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克勇,董宏麗,楊 莉,張會珍,劉玉敏,白麗麗
(東北石油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8)
作為支撐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中國制造2025等國家戰略中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之一,“新工科”充分適應現階段及未來的科技及產業發展,對云計算、人工智能等一部分已存在但過度傾向理論學習的傳統工科專業進行升級改造,旨在培養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的高素質復合型新工科人才。通過“新工科”建設,突出開展高等院校創新型、創業型的“雙創型”人才教育模式探索與實踐,重點加強研究生教育中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努力提升研究生輸出質量,提升研究生在經濟社會中強大的競爭力。
近年來,中國研究生培養數量逐年增加,教育方式也在不斷向著適應社會發展變化的就業、創業方向發展與轉變,但更多的是試驗性改變,甚至淺嘗輒止。傳統的慣性思維方式和為人處世的行為方式,已漸漸被社會淘汰,而對于秉持此種方式方法的研究生,也將不會被社會所認同。應對這一形勢,加強研究生教育中創新創業教育勢在必行,用以滿足社會發展對創新人才的需求。本文針對中國新工科建設,闡述提升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必要性,分析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現狀及面臨的主要問題,提出研究生創新創業培養模式構建新思路。
根據統計,2020 年全國報考人數為285 萬,較2019 年增長47 萬,同比增長19.7%,最近的一份調查顯示,考研人群中60%的人的出發點是為了獲得更好的工作,絕大多數的研究生畢業還是選擇到單位或公司就業,研究生的創業率總體偏低,因此研究生創新創業之路任重道遠。在新工科背景下,加強研究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提高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職業競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如同中國經濟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一樣,研究生教育也應從高數量培養階段向高質量培養階段發展。作為高技術人才培養搖籃,高校應充分認識并適應社會形勢變化,適時開展教育培養模式轉變,要將培養研究生適應社會生存環境能力作為重中之重。要充分發揮“新工科”專業優勢,在學校培養過程中加大研究生創新創業占比。
大部分高校對研究生的培養仍僅限于做實驗、寫論文、發文章、寫專利等,形式大于內涵,對于社會發展真正需要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少之又少,很多教學領導、教師自身便缺乏教育創新精神,直接制約研究生教育的高質量發展。其次,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意識到對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如天津大學、復旦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并且也有不少高校逐步開展此方面研究與試驗,仍有不少高校為了教育改革而改革,沒有真正了解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內涵,僅僅做出了一些表面文章,從而導致教育效果不佳,甚至與傳統教育沒有區別。最后,學校、教師的創新意識缺乏,直接導致研究生創新意識缺乏,一紙文憑只為求一份體面工作,如大型國企、政府公務員等,已成為大多數研究生的就業標準,創新創業能力無從談起。
目前,中國高校教師主要還是依靠高校培養,或留校或上外校競聘,結果造成前段時間是學生,現在已站在講臺上給別人講課。這些教師在學生時代本身就沒有接受過太多的創新創業教育,自身創新創業能力不高,甚至對于創新創業的理解也存在很大的偏差,更別說在教學過程中帶動學生理解并提升創新創業能力。某些高校外聘專家確實帶來了一定的經驗之談,但仍存在缺乏系統教學、教學時間不保障等問題,教學質量普遍不高。
所謂創新創業平臺,應是高校為研究生提升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溫床。在協助研究生研究社會發展、科技發展、經濟發展的趨勢同時,引導研究生發揮創新思維和創業激情,提供充分的實踐環境,實現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的有效提升。
而現實中,多數高校創新創業平臺,只是校企結合下提供給研究生工作實踐的平臺。教師帶領研究生在一段時間內,從事相關企業現行的技術管理、科技研發等工作。研究生在做此類工作時,更多的是利用所學的計算機、工控等專業知識,或開發應用軟件,或參與日常管理,用以滿足企業自身個性化應用需求,無助于研究生創新創業能力提升。
在學校全面推行創造性思維的基礎理論學習,不斷健全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培養大學生思維創新的個性品質,使其在學習中,逐步開闊創新創業思路。同時,在總體依據教育部發布的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中創新創業教育目標要求下,結合學校、專業的自身特點,進一步細化標準要求,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更具成效。
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設創新創業教育板塊,加大設置這部分學分。創新創業學分包括全日制研究生在校期間參加各類創新活動、創業訓練和實踐取得的智力勞動成果和其他優秀成果,或參加學術活動及修讀創新創業類課程,經評審認定后給予相應的學分。創新創業學分的認定范圍包括科研成果、知識產權、科研訓練、學科與科技競賽、技能證書、創業實踐和創新創業教育等。通過這一舉措,可以推動學校創新創業教育工作,倡導和鼓勵學生個性發展,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學校應大力加強自身教師創造性思維教學能力培養,舉辦創新創業教育師資培訓,提升教師教育水平,這是做好創新創業教育的基礎保障。因為要培養的人才需具有交叉復合的特征,因此,局限于某單一學科的教師團隊不利于當今形勢下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和發展。為此,所建教師團隊不僅涵蓋本專業的骨干教師,還要吸納其他相關專業的優秀教師,形成完備的知識體系,為跨專業、跨學科創新培養做好準備;另外,邀請由現場各行業優秀人才擔任創新創業教育專兼職教師,應用這些人才在社會實踐中成功的經驗,引領并教導學生感性認識創新創業的開始、過程與結果。
創業教育是一種實踐活動,需要不同層次的平臺作為載體。如果高校僅依靠校內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來實現創新創業教育,會顯得力不從心,無法完成預期效果。學校和政府應該共同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創新創業產業園、孵化器等實習基地,這些基地愿意為在校研究生提供實習實踐服務,同時政府應加大資金扶持力度,支持舉辦各類科技創新、創意設計、創業計劃等一些專題競賽,這樣在提高研究生的實踐能力的同時可以積累一些相關的經驗,可以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創新創業項目。對自主創業學生實行持續幫扶、全程指導、一站式服務。同時,研究生自身也可以借助這些創業平臺,構建團隊,制作項目企劃書,模擬公司從開始創業到后期發展的全過程,通過行業與市場情況、組織與管理,風險評估與防范多個環節進行全程跟蹤,逐步修正和調整創業計劃書。
借助國家大力舉辦“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全國大學生創新方法應用大賽等各類比賽契機,鼓勵學生走出去,在全國高校大舞臺上,感受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對比自身不足,明確改進方向,進一步提升創新創業素質。同時,學校也能不斷借鑒其他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好做法,完善自身教育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學校要在政策上鼓勵并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行為。學校要加強與社會、企業、工廠聯系,領導學生走向社會,主動了解掌握企業、工廠的運行現狀,激發學生創新創業思路。對于好的創新創業思路,學校通過校企合作方式,逐漸推行到企業實際運作當中進行檢驗,最終實現學校和學生與地區性建設發展深度融合。
在新工科專業建設發展的大背景下,學校要從校領導班子到所有教職員工,深刻認識創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認識創新創業教育能夠對研究生帶來質的轉變,實現人才培養從就業從業教育模式到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轉變,整體提升畢業生創業能力,提升高校外輸人才對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