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飛
長久以來,老師和家長往往談“網”色變。為杜絕孩子接觸網絡,學校與家庭聯手想出各種辦法。聽說南京有所學校的一大管理特色,就是讓孩子告別電子產品。
他們的初衷不錯,可謂用心良苦。但一味地堵,將網絡隔絕在外的同時,也會將這個時代隔絕在外。
我們不得不承認:孩子原本就是網絡時代的原住民!教育者可以耐心說教,可以適度引導,但更重要的是,用豐富的生活,將孩子從他迷戀的網絡世界引渡回來。
有一個讓人思考的現象:很多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也是互聯網的活躍用戶。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孫云曉認為,21世紀,學生們最重要的是管理知識、篩選信息的能力——更重要的不是知道知識,而是知道到哪里去尋找知識。網絡是訓練孩子們管理知識、篩選信息的有效手段之一。
我們不反對上網,反對的是沉迷于網絡而不可自拔。
孩子為什么會一“網”情深?除新奇事物的刺激,完成富有挑戰性任務所帶來的成就感、及時性獎勵等,我認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家人陪伴的缺失。
我曾聽過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作家的孩子迷戀上網絡,而且陷得很深。這位作家反思自己陪孩子的時間太少,于是特地帶孩子去山里玩了幾天。后來又經常陪伴孩子,孩子的網癮慢慢戒掉了。

還有些孩子上網是出于認同感與歸屬感的需要。孫云曉主任認為,未成年人熱衷網絡社交,源于他們對認同感的需要,“到10歲左右,孩子對同伴認可的需求已經開始強于對家庭成員認可的需求”。有孩子告訴我,不玩游戲、不上社交網站、不懂網絡新詞語,會被同齡人視為異類。那么,家長何為?騎車、爬山、放風箏,帶孩子到自然的懷抱中去放飛心靈;和孩子一起跳跳繩、下下棋、跑跑步、玩玩游戲,也是不錯的選擇;還有的家長讓孩子做點家務,享受做家務的樂趣。甚至還有一位家長,干脆陪著孩子一起上網玩游戲,在同玩的過程中,不著痕跡地將孩子拉回現實生活。
學生時代,一定要養成一項愛好或特長,或書或畫或琴或棋或球或歌或誦或詩文。
學習累了,彈彈吉他,畫一幅素描,打一會兒羽毛球,看一場足球聯賽。這樣的孩子,你還擔心他會沉迷網絡嗎?
網絡小說,也是孩子形成網癮的主要來源。大多數網絡小說內容新奇,情節曲折,牢牢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某種程度上填補了孩子現實的欠缺。但網絡小說畢竟是一種快餐文化,讀時投入,讀后即忘。這類讀物讀多了,對孩子的精神發育極為不利。因為青少年時期的閱讀,直接影響一個人精神胚胎的形成。經典作品經過時間的篩選,能真正燭照人性。
愛讀網絡小說與愛讀經典好書,是趣味的差異。梁啟超曾強調,人生在幼年青年期,趣味是最濃的,整天價亂碰亂進;若不引他到高等趣味的路上,他們便非流入下等趣味不可。
作為語文老師,如果班上有孩子沉迷網絡小說,我總惴惴不安,因為我沒有盡到語文老師的責任。在我看來,語文老師應該負起一種責任,就是將孩子牽引到一些優秀的文學大師面前,待他們相互介紹之后再悄悄離開。讓孩子被偉大作家、經典好書的魅力所吸引,語文老師責無旁貸。
當然,并不否認網絡小說中有一些優秀的作品,但孩子們往往缺少甄別能力,加之讀書時間有限,因此,與其放任在網絡小說中游逛,不如在孩子枕邊放幾本經典好書。
比迷戀上網更可怕的是,一個孩子沒有形成自己的愛好,對萬事萬物均提不起興趣。
古人云,不要友無癖者。因為有癖好,才會有真性情、真趣味。
學生時代,一定要養成一項愛好或特長,或書或畫或琴或棋或球或歌或誦或詩文。
學習累了,彈彈吉他,畫一幅素描,打一會兒羽毛球,看一場足球聯賽。這樣的孩子,你還擔心他會沉迷網絡嗎?
梁啟超先生倡導“趣味主義”生活美學,他在給子女的書信中多次提到趣味的形成,比如他囑咐兒子梁思成“我怕你因所學太專門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單調,太單調的生活,容易厭倦,厭倦即為苦惱,乃至墮落之根源”,他建議女兒梁思莊“專門科學之外,還要選一兩樣關于自己娛樂的學問,如音樂、文學、美術等”。
人生要有趣味打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