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磊
公元837 年, 日本派出四艘船規模的遣唐使團, 使團長是藤原常嗣, 圓仁也是其中一員。 一行人歷經千難萬險終于抵達唐朝, 入唐以后, 藤原常嗣獲得了唐朝授予的官階。 使團里的圓仁在?入唐求法巡禮行記?中注釋了每個官階, 在“兼左金吾將軍員外置同正員”的“左金吾將軍”后, 他注釋道: “是武官第一國親所除職也正三品。”①圓仁著, 小野勝年校注, 白化文、 李鼎霞、 許德楠補注: ?入唐求法巡禮行記校注?, 花山文藝出版社1992 年版, 第122~123 頁。正三品表明“金吾”后脫“大”字。 此時是開成四年(839 年), 上距甘露之變四年。 甘露之變后, 金吾衛被明顯壓制, 但從圓仁的注釋看, 金吾衛的名望不減。 金吾衛的權力自然比不過北衙, 可論官銜, 卻比北衙尊貴。①參見趙和平: ?敦煌表狀箋啟書儀輯校?, 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 年版,第77 頁; 黃征、 張涌泉: ?敦煌變文校注?卷 2, 中華書局 1997 年版, 第 299頁; 柳淳: ?唐代節度使帶職問題研究?, 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6 年, 第38~39 頁。且金吾衛在入宋后就被正式確立為環衛(延襲唐十六衛)之首。②參見李仲頎: ?北宋環衛官之研究?, 淡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010 年;張澤倫: ?唐五代宋初環衛官的演變?, ?保定學院學報?2017 年第2 期, 第49~55 頁。
唐人一般不會說某官是文官第一或武官第一。 文官有些復雜, 暫且不論; 玄宗之后, 衛官成為勛臣遷轉之資, 倒能排出固定的次序。圓仁說金吾大將軍是武官第一, 是以外人的口吻說出了唐人心照不宣的事。 我們似乎也能感覺到, 他特意注明“第一”, 是替使團長感到欣喜, 雖然那只是個“員外置同正員”的虛銜。
隋唐令文均以左右衛為首衛, 圓仁卻說金吾衛大將軍為武官第一, 表明左右衛的首衛只是名義上的, 金吾衛的職權實居諸衛之首。這種地位應該源于隋煬帝時, “候衛總監諸衛”, 之后這種格局穩固于玄宗朝時。
在南衙確立金吾衛總監諸衛后, 唐王朝也相應設“護軍中尉”“中護軍”監管北衙, 護軍中尉就類似神策軍的監軍。③黃樓: ?神策軍與中晚唐宦官政治?, 中華書局2019 年版, 第47 頁。宋人陳傅良在?歷代兵制?里說唐代“南衙領于金吾, 北衙統于羽林”④陳傅良: ?歷代兵制?卷6, 清道光守山閣叢書本。。 這總結的是唐前期的情況, 唐后期北衙統于神策。 唐后期的南衙和北衙分別以金吾、 護軍中尉為長官, 可以說, 甘露之變也是金吾與護軍中尉斗爭的縮影。
唐金吾衛得以總監諸衛是因為其掌握監察權力, 追溯這種格局的制度淵源還要看北朝的制度。 北朝虞候大都督是隋朝武候府的前身,也是唐金吾衛的直接淵源。
胡三省在?資治通鑒?里兩次注釋唐代都虞候, 他認為都虞候源于后魏時宇文泰設立的虞候都督。①?資治通鑒?卷224, 唐代宗大歷三年二月甲午,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7198 頁; ?資治通鑒?卷 291, 周太祖顯德元年三月庚子, 中華書局 1956 年版, 第 9508 頁。此說應該不誤。 虞候都督當隸屬于丞相府, 之后的北齊、 北周都延續了這一設置。 ?北齊書?記莫多婁貸文為“虞候大都督”。②?北齊書?卷19?莫多婁貸文列傳?, 中華書局1972 年版, 第252 頁。他的兒子莫多婁敬顯也擔任過類似職務:
(斛律)光每命敬顯前驅, 安置營壘, 夜中巡察, 或達旦不睡。 臨敵置陳, 亦令敬顯部分將士, 造次之間, 行伍整肅。 深為光所重。 位至領軍將軍, 恒檢校虞候事。 武平中, 車駕幸晉陽,每令敬顯督留臺兵馬, 糾察盜賊, 京師肅然。③?北齊書?卷19?莫多婁貸文列傳?, 中華書局1972 年版, 第253 頁。
