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清宏
(將樂縣自然資源局礦產資源所,福建 將樂 353300)
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礦、灰巖、砂巖、水泥用粘土礦、建筑用花崗巖、高嶺土礦等具有可利用經濟價值,為將樂縣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各類礦山的開采造成大面積壓占、山體挖損、地表植被破壞、廢渣遍布和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為了盡快解決上述問題,創建新的礦業經濟發展模式,實現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友好型社會,對廢棄礦山的生態修復和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展開研究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賦予了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新使命。從生態的角度上來看,廢棄礦山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嚴重威脅這當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可以有效減少水土流失,恢復土地利用功能,實現礦山復綠,使廢棄礦山與周邊環境相協調,改善廢棄礦山周邊附近居民生產生活的環境條件,為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堅實的基礎[1]。
從經濟的角度上來看,將樂縣總人口15.20萬人,其中城鎮人口8.30萬人,鄉村人口6.9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54.61%。與三明市比較,將樂縣城鎮化水平相對較低。2017年將樂縣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212206萬元,同比增長7.5%;第一產業生產總值161147萬元,同比增長5.2%;第二產業生產總值664580萬元,同比增長6.9%;第三產業生產總值386479萬元,同比增長9.5%。2017年的生產總值列于表1中,由表可知,本調查區生產總值在整個三明市中所占比例相對較小,經濟社會發展較為一般。

表1 福建三明市及將樂縣生產總值對比(2017年)單位:萬元
加強礦山地質環境的恢復治理,不僅有利于營造良好的礦產資源開采氛圍,也有利于將樂縣真正走上資源整合、產業發展、環境保護的道路,并促進礦業經濟持續、健康、長遠發展。

表2 廢棄礦山主要地質環境問題匯總分級表
將樂縣礦產資源豐富,其中煤礦、灰巖、砂巖、水泥用粘土礦、建筑用花崗巖、高嶺土礦等具有可利用經濟價值。人們一度為了追求經濟發展,對大自然開始了掠奪性的開采和挖掘,導致資源被掏空,礦產只留下一堆渣滓,林地植被被破壞,只留下一片荒蕪。
即便如此,人們依舊沒有意識到其行為對環境造成的傷害,在無礦可采之后直接將礦井關閉,關閉的礦井逐漸坍塌和凹陷,成為一片廢墟[2]。長此以往,造成了林地變得越來越脆弱、土地大面積壓占、山體挖損、地表植被破壞、廢渣遍布和時刻威脅著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泥石流地質災害隱患。
由于早期不合理的礦產開采,綜合考量將樂縣境內9座具有代表性的廢棄礦山,調查其目前存在的地質環境問題,主要以次生地質災害、水污染、地形地貌景觀破壞、占用土地資源等問題為主,依據《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恢復方案編制規范(正式版)》(DZ/T0223—2011)規定對各座礦山進行評價,詳見表2。
將樂縣古鏞鎮、水南鎮、萬安鎮周邊等9座廢棄礦山地質環境破壞較嚴重,采礦遺留的大量廢(矸)石土無序堆放,結構松散,下游又無支擋保護,容易成為泥石流物源,對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構成較嚴重的威脅,同時采礦廢(矸)石土占用破壞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植被難以生長,水土流失現象逐漸加劇,生態環境逐漸惡化,漸漸影響到下游居民的正常生活、勞動生產[3]。
在我國國內較為典型的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方案中,較為成功的案例幾乎都有幾個共同點,一是對礦上的情況進行充分考察的情況下,制定出有針對性的治理解決方案,同時結合當地的地理優勢、交通優勢、人文優勢、物產優勢等,構建多元化治理體系;二是優化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通過眾籌或集資的方式,鼓勵社會參與投資,找到適當的時機與建設用地進行融合,為礦山地質環境的治理提供資金和基礎保障條件;三是對礦山地區周邊的環境進行了勘察,通過采用機械平整、建設截排水工程、擋土墻工程等方式,對礦山周邊的環境進行整治。在關口前移過程中可以利用渣土資源,既能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到位,也提高渣土資源的利用效能,節約成本避免資源的浪費;四是結合地區發展規劃,在建設用地方面進行了進一步規劃,可以嘗試建立園區發展或建設用地開發管理,從而確保礦山地質資源的持續利用,實現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在我國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中,常見的有礦山復綠、農業用地、文化造景、空間再用、休閑公園、礦山公園及邊采邊治理等方式。不同的治理模式有不同的特點和優勢,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要充分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做好全面的勘察工作。
此外還要制定完善的推進機制,其中建立健全的資金投入管理體系、明確當地的產業化發展格局、完善廢棄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后土地資源的綜合利用體系等都是治理過程中的必要環節。
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程量大、需要投入的財力、人力和物力資源都非常之多,只有在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協同幫助下,才能為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強大的資金保障[4]。
一方面需要政府加強宏觀管理,對內要提高各級部門對礦山地質環境保護和治理工作的重視程度,在“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去”的工作要求下,明確各級部門在開展過程中的權責,確保各項工作有序開展。對外要加強調查研究,在充分了解客觀現實的基礎上,由點到面總結經驗,然后一步步推進工作的開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強立法管理,一是要對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機制進行管理,二是要對礦山資源恢復治理的資金進行管理。確保款項明確、專款專用、保證金繳存機制的完善。還要充分考慮礦山恢復后的規劃利用,無論是用于工業還是農業,亦或是旅游業,合理的規劃都能夠提升礦山利用的綜合利用效能,推動當地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
礦山地質災害環境恢復治理工作涉及面較廣,只有將每項工作內容都協調好、配合好,才能對礦山地質災害環境恢復治理進程和成效起到促進作用。在開展前期勘察工作時,要全面了解該地區的未來發展規劃以及周邊的環境情況,以實現全面考慮的科學布局與設計。此外要明確礦山的恢復和自然環境的保護不是依靠一個組織或一個團體的努力就能實現的,它始終是全民參與的結果,只有全面提高人們的意識,做到全員參與,才能保證礦山地質環境恢復工作的順利開展。
因此還要加強政策宣傳,向居民積極宣傳開展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模式的意義,徹底落實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工作的推進。
對礦山地質環境進行恢復治理,不僅有利于改善民生,保障公共財產、民眾生命財產安全,還能消除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減少水土流失,保障閩江流域的水安全,獲得生態紅利。
以多元化的處理手段進行全面科學的直立,才能實現資源整合、產業發展、環境保護,最終促進當地礦業經濟持續、健康、長遠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