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記者是電視新聞采編體系的重要力量,主要負責電視新聞畫面拍攝和后期剪輯。筆者在大學期間學習電視攝像專業,作為單位里為數不多的攝像科班生,入職以來一直擔任攝像記者。媒體融合改革后,筆者在采編實踐中對于如何更好地提升業務素養有了更多的感受。
即便是在融媒體時代,電視媒體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一個媒介平臺,電視新聞也同樣占據著一席之地。因此,對于攝像記者來說,在業務提升過程中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專攻攝像,讓專業更專。
在日常的采編實踐中,筆者抓住一切有利的機會學習。無論是觀摩國內外優秀新聞作品,還是配合上級臺完成拍攝任務,筆者都注意學習其構圖技巧和畫面語言勾勒,并且將他們的經驗與自己日常實踐結合起來進行思考,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經過多年的崗位歷練,筆者覺得自身現在的工作狀態,已經從疲于應付拍攝任務轉到開始注重拍攝技巧、注重畫面的構圖和光線的配合。正是這種轉變,讓筆者朝著更深的技能、技術、技巧領域發展。也正因為這樣,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的很多老師前來諸暨采訪時基本上都不帶攝像記者,指定筆者配合他們拍攝并完成報道。正是這樣一次次的鍛煉和提升,讓筆者更加有信心將自己的攝像專業做專,將每個報道的畫面拍好,讓電視新聞報道的優勢顯現出來。
作為一名科班出身的攝像記者,筆者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的薄弱環節,那就是自身并沒有系統學習過新聞理論和業務,更在文稿撰寫上缺乏鍛煉。這就需要自身在完善攝像專業技能的同時,來彌補這一短板。
在媒體融合大背景下,筆者一直在強化自己的新聞理論和業務學習,以全面提高綜合素質。為此,筆者開始關注新聞業務理論前沿,認真從中央、省級等媒體的優秀新聞中學習對視角的把握,不斷提高自己的新聞采訪和寫稿技巧。同時,《新聞學概論》《新聞采訪學》《新聞寫作》等專業書籍成了筆者工作之余充電的“食糧”,在不斷學習中,筆者對新聞理論和新聞寫作的基本概念都了然于心。
同時,筆者也虛心地向身邊的同事求教,并在配合文字記者拍攝的同時加強現場學習。在采編實踐中,筆者慢慢開始適應獨立采訪、獨立寫稿的新常態,也開始理解新聞要從鮮活的事例切入,要從正在發生的事件導入,以小見大,管中窺豹,這才是新聞的常規模式。同時,筆者在獨自采訪過程中也開始探尋關鍵細節,尋求故事的發展脈絡,采制更多的鮮活報道。這幾年來,筆者每年自己獨立采、拍、寫、編的稿件已經超過百條,尤其是去年一年就有30多條,其中獨立采寫的大唐招聘會、臺灣學子研學游等單條消息報道在本臺的審片打分中都被定為甲級稿。正是通過這樣的采編實踐,筆者慢慢補足自己的短板,朝著業務能力更強的目標靠近。
在媒體融合背景下,短視頻和新媒體直播成了傳播體系中的新風口。包括報紙、廣播、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都開始深耕短視頻和新媒體直播業務,而這兩項業務又與電視攝像的業務領域高度重合。所以,對于攝像記者來說,如何在短視頻和新媒體直播業務中提升自我,成了自我業務素養提升的全新課題,更是適應媒體融合的一個必由路徑。
如何做?筆者認為還是要從學習開始。在很長一段時間,筆者在工作之余花了很多時間去觀摩梨視頻、今日頭條等媒體平臺刊播的一些新聞類短視頻,學習他們的創意和剪輯技巧。與此同時,從非新聞類短視頻中也汲取了不少的“營養”。
在隨后的采編實踐中,筆者除了完成日常電視新聞的采編業務外,將更多的時間放在了短視頻的創作上。在采訪過程中,對于一些適合創作成新聞類短視頻的素材,筆者會第一時間處理素材,通過快剪制作出一個短視頻版本,在本臺的新媒體平臺上第一時間推發,而這樣的操作程序也慢慢變成了專業自覺,很好地體現了融合的改革要求——“移動優先”。如在梅汛期,筆者拍攝了本地水庫泄洪的壯觀畫面,在拍攝結束后就率先制作成短視頻推發,一個小時內閱讀量超過3萬。與此同時,筆者還積極參與創意類短視頻的創作,先后主持完成或協助完成了《爆笑記者節》《猛獅行動》《最好的禮物》等優質短視頻。
而在新媒體直播業務方面,筆者從2017年開始參與各類直播節目。與日常的新聞拍攝和短視頻創作相比,直播節目對于合作能力的要求更高,因為現場突發情況隨時可能有,所以團隊的配合至關重要。為此,在筆者建議下,筆者所在的新聞部也專門成立了新媒體直播團隊,推出了一批新媒體直播“爆款”。讓筆者記憶深刻的就是抓捕老賴的系列直播,每次直播在線收看的人數都超百萬,而在現場不間斷拍攝的一個多小時中,包括筆者在內的幾個攝像記者就一直舉著機器,可以說每個人都非常辛苦。而這樣的辛苦也成了每次新媒體直播的常態,到目前為止,新媒體直播團隊推出的每一場新媒體直播筆者都沒有缺席,并且逐漸成長為攝像統籌組長。
綜上所述,對于一名攝像記者來說,在媒體融合的新變革中,應該強化學習,在立足自身專業領域將攝像技能進行強化提升的同時要注重補齊短板,嘗試開展獨立采訪和獨立寫稿,向全媒體記者轉型。同時緊跟媒體融合之后的產業新風口,在短視頻創作和新媒體直播業務上多下功夫,讓自身的專業技能在更多的融媒體作品中得到呈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