張金龍、 田頭賢太郎均據此認為, 莫多婁敬顯的職務演變成了隋武候大將軍的職務。④參見張金龍: ?魏晉南北朝禁衛武官制度研究?, 中華書局2004 年版,第881 頁; 田頭賢太郎: ?金吾衛の職掌とその特質—行軍制度との關系を中心に—?, ?東洋學報?第 88 卷第 3 號, 2006 年, 第 288~289 頁。
又?周書·韓果列傳?記其“為虞候都督。 每從征行, 常領候騎,晝夜巡察, 略不眠寢”⑤?周書?卷 27?韓果列傳?, 中華書局 1971 年版, 第 441~442 頁。。 很明顯, 莫多婁敬顯與韓果的職務幾乎沒有區別。 韓果雖為虞候都督, 但北周亦有虞候大都督⑥?周書?卷12?齊煬王憲列傳?, 中華書局1971 年版, 第192 頁。。
上述的虞候都督均設立于周齊交戰之時, 故職能偏向于伺敵, 難以見識虞候都督對內執掌軍法的記載(莫多婁敬顯整肅行伍可算執掌軍法的一個側面)。
虞候大都督最初設于宇文泰的丞相府, 周齊的中央禁衛軍似乎并不設此職。 莫多婁敬顯居于禁軍之首的領軍將軍, 卻還要“檢校”虞候事, 足證領軍將軍原來不領“虞候”事。 丞相府設虞候都督, 便于伺察中外, 控制朝政, 而中央禁軍不預此職, 這應該也是宇文泰、 宇文護“以外朝控制宮廷”①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272 頁。的措施。
周武帝殺宇文護之后改變了局面, “改置宿衛官員”, 確立以衛統府的制度, 新設司衛、 司武掌宿衛之事。 ?通典?記“至后周, 置武環率、 武候率”, 似乎武候在北周僅為東宮官。 唐長孺辨正此處記載后指出, 北周在東宮之外設有武候府, 其長官為上大夫, 職掌為“晝夜巡察, 執捕奸非”②唐長孺: ?魏晉南北朝史論叢?, 中華書局2011 年版, 第272~273 頁。。 武候府長官為上大夫, 恰與司衛、 司武的長官平級, 三者在入隋之后即為左右衛府、 左右武衛府、 左右武候府。我們看到, “丞相府—虞候都督”的組合提升為“皇帝—武候府”。 不僅如此, “皇帝—武候府(金吾衛)”的搭配還移植到了隋唐的行軍制度, 即“行軍總管—虞候軍”。③關于此點, 田頭賢太郎在其論文?金吾衛の職掌とその特質—行軍制度との關系を中心に—?中論述甚詳。 但仍有兩條材料可證此說。 孫繼民曾在分析一件瀚海軍文書時認為, 文書中的“總管左金吾衛郎將韓歡”似乎是“中軍左虞候”的主官, 見孫繼民: ?唐代瀚海軍文書研究?, 甘肅文化出版社2002 年版,第132 頁; 又涇原兵變后, 德宗出逃奉天, 以“前神策軍京西都虞候侯仲莊為金吾衛將軍兼御史中丞、 奉天防城使兼右廂兵馬使”, 這是由“方鎮—都虞候”轉為“皇帝—金吾衛”。 見趙元一撰, 夏婧點校: ?奉天錄(外三種)?卷1, 中華書局2014 年版, 第 23 頁。
武候府獨居“候”職, 執掌軍法, 戰時伺敵肅軍, 回京則維護京師治安, 監視臣民, 被皇帝所倚重。 楊堅在篡權前夕以楊雄為相府虞候、 雍州牧, “周宣帝葬, 備諸王有變, 令雄率六千騎送至陵所”④?北史?卷68?楊紹列傳附子雄列傳?, 中華書局1974 年版, 第2369 頁。。這以后, 武候(金吾)將領常兼京師長官, 或互相遷轉。 以武候(金吾)治理京師蘊含著以軍事手段治理民政的思路。
楊堅即位后, 最先在左衛府與左武候府中安排將領。⑤參見?隋書?卷1?高祖紀上?, 中華書局1973 年版, 第 13 頁。在隋唐,左右衛府是名義上的首衛, 在隋立國之初還重于左右武候府, 但不久之后, 左右武候府就重于左右衛府了。①古怡青?隋代禁衛武官研究?列有禁衛武官的前后官, 多見諸衛大將軍轉為武候衛(候衛)大將軍, 不見后者轉為前者。 見古怡青: ?隋代禁衛武官研究?, 臺灣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2 年, 第 205~211 頁。這點在隋煬帝時尤為明顯,楊廣就曾經從左武衛大將軍轉為左武候大將軍,②“(開皇二年二月)庚寅, 以晉王廣為左武衛大將軍……”見?隋書?卷1?高祖紀上?, 中華書局1973 年版, 第16 頁; 開皇十五年春正月, “高祖之祠太山也, (楊廣)領武候大將軍”, 見?隋書?卷3?煬帝紀上?,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第60 頁。也許正是這一經歷, 讓楊廣在即位后更為倚重左右武候衛。 隋煬帝在大業改制, 更武候衛為候衛, 并增置察非掾二人, 專掌糾彈。③?隋書?卷 28?百官志下?,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 第 800 頁。
