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主席深刻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他在視察部隊時強調:“要挖掘好、運用好部隊中的紅色基因,豐富‘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的內涵。”我軍在長期的革命、建設和發展過程中,先輩們用汗水、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兩不怕”精神、“兩彈一星”精神、抗洪精神等偉大精神。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部隊思想意志的精神旗幟,是哺育官兵成長成才的精神食糧,是激勵我們實現強軍目標的精神力量。當前,軍隊正處于深度改革重塑后的特殊時期,急需我們準確把握傳承紅色基因的核心要求,扎實抓好“紅色基因代代傳”工程,切實把這些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接過來傳下去,確保部隊血脈永存、根基永固。
這是政治建軍的根本要求,是我軍永遠不變的軍魂和立于不敗之地的命根子。我軍在黨領導下的革命史,就是一部培育忠誠、踐行忠誠、傳承忠誠的歷史,先輩們不管環境多么艱苦、形勢多么險惡、斗爭多么殘酷,都始終保持著對黨的無限忠誠,對革命事業的忠貞不渝。有人問鄧小平同志紅軍長征時是怎么走過來的,他說“跟著走”,簡單的一句話道出了心中的忠誠。紅四方面軍長征期間與張國燾錯誤路線作堅決斗爭,三過草地尋找黨中央,彰顯了不變的忠誠。紅274 團8 連戰士周廣才過草地時,寧可忍饑挨餓,也要把半截皮帶留下來,帶著“去延安見毛主席”,詮釋了生命的忠誠。習主席在視察原13集團軍軍史館時,看到這個故事后講,這就是信仰的力量,就是“鐵心跟黨走”的生動寫照。歷史啟示我們:忠誠是有質量的,至高至純,必須用絕對作標準;忠誠是有重量的,一諾千金,必須用擔當來詮釋;忠誠是有膽量的,無私無畏,必須用生命來捍衛;忠誠是有變量的,蟻穴潰堤,必須用一生來修煉。我們講傳承,就是要確立這種“鐵心向黨”的忠誠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確保絕對忠誠、絕對純潔、絕對可靠。
這是我軍的存在意義和根本價值之所在。我軍的成長壯大史,就是一部在戰火中建立、在戰斗中成長、在戰勝中榮光的浴血奮戰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其精神特質,“逢敵亮劍、英勇善戰”是其制勝法寶,由此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一個又一個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奇跡:打敗了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打敗了國民黨的飛機加大炮,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打敗了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取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偉大勝利。雖然在這個過程中我軍也打過一些敗仗,但那種刺刀見紅、血戰到底、永不言敗、“向我開炮”、“人在陣地在”的血性膽魄,足以讓世人敬仰、使敵人畏懼。歷史啟示我們:戰場打不贏,一切等于零。一支軍隊的價值不在于人數的多少,也不在于裝備的精良,而在于是不是能打仗、能不能打勝仗上;否則,規模再大、裝備再好,也沒有多少價值可言。我們講傳承,就是要確立這種“敢打必勝”的使命觀,始終把國家安危裝在心中,始終把打贏作為最高價值追求,始終把使命高高舉過頭頂,大力弘揚、培塑“兩不怕”戰斗精神,為了勝利全力以赴,為了打贏在所不惜;大力加強實戰化訓練和軍事斗爭準備,鍛造能打仗、打勝仗的無敵雄師,確保黨中央和中央軍委一聲令下,能夠召之即來、來之能戰、戰之必勝。
