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沐霖 余林峰 董俊杰 王 聰 任澄宇
(中國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總承包公司,上海200240)
城市商業中心建筑的結構整體不規則,中央采光頂區域占據面積較大,導致PC結構深化、施工難度大。PC預制率高,平鋪面積大,深化設計量大,需進行吊力分析復核,進行吊次分配。對項目前期施工策劃具有一定的難度。
工期緊,工期履約要求高。商業綜合體內部系統復雜,單層面積大,要求預制結構與現澆結構能夠較好的穿插施工、互不影響,能夠實現完整的施工流水段是滿足工期履約的關鍵。
召開技術條件專題會,召開裝配式設計、施工方案專家論證會,對于裝配式項目的各項參數進行明確,匯總設計、施工經驗,提前規避施工問題。
1.2.1 平面布置
具備條件:現場布置5 臺塔吊。
不利條件:(1)場內北側及西側需盡早進行土方回填。構件堆場及場內吊裝停車點都需土方回填后才有條件,2#、3#、5#、6#塔吊吊裝需占道施工。5#塔吊土方回填后方可場內吊裝。(2)場內無環形施工道路,構件車輛需單門進出,車輛行駛環境相對復雜。

圖1 現場平面布置圖
1.2.2 吊裝規劃
(1)塔吊作為PC 結構施工過程中主要運輸設備,且吊裝效率基本固定,根據塔吊覆蓋范圍進行劃分,將整體結構劃分為五個區域,每個塔吊負責一個區域的現澆結構和PC 結構,區域內做到靈活調配,穿插施工。
(2)考慮E 區負責的塔吊型號小一個等級,塔臂范圍較小,同時還需兼顧其他材料從南側運輸道路裝運至結構內。吊裝構件數量分配較少。
(3)5 個區域進行進一步細分,其中A 區吊裝構件完全獨立,B、C、D、E 區在中島區互存在搭接,選取搭接數量較少的部位進行區域劃分。

圖2 吊裝區域的劃分
重點深化區域:
中島區域存在B、C、D、E 區搭接的情況,直段公區存在C、E 區搭接情況,分別進行細部深化。
對搭接關鍵區域吊裝進行重點管控。
(1)B 區與C、D 區搭接位置選取:預制結構中,疊合梁吊裝存在先后順序且順序無法改變,選取搭接數量較少的部位進行劃分。其中B 區與C 區、B 區與D 區分別存在一處梁搭接的情況,率先在設計階段明確吊裝順序,以搭接處進行倒排,并重點管控。
(2)C區與E 區搭接位置選取:C 區與E 區中島區域存在兩處梁搭接的情況,率先在設計階段明確吊裝順序,以搭接處進行倒排,并在實施過程中重點管控。
(3)C區與E 區搭接位置選取:C 區與E 區直段區域存在兩處梁搭接的情況,率先在設計階段明確吊裝順序,以搭接處進行倒排,并在實施過程中重點管控。
根據現場塔吊布置位置、覆蓋范圍、塔吊參數等現有信息對吊裝吊裝進行復核,復核時考慮到設計圖紙中的構件重量、構件位置、吊索具重量以及吊裝安全系數。
通過復核發現現有條件滿足PC 構件吊裝,但是E 區3 層存在一根重8.39T 的3-PCKL05-04 預制梁,該區負責塔吊吊重不能滿足,采用C區塔吊進行吊裝。
2.1.1 PC構件廠原材檢測備案。構件生產前提前介入,確定灌漿套筒廠家,對結構預埋的灌漿套筒、預埋鋼筋連接套筒進行原材檢測及連接工藝檢測,保證預埋材料滿足設計要求,原材質保書和檢測報告隨構件同時進場。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砂、石、外加劑、鋼筋、灌漿套筒等相關材料。
2.1.2 施工人員交底備案。對塔吊司機、安裝及灌漿工人,進行進場交底培訓,對相關特種人員必須經過證書備案才可在現場進行構件吊裝灌漿工作。對PC 吊裝及灌漿等關鍵工序采用ppt、視頻等方式圖文并茂的進行滾動交底培訓,使施工人員深刻的了解質量及安全重要性。相關人員施工前進行現場安全交底。
2.1.3 首件制準備。通過對PC工法樓進行首件構件生產和首件吊裝,通過首次構件生產和吊裝及時發現問題并給與解決。通過首件構件生產驗收發現相關問題形成問題清單反饋給構件廠并要求其正式生產加以完善。通過工法樓吊裝就位,形成首件就位檢查表。通過實際吊裝檢驗現場吊裝班組的吊裝水平及安裝精準度。
生產前期派遣技術人員在構件廠駐場,管控前期構件生產質量和生產進度。同時配合監理進行隱蔽驗收工作。制定一件一表制度,對構件進行隱蔽、幾何尺寸、構件完整性驗收。一件一表需駐廠人員簽字,隨構件一并出廠。構件進場,再次核對一件一表,并驗收構件實體,保證進場構件合格率為100%,針對構件生產上出現的質量問題通過駐場召開質量反饋會督促構件廠不斷去解決完善,對每一個構件做到一件一表檢查來管控所有構件質量。
制定構件進場流程并對各單位進行交底:(1)吊裝前3 天制定吊裝計劃并下發構件進場通知單給構件廠;(2)構件廠按照送貨時間及構件型號進行裝車并報駐場監理驗收;(3)發貨前通知現場做好接收準備并告知運送至現場大致時間;(4)構件到達后組織監理及業主對構件進行驗收;(5)驗收合格后方可允許吊裝班組進行吊裝作業。
現場下發進場通知單- 構件廠根據通知單裝車并做出貨驗收- 發貨前對構件進行表觀處理- 出貨時在群里告知發貨清單和預計到達時間- 現場接收構件相關資料- 對進場構件進行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進行構件卸車或吊裝至主體結構。
對二層B區一施工段施工進度進行復盤:
2.3.1 選取PC 構件較多的一個施工段作為復盤樣板,PC 柱5根;PC梁45 根;PC板74 塊。總計工期14 天。
2.3.2 PC 吊裝過程中,下個流水施工段鋼筋綁扎、支模架搭設、模板鋪設等工序可穿插進行。
2.3.3 現場構件運送及時,型號準確,相關協調清晰,PC 吊裝不耽誤現場現澆進度。
2.4.1 材料管控。除構件廠進場前的原材質保書和檢驗報告后,每次構件進場都需提供構件的混凝土配合比單,構件質保書,構件發貨清單,構件進場驗收記錄等相關文件,做到進場構件材料管控清晰,資料具有可追溯性。