隋煬帝巡幸江都的時候, 李子雄為民部尚書, “帝以仗衛不整,顧子雄部伍之。 子雄立指麾, 六軍肅然。 帝大悅曰: ‘公真武候才也。’尋轉右武候大將軍, 后坐事除名”④?隋書?卷 70?李子雄列傳?,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 第 1620 頁。。 此處的武候才即指整肅六軍的能力。 “六軍”代指天子軍隊, 是虛指。 這段材料的實際含義為:左右候衛可以總監諸衛。⑤唐玄宗時期亦發生了類似的事情, 參見?資治通鑒?卷210, 唐玄宗開元元年十月己亥, 中華書局1956 年版, 第6687 頁。隋煬帝時十二衛長官均為正三品的大將軍, 而平級的武候衛執掌軍法, 便在一定程度凌駕于諸衛之上, 我們說左右候衛“總監”諸衛, 實際的含義就是這樣。
總而言之, 候衛總監諸衛屬于軍隊內部監察, 它使前者的監察權與領兵權結合, 類似于現代的“憲兵”,⑥參見雷家驥: ?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5年版, 第 448 頁。讓統治者既倚重又忌憚,所以會受到壓制, 在制度上發展得不夠成熟。
隋煬帝時, 候衛總監諸衛是就候衛執掌軍法而言。 隨著唐代府兵制的發展, 武候衛更名為金吾衛, 也在行政上逐漸總監南衙諸衛, 這得益于統治者的倚重。 更關鍵的因素應該是, 高宗之后府兵制衰敗,直至天寶中央衛府不再統兵, 逐漸淪為閑署, 金吾衛便得以收束諸衛行政事務, 集中管理以提高效率。 所以我們看到在南衙諸衛整體勢衰下, 金吾對諸衛的掌控反而更深入了。 這一過程, 我們先從隋末天下大亂說起。
隋末大亂, 群雄割據, 武候衛職務崇重, 獨掌軍法, 存在變相節制諸軍的可能, 所以各方勢力尤其重視此職。 黃永年亦說武候大將軍“在隋唐之際是最顯要的武職”①黃永年: ?文史探微?, 中華書局 2000 年版, 第 205 頁。。
郭榮在隋煬帝時入為武候驃騎將軍, “以嚴正聞”, 相繼遷為左候衛將軍、 右候衛大將軍, 煬帝曾說“誠心純至如郭榮者, 固無比矣”②?隋書?卷 50?郭榮傳?, 中華書局 1973 年版, 第 1320 頁。。 大業九年(613 年), 楊玄感反隋, 煬帝派郭榮馳守太原, 以守住隋朝的“北大門”, 此舉應該是為了防止突厥乘虛而入以及并州內亂。
屈突通在隋時曾任左武候車騎將軍, 奉公正直, 后來輾轉升為左武候大將軍, 并屯河東阻攔李淵進軍。③?資治通鑒?卷184, 隋恭帝義寧元年七月壬戌,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5742 頁。屈突通在此前曾任關內討捕大使,④?資治通鑒?卷182, 隋煬帝大業十年五月庚申,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5690 頁。隋帝升屈突通為左武候大將軍, 應該就默許屈突通節制諸軍, 以集中力量對抗李淵。 郭榮與屈突通的仕途軌跡很相似, 二者分任左右武候衛長官, 并前后鎮守太原與河東,⑤隋朝河東為唐朝河中。 參見錢大昕著, 方詩銘、 周殿杰點校: ?廿二史考異?卷47,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 年版, 第715 頁。足見隋室深重此職。
