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游戲主要指通過模擬戰場環境、武器性能與作戰行動,在完成各類游戲任務中實現軍政教育訓練目的的計算機游戲。2011年10月,我軍首款大型軍事游戲《光榮使命》正式配發部隊,填補了我軍軍事訓練游戲的空白,一度成為豐富基層官兵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手段。信息化條件下,要針對“網生代”青年官兵特點需求,充分發揮軍事游戲這一獨特信息載體優勢,不斷超越單純娛樂功能將其演變成作戰訓練、思想政治教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抓手,催化戰斗力生成,推動強軍實踐。
輔助訓練是軍事游戲的主要功能。從避免或減少訓練傷亡、降低訓練成本、滿足多樣化訓練需求、減少訓練時間到提高官兵知識智能水平,乃至培養作戰指揮能力、團隊協作意識、戰場適應能力等,軍事游戲成為信息化條件下新型軍事人才能力素質培育的嶄新平臺。軍事游戲模擬仿真訓練通過模擬實車、實兵或實戰環境,使官兵在寓教于樂中掌握軍事知識、熟悉武器裝備、熟練戰術動作、處置戰場情況、演練作戰指揮,在虛擬環境中完成作戰必須具備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儲備。一是培養裝備操作技能。通過完成游戲任務,官兵可以輕松了解武器裝備的技戰術性能和基本操作技能。比如,可以嚴格按照輕武器的基本結構構造、彈夾攜帶數量、有效射擊距離、點射和連發等性能特點,以及三點一線瞄準方法、可消耗彈藥總數量、重新裝填子彈時間等細節,進行仿真設計,組織官兵在實戰實彈訓練前進行輕武器射擊模擬訓練。二是培養作戰指揮能力。軍事游戲可根據不同角色選擇進入不同模式,官兵可以在指揮官模式下演練形勢研判、兵力部署與自主決策等。比如,可以將指揮官模式界面設置成可以自由縮放的立體地圖,敵我兵力與裝備部署全部精準顯示在地圖上。游戲過程中,指揮官可通過點擊鼠標、發布語音、傳輸文本等多種方式實施作戰指揮。三是培養戰役戰術素養。軍事游戲可以以島嶼進攻作戰、海上機動作戰、邊境反擊作戰、防空反導作戰等為背景設置不同作戰情境。官兵通過戰斗員角色參與不同作戰樣式,在虛擬仿真的海陸空天電網多維空間中掌握戰役戰術原則與方法要領。比如,可以通過軍事游戲訓練官兵在野戰背景下掌握利用和控制建筑物、戰斗小組相互掩護、偵查和打擊隱蔽敵人、減少和防止平民附帶傷亡等戰術素養。四是培養戰場適應能力。將虛擬現實技術引入軍事游戲訓練,使人機交互從簡單的手柄操作發展為實時動態捕捉與體感力反饋,創造出部隊實戰化訓練需要的虛擬戰場情境,使受訓者全感官沉浸戰場與作戰對象實時交互,提高作戰訓練效能。五是提高知識智能水平。隨著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虛擬現實技術與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作為“娛訓”一體化訓練形式,軍事游戲訓練呈現出智能對抗化發展趨勢。將人工智能技術引入軍事游戲訓練,通過智能角色模仿人類自組織、自學習、自尋優、自規劃與自搜索等功能,增加人機對抗難度,促進官兵智能水平提升。
根據調研發現,新生代官兵主體易于接受信息化程度高的教育模式。同時,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具有很強的交互性特點,信息發出者與接收者同時擁有信息控制權。信息透明、平等交流、互動分享、群體融入等成為信息化條件下官兵的基本需求。這就使傳統的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很難調動官兵積極性主動性。軍事游戲有效補充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不足,將“以受訓者為中心”落到實處,極大激發了教育對象的自主性,為官兵的自我覺察、自我教育、自我改造提供了全維便捷、寓教于樂的載體平臺。一是激發官兵參與教育的主動性。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既需要發揮教育者的積極性,更需要依靠受教育者的主動性,激發其自我教育的動力與熱情。在軍事游戲訓練中,訓練對象作為任務主體自主選擇訓練內容與訓練方式、自主推進游戲進程,將傳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接受者”轉變為積極主動的“實施者”。同時,軍事游戲把教育內容和游戲娛樂有機融合,使官兵在體驗快樂中自覺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2013年《光榮使命》網絡版宣告完成,游戲中加入了中國首艘航母、守衛釣魚島等創新內容,旨在增強國防意識和愛國主義精神。二是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間。建構主義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構建是教育環境的四大必備元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軍事游戲構建多樣化、超時空的教育情境。比如,可以以軍人職業發展為主題,將軍事條令條例教育與軍人價值觀培育貫穿職業生涯始終。在游戲中,如果士兵嚴格遵守軍人價值觀念和規章制度,出色完成任務,就能夠不斷得到獎勵與晉升,直至成長為一名指揮官。反之,就要被扣分,甚至終止職業生涯。三是深化戰斗精神培育。信息化戰爭的高毀傷性、高不確定性對參戰官兵血性培育提出更高要求,尤其是高精尖武器的應用更給官兵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通過軍事游戲對未來戰爭的殘酷性預演,引導官兵對大量使用信息化武器帶來的恐慌感、全天候不間斷作戰帶來的疲勞感、大量人員傷亡帶來的創傷應激等逐漸脫敏,有效強化官兵心理承受能力,堅定戰斗意志。同時,軍事游戲可以產生大量用戶使用數據,為戰時文化產品的精準投送提供了科學依據。
作為文化產品,軍事游戲必然承載著制作者的興趣愛好、軍事素養、思維方式與價值觀念等。官兵在完成游戲任務過程中,不斷按照指令進行自我調整與信息構建,在積極互動與沉浸體驗中逐漸與游戲制作者形成“共同意識”。阿爾文·托夫勒在《未來的戰爭》中指出,“軍事網絡游戲與美國戰略傳播密切相關,是公共外交的一部分,也是信息戰的一種形式”。20 世紀90年代風靡一時的美國即時戰略類游戲《紅色警戒》,將盟軍設定為具有強大科技實力的正義之師,將蘇聯為首的聯軍妖魔化為草菅人命、大量研發使用化學武器的邪惡之師,并且通過自由女神的場景設置,隱秘促進游戲使用者的文化認同。一是傳承文化傳統。要充分認識到軍事游戲的價值涵化功能,拓展軍事游戲對軍事傳統文化與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結合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避娛掠螒蜓邪l要深入發掘我軍傳統文化底蘊,將武德文化、謀略思想、尚武精神以及愛國主義融入軍事游戲設計中。二是強化價值認同。共同敵人、共同目標、共同經歷都是強化群體認同的有效手段。外軍通過在軍事游戲中樹立各種假想敵,采用二元對立敘事模式編寫游戲劇本,渲染威脅、強化不安全感,塑造共同的敵人、目標與體驗,促進官兵對戰爭合法性的群體認同。我軍在研創《光榮使命》過程中,堅定堅持我軍價值觀,以“參加大型實兵對抗演習”虛擬場景為背景,不構設任何第三方為假想敵。三是塑造軍隊形象。我國軍事游戲要加大我軍執行搶險救災、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參加國際救援與維和、堅定維護世界和平,與他國軍隊真誠友好合作、打擊恐怖主義等內容設計,傳播我軍治軍理念與良好國際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