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天明

1
之前,網上流傳了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教子視頻。視頻中,一位家長在孩子面前擺了兩個果凍,問孩子一共有幾個。孩子邊哭邊數“1、2”,家長問道:“數到幾就是幾個,一共幾個果凍?”孩子哭著說“8個”。
相信很多人都會和視頻中的家長一樣莫名其妙:為什么這么簡單的問題,孩子就是不會?
我先幫這個小女孩表達一下她的重重困惑:
當家長第一次問:“這是幾個?”
小女孩的內心是困惑的:“‘幾個’是什么意思?這明明是果凍啊?”因為她理解不了“幾個”的概念。當家長要求她再數,她只能機械地數“1、2”,卻根本不知道這些數字是什么意思,不能把“2”這個數字,和具體的“兩個果凍”這個數量聯系起來。所以,數完了,面對大人的追問“幾個”,她不知所措,只能哭著不說話。
當家長自以為是地繼續教:“數到兩個就是兩個,知道了吧?”她的內心是崩潰的:“一會兒問‘幾個’,一會兒說是‘兩個’,現在又問‘幾個’,到底搞什么啊?我就說8個好了。”
看到這里,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為這個孩子感到委屈?
2
越小的孩子,對教育者的能力、素質和精神境界要求越高。教育幼兒,教育者必須“放空”自己,必須忘記自己從小到大被教導的知識、理念、信條,才能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孩子,讀懂孩子。
孩子對于數字的理解,必須經由大量具體數量的直觀經驗才能慢慢形成。大人覺得非常簡單的數字“1、2”,對于完全沒有經驗的幼兒來說,其實是很難理解的抽象概念。所以,視頻中的孩子暫時理解不了數字,答不對“這是幾個”是非常正常的。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的數學思維能力要從小開始鍛煉,這有助于孩子的智力開發,并且直接影響孩子以后的數學學習。
但很多家長不知道的是:在孩子沒有足夠的具體數量體驗之前,過早教孩子抽象的數字,哪怕僅僅是教“1+1=2”都會讓孩子陷入混亂,破壞孩子的數學感覺。
3
幼兒數學教育是一門科學。家長不妨從以下幾點做起:
先理解不同,再計算結果
多數家長可能是掰著指頭教孩子算加減法的,這不夠。我們不是主張讓孩子在小時候一定學會計算多少數,而是在算的過程中,更多地讓他去理解,而非死記硬背。
比方說,小明有10顆糖,毛毛有8顆,小明比毛毛多了幾顆?豆豆有20顆糖,他分給小朋友8顆,還剩幾顆?
雖然都用到減法,但實際不同,前者是比較型,后者是剩余型。家長重要的是幫孩子去理解兩者間有什么不同,而非算出最后的結果。
合理利用玩具
比起枯燥的數學題,兒童的注意力更容易被玩具所吸引。許多玩具的設計都和數學有關,比如積木,拼積木能夠培養孩子的空間感,學會計數和比較物體大小。甚至紙盒、橡皮泥這類小玩意,也能夠幫助孩子建立體積、形狀等概念。
家長在陪伴孩子玩耍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通過玩具對孩子進行早期數學啟蒙。
啟發孩子的數字意識
平時你和孩子的對話,就可以通過提問和回答的方式,激發孩子去思考,讓“數的計算”走進孩子的世界。
比如:“寶貝,給你 3 瓣橘子,還要嗎?”“你已經吃了3顆糖了,再給你1顆,不能再要啦!”你并不需要很嚴格地用標準詞匯,只要能表達出增加和減少的意義來,怎么便于孩子理解就怎么交流。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每個孩子都可以經由大量的實際生活體驗,自然而然地理解數字。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做到耐心陪伴,適當引導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