李密稱魏王的時候曾在魏公府中置“六衛”, 當即隋朝左右衛、左右武衛、 左右武候衛, 但僅見“以單雄信為左武候大將軍, 徐世勣為右武候大將軍, 各領所部”的記載,①?資治通鑒?卷183, 隋恭帝義寧元年二月庚子,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5722 頁。這說明相較于諸衛, 武候衛更重要, 且李密諸軍就是分統于二人之下。 武候衛第一個也是最顯要的職能是為天子“前驅后殿”, 亦即“警蹕”, 此是天子權威所系。 在制度上, 其他諸衛不預此職, 為武候衛專有。 李密本應降級置“虞候軍”, 其置武候衛已表明僭越之心。
李淵起兵, 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分領左、 右軍, 又讓李世民“自為武候, 將輕騎夜發前行”②王欽若等編纂, 周勛初等校訂: ?冊府元龜?卷19?帝王部·功業?, 鳳凰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192 頁。, 這是以武候前驅作偵查。 李世民自為武候不僅是要為全軍偵察敵情, 恐怕還在于此職監察軍隊, 可以懾服諸將的緣故。
武德元年(618 年)李淵即位時, 李世民為“右翊衛大將軍”(左右翊衛不久之后復舊名為左右衛), 蕩平隴右薛仁杲后因功拜為“右武候大將軍”。③?新唐書?卷 2?太宗本紀?,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25 頁。隨后薛舉寇涇州, 李世民為西討元帥。 “西討元帥”節制諸軍討伐薛舉, 而節制諸將的權力應該還來自他的本官——右武候大將軍。
武德二年(619 年)五月, 關中附近形勢大為不妙, 李淵加李世民為左武候大將軍, 涼州總管, 關東兵馬并受節度, 制文云“宜攝九門總司八校……可左武候大將軍……右武候大將軍上柱國王如故”④?唐大詔令集?卷35?秦王兼涼州總管制?, 商務印書館 1959 年版, 第148 頁。。李世民既領左右武候大將軍, 那么他“總司八校”(八校用西漢典故,代指禁軍)就不是一句虛寫的話, 而可以說確實總監諸衛了。
其后, 李世民又為天策上將, 并在武德五年(622 年)十月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⑤?唐大詔令集?卷35?秦王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制?, 商務印書館1959年版, 第 149 頁。這時李世民的兵權可以說是左右武候大將軍、 天策上將、 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的疊加。 尤其是李世民為“領左右十二衛大將軍”卻并不解去左右武候大將軍的官職, 足證此時諸衛的關系正是武候衛總監諸衛。①另外可參見雷家驥: ?隋唐中央權力結構及其演進?, 臺灣東大圖書公司1995 年版, 第434 頁; 關于李世民所任武候將軍的分析, 還可參見劉嘯:?“玄武門事變”新考——以“事變”時李世民的職權為中心?, ?中華文史論叢?2010 年第 2 期, 第 164、 176 頁; 杜文玉: ?從唐初官制看李世民奪位的基本條件?, ?渭南師專學報?1998 年第 6 期, 第 11 頁。
此時唐朝的軍權幾乎集中于李世民一人之手, 在當時的背景下,不得不被李淵及東宮勢力所忌憚, 所以李世民的左右武候大將軍的職務在不久之后被解除, 此事史無明文, 但李高遷在武德六年(623 年)七月就為右武候大將軍②?資治通鑒?卷190, 唐高祖武德六年七月丙子,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5969 頁。更明顯的是, 武德八年(625 年)十一月,?秦王等兼中書令等制?記李世民一大串官銜, 天策上將、 太尉、 十二衛大將軍等武官銜仍在, 卻不見左右武候大將軍。③?唐大詔令集?卷35?秦王等兼中書令等制?, 商務印書館1959 年版,第149 頁。可同制文中的李元吉卻列銜為右武候大將軍。 也就是說, 李世民的軍權在武德五年后確實被削減。
