起特色產業服務改革攻堅行動 推動苗木產業轉型升級》為例,以苗木市場服務體系改革提升為切入點,引導、帶動苗木產業全面改進升級,實現由“實體市場—大數據信息化—產業標準化”的三代疊變,構建中國北方最大的苗木交易集散地、中轉站,成為了踐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6]。
為推動地區特色產業發展,通過實施“產業團隊+梯隊人才”培養方略,培育大量農業技術推廣員、種植技術能手和新型農民,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農作物“種植、生產加工、科研、營銷、旅游”等一體化發展。定期開展培訓班,指導農戶解決良種、栽培、病蟲害防治、采收等問題,提升了農戶種植技術水平和綜合能力。具體方法為:建設一體化產業園全面推進全產業鏈建設;“全鏈條培訓+產業園區建設”;加強與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產學研合作,積極搭建產業平臺,謀劃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帶下鄉+帶出去”,即推動名師下鄉、推動交流提升、鼓勵支持外出成名廚師回鄉創業[7]。
歸納來講,一則是明確發展目標,確保規劃先行,摸索產業發展規律,避免無目的發展。二則是把握原則,突破發展局限,即通過堅持正確導向,推動文化產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協調、整合各方資源,發揮整體優勢,提升綜合效益;堅持改革創新,將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與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堅持共建共享,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則是品牌引領,創設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初步形成產品規模擴大、質量提升、產值提高、市場規范的品牌體系。四則是創新驅動,創新文化產業發展觀念,強化市場導向,提煉文化特色,注重科技創新和創意設計。五則是以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生物科學等技術為科技提速點,促進產業跨越式發展。以項目為先,為資本聚集尋找新的載體,進一步提升招商成功性。六則是突出特色突出,彰顯比較優勢;即保護現有文化資源、保持和突出本地特色、找準發展特色產業突破口……
在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大格局下,從國家戰略到產業融合發展的模式和機制建立。某地區三大產業之間具有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關系,也是產業融合中,以現代化經濟發展為體系建設,以產業集群效應壯大格局,以新一輪經濟為增長活力的體現。某地區特色發展機制中,以融合產業鏈尋求,以康養為產業發展體系的全新戰略格局,在同類市場競爭中具有突出的對比優勢,并自成全新的戰略發展格局,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