這是我軍宗旨的內在要求,是踐行宗旨的外在體現。我軍的發展歷史,就是一部堅定地與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為人民戰斗、為人民犧牲、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奉獻,不斷贏得人民群眾真心擁護和支持的歷史。長征出發前,紅軍有30萬人,到達陜北不足3萬人;抗日戰爭期間,傷亡的八路軍、新四軍將士多達58萬人。和平建設時期,為鑄就“兩彈一星”國之盾牌,我軍將士抱著“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頭”的革命精神,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僅在東風革命烈士陵園就長眠著近700名官兵和家屬;為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在邊境反擊作戰前線,官兵叫響“虧了我一個,幸福十億人”的口號,鑄就了以愛國奉獻為核心的“不怕苦、不怕死、不怕虧”的“老山精神”。正是因為這樣,才有了“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個兒送他上戰場”的軍民血肉相連的魚水深情。歷史啟示我們:人民是我軍的天和地,甘愿為人民犧牲、自覺扎根人民,我們就能頂天立地,獲得戰無不勝的動力和力量。我們講傳承,就是要確立這種“為民犧牲”的價值觀,始終牢記我軍的根本宗旨,永葆赤子心、當好守護神,為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打仗不怕死、搶險不怕傷、維穩不怕險、戍邊不怕苦,用我們的犧牲奉獻度提高人民的幸福安寧度。
這是我軍戰斗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成為文明之師、勝利之師、威武之師的重要保證。我軍歷來重視紀律建設,把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作為根本原則,把一切行動聽指揮作為基本要求,從確立“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開始,逐步形成了令行禁止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逐步把一支以農民為主體的舊式軍隊,改造成為一支充滿理想、紀律嚴明的威武文明之師。遼沈戰役中,擔負塔山阻擊任務的部隊,堅決執行命令,誓死堅守陣地,用血肉之軀筑就堅固防線,硬是以2個縱隊的懸殊力量頂住了國民黨11個師陸海空的聯合進攻,打出了“命令重于生命”的鋼鐵之師;解放上海時,官兵嚴格執行進城紀律,風雨侵衣、露宿街頭,不擾民不侵民,展現了“人民重于生命”的光輝形象;抗美援朝戰場上,戰士邱少云嚴格執行戰場紀律,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直至光榮犧牲,樹立了“紀律重于生命”的不朽豐碑。歷史啟示我們: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紀律嚴明才能塑造英雄部隊,紀律松弛可以搞垮常勝之師。令嚴方可肅兵威,命重始于整綱紀。我們講傳承,就是要確立這種“守紀如鐵”的紀律觀,高度重視紀律,始終把紀律建設作為軍隊建設的保證;自覺敬畏紀律,著力強化服從命令、聽從指揮、令行禁止的號令意識;嚴格執行紀律,形成軍令如山、軍法無情、軍無戲言的鮮明導向,切實用鐵的紀律鑄造出無敵鐵拳。
這是我黨我軍的政治本色和特有優勢。我黨我軍的建設史,就是一部執著的艱苦奮斗史。在井岡山,紅米飯、南瓜湯的民謠以及朱德的扁擔,這就是“東方魔力”的生動寫照;在延安,毛澤東等中央領導人吃的是小米飯、穿的是補丁衣、睡的是土窯洞,這就是“興國之光”的生成土壤;在西柏坡,他們憑借矮小的土坯房、簡陋的作戰室、一張張漆跡斑駁的桌椅、一幅幅用紅藍毛線標注的作戰地圖,指揮打贏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這就是“改天換地”的偉力所在。歷史啟示我們: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政黨,是難以自強自立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國家,是難以興旺發達的;一個沒有艱苦奮斗精神的軍隊,是難以所向披靡的。黨因艱苦奮斗而立,國因艱苦奮斗而興,軍因艱苦奮斗而強。艱苦奮斗重在奮斗、重在進取、重在開拓。新形勢下,實現強軍目標的莊嚴使命、維護國家安全的嚴峻挑戰,呼喚艱苦奮斗意識的新覺醒。我們講傳承,就是要確立這種艱苦奮斗的創業觀,牢固樹立為黨的事業長期艱苦奮斗的思想,越是條件改善越要心存憂患,越是工作艱苦越要苦中作為,越是任務繁重越要奮力開拓,始終保持革命戰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在強軍興軍的時代趕考中交出一份讓黨和人民滿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