但李世民似乎并未善罷甘休, 李元吉任右武候大將軍是對他不小的威脅, 所以這之后不久, 也就是在武德九年(626 年)二月的時候,李元吉就“升”為左衛大將軍了。④?唐大詔令集?卷35?齊王元吉司徒制?, 商務印書館1959 年版, 第149頁。左右衛名為諸衛之首, 其實并不比左右武候衛更有權力。 李元吉的被升遷讓左右武候衛不被置于東宮勢力和秦王勢力掌控下, 這可能是李淵的一種平衡術。 直到玄武門之變, 亦不見有其他人擔任左右武候大將軍。
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發生了玄武門之變, 這之后李世民安插秦王府的親信擔任禁軍將領, 左右武候衛尤被重視, 長官分別為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 ?資治通鑒?記武德九年七月己丑(三日), 尉遲敬德為右武候大將軍, 據墓碑和墓志知其此前任左衛大將軍。⑤張沛編: ?昭陵碑石?, 三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142~146 頁。壬辰(六日),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①?資治通鑒?卷191, 唐高祖武德九年七月壬辰,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6016 頁。史載長孫無忌在這之前為左武候大將軍②?舊唐書?記長孫無忌在李世民八月甲子即位時遷左武候大將軍, 并在貞觀元年轉吏部尚書(見?舊唐書?卷65?長孫無忌列傳?, 中華書局1975 年版,第2446~2447 頁)。 ?舊唐書?所記時間點皆誤, 李世民的即位詔書中明確記載,當時的吏部尚書已經是長孫無忌(見?冊府元龜?卷128?帝王部·明賞第二?, 鳳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394 頁)。 但?舊唐書?的記載仍表明, 長孫無忌是從左武候大將軍遷為吏部尚書的。。這之后, 左武候大將軍空缺,③史料可見貞觀初年龐卿惲為左武候大將軍, 據虞世南為其所撰碑記為“左武候將軍”, 龐氏一族稱其為“大將軍”蓋為贈官, 即贈本衛大將軍, 考其行跡, 不大可能在貞觀初正任左武候大將軍。 而唐人以贈官追稱事主亦屢見不鮮。相關研究參見李紅揚: ?兩?唐書·龐卿惲傳?新證——以龐卿惲家族碑志為中心?, ?唐史論叢?第 29 輯, 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 年版, 第 311~325 頁。而尉遲敬德在貞觀三年(629 年)出為襄州都督,④參見郁賢皓編: ?唐刺史考全編?卷189?襄州(襄陽郡)?, 安徽大學出版社 2000 年版, 第 2570 頁。之后右武候大將軍空缺。
我們看到, 楊廣與李世民在任太子之前均擔任過武候衛(候衛)的長官, 所以武候大將軍逐漸成為受寵親王的歷練之職, 并可能由此升為儲君。
李泰備受太宗喜愛, 墓志記其貞觀八年(634 年)為雍州牧, “尋領左武候大將軍”⑤劉志軍: ?唐濮恭王李泰墓志銘考?, ?考古與文物?2020 年第 1 期, 第94 頁。, 與?舊唐書?所記貞觀五年(631 年)即領左武候不同, 應以墓志為準。 墓志還記貞觀十年(636 年)李泰從越王改封為魏王, 卻重復敘述“又除雍州牧、 左武候大將軍”, 此前李泰已經身兼二官。 我們推測, 這和李治有關。⑥如武承嗣就被重復冊為魏王, 第二次冊封是在武周時, 意義頗不一般。見趙振華: ?談武周授封武承嗣的詔書和冊書——以新見石刻文書為中心?, ?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3 年第 2 期, 第 72~73 頁。
