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記載,孔子問弟子子游,是否有心儀的人才。子游說:“有澹臺滅明者,行不由徑,非公事,未嘗至于偃之室也。”果然,子游沒有看錯人,澹臺滅明后來“從弟子三百人,設取予去就,名施乎諸侯”。
“行不由徑”,意思是走路規矩,不抄近道。澹臺滅明的經歷表明,一個人的成長進步有規律可循,無捷徑可走,不能自以為是、自行其是,不能自我設計、自作聰明。只有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做事、堂堂正正為官,方能成為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
“要沉下心來干工作,心無旁騖鉆業務,干一行、愛一行、精一行。”習主席強調,“要教育引導年輕干部強化自我修煉,正心明道,防微杜漸,做到有原則、有底線、有規矩”。這是對年輕干部的諄諄教誨,也是對廣大干部的殷切期望,更是對選人用人的明確要求。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名干部從參加工作到走向成熟,再到獨當一面,需要經過必要的臺階、遞進式的歷練和培養。陳云當年提出著名的“臺階論”,說的就是干部使用要逐級提拔,每一級臺階踩實踩穩,才能走得更好更遠。實踐一再證明,不能唯臺階論,但有些臺階必不可少。可以說,一步登天在這個時代早已行不通,材質疏松的“速生樹”終究長不高,愛抄近路的人終究走不遠。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對于個人而言,追求進步是人之常情,對自己的成長路線、發展藍圖進行正確規劃也未嘗不可。但有一點必須清楚,干部都是有組織的人,個人進步一靠組織培養,二靠自身努力。“離開黨,我們這些人,都不會搞出什么名堂來。”劉伯承元帥的話語告誡我們,素質培養、知事識人、選拔任用、從嚴管理、正向激勵等組織安排,比所謂的“自我設計”要高明千百倍。
試想,如果每名干部都能“設計”好個人的“升遷路線圖”,還要組織干什么?而且,如果人人各行其是、為所欲為,組織豈不成了一盤散沙?思想上認同組織、工作上服從組織、感情上信賴組織、進步上依靠組織,這才是黨員干部對個人進步最好的設計。正如鄧小平復出前對征求意見的葉劍英所說:“還是那句話,聽中央的安排吧。”
現實中,一些干部盯著位置搞自我設計,圍繞升官才干事、干事為升官,規劃一條條“晉升路線”,然后“按圖索驥”、鉆營上位;有的自帶“鬧鐘”,自設“提升時間”,不管素質如何,“到點”就向組織“報時”,“兩年不提拔,心里有想法”,甚至討價還價;有的“這山望著那山高”,總想著“大樹底下好乘涼”,總覺得“廟小”受屈、“崗小”受限;更有甚者,劍走偏鋒、不擇手段,拉關系、找門路、搭天線,搞起拉票賄選、攀龍附鳳、跑官要官那一套,最終“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令人扼腕,更令人警醒。
說到底,自我設計的出發點是“自我”,沒有擺正個人與組織的關系,是一種打著追求進步旗號的精致利己主義。早熟的果子長不大,拔苗助長易夭折。只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精于算計,不去時代發展大潮中搏擊風浪,這些人一旦“進步”受挫、“晉升”受阻,就會心態失衡、言行失范,怨天尤人、自暴自棄,甚至破底線、碰紅線。如此種種,最終耽誤個人發展前途,貽誤強國強軍事業,害莫大焉。
盛于魏晉時期的“百煉鋼”之術,需要工匠把精鐵加熱鍛打一百多次,一鍛一稱,直到斤兩不減。每一名干部都要認識到,“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難者進”,經風雨、見世面才能壯筋骨、長才干。不搞“自我設計”、多做“自我衡量”,不搞“崗位瞄準”、多做“能力評估”,不搞“自我沉醉”、多做“自我警策”,把“忠誠、干凈、擔當”作為成長進步的標尺與刻度,必將成就事業也成就自我。
避免一些人搞自我設計,各級黨組織先要搞好制度設計。只有匡正選人用人風氣,建立科學選拔機制,堅持公道對待干部、公平評價干部、公正使用干部,真正讓“聽從安排,埋頭苦干”者脫穎而出、得到重用,讓“自我設計,投機鉆營”者沒有位置、得到懲戒,干部隊伍才能有活力、有動力,強軍偉業才能有希望、有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