圖3
2.4.2 材料檢測。現場按要求制作座漿料、灌漿料標養及同條件試塊,對預制主梁連接的分體式灌漿套筒和半灌漿套筒進行工藝檢測,為現場實際灌漿提前做好準備,下道工序施工前保證灌漿強度達到設計要求。灌漿前做好流動度試驗。
2.4.3 構件進場驗收。為現場吊裝能夠順利進行,做到生產中監管、出廠前驗收、進場前驗收三重驗收制度,確保進場構件驗收合格。根據構件到場時間,提前組織業主、監理單位進行進場驗收,做到隨到隨驗隨吊裝的施工效率。做到構件進場驗收合格率100%。
2.4.4 預制柱下層鋼筋定位。一層柱頂鋼筋定位采用下層小直徑鋼筋焊接定位,上層采用鋼板保證整體鋼筋的垂直度;二層以上預制柱采用一層鋼板進行定位。現場實際運用發現鋼筋定位速度快,混凝土澆筑不易移位,PC 柱吊裝容易,每根柱吊裝可保證下部鋼筋定位準確無偏差。
2.4.5 梁柱節點箍筋放置。交底時重點明確柱箍筋及PC 構件梁的施工順序。每個節點位置柱上放置施工順序圖方便各工種工人的安裝施工。重點現場檢查梁下柱上箍筋,實際觀測綁扎良好無遺漏。
2.4.6 預制梁上部開口箍控制。設計預制梁非加密區箍筋采用組合封閉箍,預制構件吊裝完成后上部放置箍帽形成封閉。現場施工梁上部鋼筋不方便穿入并且穿入后上部鋼筋普遍較低,上部保護層過大。與設計單位協調后期預制梁雙肢箍采用閉口設計,彎折處放在梁下處理。
本文從實際項目案例出發,通過經驗總結、制定全過程管控重點、優選分包單位,根據項目自身條件進行分析并策劃吊裝順序和路線。在實際施工過程中嚴格按照策劃進行施工并對重點流程進行嚴格管控,從而保證項目主體結構施工階段能夠高效、穩定的實施下來。為后續裝配式建筑項目的全過程管控提供一定的參考,希望更多從業人員共同努力,給預制裝配式施工技術提供更多的應用空間提升,推動我國的裝配式建筑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