貞觀十年, 文德皇后去世, 李治“哀慕感動左右, 太宗屢加愛撫, 由是特深寵異。 尋拜右武候大將軍”①?舊唐書?卷 4?高宗本紀?,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65 頁。 ?述圣記?有李治“執金按道”一語, 即指李治任右武候大將軍替太宗清道。 見賀梓城: ?乾陵?述圣記?碑和它的現存文字?, ?文物?1961 年第 3 期, 第 35 頁。。 太宗應該是在此年分別拜李泰、 李治為左右武候大將軍, 以二子分掌左右武候, 總監諸衛。這也許是強調他們為太宗之左膀右臂。 畢竟, 從史料中可以看出, 親王居武候大將軍也是要實際履行職務的。②許敬宗編, 羅國威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卷666?貞觀年中幸魏王泰宅曲赦詔一首?, 中華書局2001 年版, 第303 頁。又因李治曾任武候長官,故后來在武候衛任職的人不免矜夸一番, 特意強調武候衛是“天皇歷試之司”③?□□□朝散大夫守昭陵令護軍姬府君墓志銘并序?, 周紹良、 趙超主編: ?唐代墓志匯編續集?, 上元015 號,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版, 第219 頁。。
貞觀十七年(643 年), 太子李承乾被廢, 李泰、 李治分掌左右武候府的局面也結束了。 李泰被貶居均州, 李治則升為儲君。 這之后直到高宗即位, 不見有人任左右武候大將軍的記載(有低一級的將軍掌本衛事), 只以其他諸衛長官檢校武候大將軍, 且事后并不正授。④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1冊,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 105 頁; 張沛編: ?昭陵碑石?, 三秦出版社1993 年版, 第 120、 153 頁; 曹發展: ?唐?樊方墓志??樊興墓碑?與慶善宮考?,?乾陵文化研究?第4 輯, 三秦出版社 2008 年版, 第390 頁。蓋因太宗防范人臣居于此職掌控諸衛, 也是將這一缺職留給高宗即位授予, 以結人心。⑤見?舊唐書?卷59?丘行恭列傳?, 中華書局1975 年版, 第2326 頁; ?資治通鑒?卷199, 唐高宗永徽二年七月, 中華書局1956 年版, 第6274 頁。
顯慶五年(660 年), 高宗講武于并州城北, 以“左衛大將軍張延師為左軍, 左右及驍武六衛、 左羽林騎士屬焉; 左武候大將軍梁建方為右軍領, 武候六衛、 右羽林騎士屬焉”⑥?冊府元龜?卷124?帝王部·講武?, 鳳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353頁。。 其實在這種禮儀性的講武場合, 應該以名義上的諸衛之首左右衛分領左右軍。①北京圖書館金石組編: ?北京圖書館藏中國歷代石刻拓本匯編?第11冊, 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年版, 第105 頁。高宗越出常規的舉措, 應該是特意崇重武候衛的表現。 這一事件揭示了一個事實: 在南衙諸衛中, 左右衛是按照唐朝律令排序的名義上的首衛; 而左右武候衛是實質上的首衛。 所以唐人并不稱哪一衛是第一衛, 而外來的圓仁卻興奮地說出了唐人習以為常的認知。 杜佑后來在?通典?里稱“左右衛及左右金吾總謂之四衛, 其余謂之雜衛”②?通典?卷 28?職官十?, 中華書局 1988 年版, 第 782 頁。, 這句話也可作為此次講武的注釋。
兩年后, 左右武候衛更名為左右金吾衛。 在這之前, 唐人就常以漢代執金吾比附武候衛,③許敬宗編, 羅國威整理: ?日藏弘仁本文館詞林校證?卷453?左武候將軍龐某碑序一首?, 中華書局2001 年版, 第160 頁。此次更名也是實至名歸的。 更名后的十六衛中, 金吾衛的淵源最為久遠, 它不僅是秦漢一個官名的重現, 也在本朝擁有不遜于昔日的榮光, 而金吾大將軍也獲得一個獨特的美稱——大金吾。 唐王朝也逐漸將諸衛的行政事務收攏于金吾衛, 金吾衛儼然成了諸衛的“大管家”, 這個現象集中出現于玄宗朝。 到此時,折沖府漸漸無兵可交。 而中央十六衛除左右金吾衛、 千牛衛、 監門衛職能特殊外, 其他諸衛職能重合度比較高, 逐漸淪為閑署, 所以也有整合南衙諸衛以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也許還有扶持南衙金吾與北軍羽林制衡的考量。④參見?資治通鑒?卷221, 唐肅宗乾元二年乙未, 中華書局1956 年版,第7072~7073 頁。以下試舉幾例證明玄宗朝, 金吾衛已掌管諸衛大部分行政事務。
