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正式實施FZ/T 01150—2019《紡織品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定性鑒別試驗方法:近紅外光譜法》紡織行業標準。
隨著我國經濟近幾年的快速發展,所引起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這一現象催生了人們綠色天然、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綠色產品和環保產業市場顯現出巨大潛力。竹纖維(天然竹纖維,又稱竹原纖維)是直接從竹子提取的韌皮纖維,也是繼棉、毛、絲、麻之后的第五大天然纖維。作為新型的植物纖維,竹纖維性能優異,原料來源廣泛,可滿足未來綠色生活發展的需要。
竹纖維的應用屬于紡織行業和新材料產業,需要從原料、工藝、成品檢驗等多個環節做好質量把控。由于紡織行業和消費者對竹纖維的認知不足,導致市場上很多不良廠商以竹漿黏膠纖維(化學再生纖維素纖維,又稱竹漿纖維)充當竹纖維,以次充好,極大地混淆了消費者的心智和知情權。為規范行業和消費者對竹纖維原料的認知鑒別,提升竹纖維產品的應用水平,促進竹纖維產業可持續發展,2019年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組織開展了對本標準的研制。
《紡織品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定性鑒別試驗方法:近紅外光譜法》標準共有10個部分,主要包括范圍、規范性引用文件、術語和定義、原理、儀器、定性模型的建立和驗證、未知樣品的定性鑒別、結果表示、校正模型的更新和試驗報告。
本標準采用近紅外光譜分析技術,對收集建模樣品、建立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近紅外定性模型及通過模型對未知樣品進行分析定性的方法進行了規定,從而實現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的快速、無損定性鑒別。標準主要內容包括:規定了科學檢驗竹纖維、竹漿黏膠纖維的定性鑒別方法;對竹纖維、竹漿黏膠纖維的概念進行了定義,明確指出竹纖維是從竹子的莖部取得的纖維,竹漿黏膠纖維是以竹材為原料,按照黏膠纖維的生產工藝制得的再生纖維素纖維;利用已定性樣品中含有的C—H、O—H、N—H等化學鍵的合頻、倍頻震動或轉動,以漫反射方式獲得在紅外區的吸收光譜,建立相互關系模型,實現定性鑒別;鑒定儀器及儀器性能必須滿足掃描分辨率≥2 cm-1,掃描次數≥32次,光譜范圍為12 500~4 000 cm-1;明確規范了建模流程、儀器校正、樣品近紅外光譜采集、天然纖維素與再生纖維素校正模型。
紡織行業標準FZ/T 01150—2019《紡織品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定性鑒別試驗方法:近紅外光譜法》的正式實施,具有積極的發展意義:有利于規范竹纖維行業,敦促市場正本清源,杜絕用竹漿黏膠纖維、麻類纖維冒充天然竹纖維的現象發生,有助于竹纖維生產開發和國內外貿易順利開展;有利于我國大力發展竹產業,提升竹材直接利用效率和竹林資源附加值;有利于促進竹纖維下游應用產品系列開發,推動新型環保材料的運用與發展;有利于提升我國作為紡織大國的產業優勢,發揮竹纖維節能減排作用和創造綠色生態效益。
目前,中國已經發布實施的竹纖維標準有地方標準、行業標準和國家標準,其中:地方標準包括DB35/T 1269—2012《竹原纖維》(福建省質量技術監督局)、DB51/T 2148—2016《竹原纖維》(四川省質量技術監督局);行業標準包括LY/T 1792—2008《紡織用竹纖維》(國家林業局)、FZ/T 01150—2019《紡織品竹纖維和竹漿黏膠纖維定性鑒別試驗方法:近紅外光譜法》(國家工信部);國家標準包括GB/T 11951—2018《天然纖維術語》(中國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來源:竹纖維產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