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頗有名氣的裁縫,他裁制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量裁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問道:“請問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問這些干什么?”裁縫回答:“年輕相公初任高職,意氣風發,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略收,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抑郁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后長。所以,我要問明做官的年資,才能裁出老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
這則故事的真實性無從考證,但這位聰明裁縫量體裁衣中體現出的智慧,卻能夠給人帶來啟示。
首先,要注重用聯系的觀點觀察思考。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在一般人看來,當官年限和量體裁衣能有何聯系?但這位裁縫既考慮到了御史大夫的身高胖瘦,又充分聯系其身份和官齡量體裁衣。這啟示我們,應避免孤立、靜止和片面地觀察思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內部聯系、本質聯系和必然聯系,注重分析其中相關聯的內在因素,從而把握其規律性。
其次,要注重用實踐的思維觸類旁通。這位裁縫的過人之處在于,并沒有固守傳統的方法,而是研究御史大夫的身份和官齡量體裁衣。這離不開他在裁縫之外的經驗積累,正所謂“功夫在身外”。這就告訴我們:看問題干工作不應拘泥于條條框框。除了就事論事抓落實之外,不應機械守舊、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務,要善于跳出本職看工作,到崗位之外的普遍實踐中廣泛涉獵、開闊眼界,以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這樣才能打開思路,精益求精,把工作想得更周全、做得更完美。
再次,要注重用發展的眼光出謀劃策。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一切事物都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而不是靜止不動、一成不變的,事物發展都有其空間性和時間性。一切以時間、地點、條件為轉移,是科學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必然要求。裁縫之所以名聲在外,是因為善于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沒有滿足于現場量體的靜止狀態,而是進一步了解穿衣對象的發展變化,看到了官員因任職時間長短引發的心理差異,進而導致行走姿態的不同特征。這要求我們把握事物發展變化的特點規律,用發展的眼光預見,用長遠的眼光謀劃,用時代的眼光落實,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有針對性地做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