其一, ?唐六典?記衛尉所掌器械, “凡天下兵器……其應供宿衛者, 每歲二時閱之, 其有損弊者, 則移于少府監及金吾修之”⑤?唐六典?卷16?衛尉宗正寺?, 中華書局1992 年版, 第459 頁。。 則金吾衛可以支配南衙諸衛的兵仗。
其二, ?唐六典?記金吾衛“錄事參軍事掌所受翊府、 外府及諸衛百司之事, 以發付勾檢”①?唐六典?卷 25?諸衛?, 中華書局 1992 年版, 第 639 頁。。 雖然諸衛都設有錄事參軍, 但金吾衛的錄事參軍總勾諸衛文書, 而實質上成為更高一級的勾檢官。
其三, ?冊府元龜?記開元九年(721 年)二月詔: “諸府衛士, 役重人微, 既每征行, 又常番上, 言念艱辛, 更無是過, 不稍優矜, 何以存濟。 自今已后, 征行及當番處衛士, 除公乘配手力廳事及復身以外, 官人輒私抽役使, 宜令御史金吾按察使嚴加采察。”②?冊府元龜?卷135?帝王部·愍征役?, 鳳凰出版社2006 年版, 第1493 頁。則金吾衛已儼然成為諸衛利益的維護者了。
最明顯的是, 諸衛具有立仗維護皇帝安全及展示朝儀的職能, 這些仗衛以金吾衛所掌引駕仗最為重要, 引駕仗由金吾衛管理, 立仗將士卻來自諸衛。③?唐六典?卷 25?諸衛?, 中華書局 1992 年版, 第 638~639 頁。這當是“金吾衛總監諸衛”的袖珍形式。
可以說在玄宗朝, 金吾衛總監諸衛的格局確立了下來, 這類似于西漢中壘校尉監諸校(西漢八校為北軍, 唐金吾等諸衛為南軍)。 但中晚唐的南衙禁軍更趨衰落, 金吾衛雖總監諸衛, 所收攏的權力其實并不太大。 皇帝以及把控北軍的宦官似乎并不認為金吾衛是太大的威脅。 金吾衛的權力仍在于其本身所掌握的兩個機構: 引駕仗(宮中)和街使(京城), 二者職能組合在一起就是金吾衛“掌宮中及京城晝夜巡警之法”, 后者的職能漸重, 應該和唐朝京城的發展有關系。
金吾衛的名望在中晚唐依舊不減, 唐朝宦官一般加將軍銜, 且普遍為監門衛,④史諍罡: ?唐代宦官帶監門衛將軍考?, ?黑龍江史志?2015 年第5 期,第10~11 頁。后逐漸染指其他諸衛, 但難以加金吾衛的名銜。 史籍所見第一個加金吾衛官銜的宦官是田令孜,⑤有學者將德宗時的左金吾衛大將軍劉昇朝誤認為宦官, 蓋為百密一疏(王麗梅、 杜文玉: ?唐代宦官封爵問題探微——兼補?二十五史補編: 唐宦官封爵表??, ?江漢論壇?2012 年第 3 期, 第 43 頁), 實際上是劉昇朝義父劉奉進為宦官。“有詔以令孜為十軍十二衛觀軍容制置左右神策護駕使。 至成都, 進左金吾上將軍, 兼判四衛事, 封晉國公”①?新唐書?卷208?宦者列傳下?, 中華書局1975 年版, 第5885 頁。。 “至成都”是在中和元年(881 年), 此時距甘露事變46 年。 田令孜把“十二衛”加入了自己的官銜, 卻還要疊加“左金吾上將軍”, 這足以證明金吾衛在此時仍被視為總監諸衛的首衛,這種疊加的先例源自太宗為秦王, 以左右武候大將軍疊領左右十二衛事。 之后楊復恭替代田令孜, 他的官銜也是“金吾衛”疊加“十二衛”。②?舊唐書?卷 184?楊復恭列傳?, 中華書局 1975 年版, 第 4774 頁; ?新唐書?卷208?宦者列傳下?, 中華書局1975 年版, 第5889 頁。其后, 金吾衛順理成章地成為宋朝環衛之首。
金吾衛總監諸衛的權力格局直接源于隋煬帝時, 那時諸衛未衰,如何控制南衙是當時的權力爭奪者難以忽視的問題。 在唐前期, 金吾衛的身影活躍在朝堂權力斗爭甚至武力政變中, 唐后期甘露之變中的金吾衛就是這種身影的延伸, 不過這需要另文探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