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南華早報》11月29日文章,原題:忘掉“脫鉤”吧,中國經濟已與全球融為一體11月20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議上表示,中國在考慮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當時,《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才剛剛簽署。CPTPP是一個由美國構想、現在得到日本青睞的貿易協定。
通過展現對大型區域性自由貿易協定的偏好,甚至是那些由美國或日本主導的協定,中國發出了兩個強有力的信號。中國希望本國國有企業在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占據上風,而不僅僅是在中國國內。更重要的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它提出到2040年實現更多商業部門自由化的愿景——至關重要。
現在應該清楚了,全球化確實是中國政策的支柱。因此,任何關于中國經濟與多邊貿易世界其他國家脫鉤的講法,至少可以說是不現實的。
中國領導人今年5月提出了“雙循環”戰略,其中包括將國內消費支出提高到發達經濟體的70%至80%的水平,但中國應該知道,這種“內循環”是有結構性限制的。單靠中國自己無法消化所有生產的產品,而剩余產品會拉低國內商品的批發價格。而且,按照這種戰略,中國增加外匯儲備的能力會減弱。
如果中國無法在拜登政府時代改善與美國的關系,那么亞太經合組織、RCEP和CPTPP等集團——甚至可能是復活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可能是其最好的一套選擇。
當RCEP簽署時,中國可能會松一口氣。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兩位數增長之后,如今中國經濟增速正在放緩。
在國內,中國正在發展大灣區,以刺激廣東省以及香港和澳門的發展。對外,中國對全球或區域自由貿易協定的重視只會繼續下去。世界一定會歡迎一個能從其他經濟體購買更多產品和服務的中國。
不過,中國政治經濟的發展還是以五年一次的五中全會上達成的共識為基礎。在10月舉行的最近一次五中全會上,領導層表示,未來五年中國將把重點放在實現高質量增長上面。
值得注意的是,自2005年以來,中國已不再將這一政策藍圖稱為“五年計劃”,這是借用蘇聯的術語。如今,這些社會和經濟政策目標被稱為“規劃綱要”。這是一個很小但意義重大的變化,它不僅標志著中國經濟告別政府高度控制的日子,而且表明中國愿意進行試驗和迅速調整,特別是在不確定的國際貿易環境中。
不管怎么說,RCEP只是中國尋求將其經濟與世界其他地區聯系起來的一個小舉措。中國也一直試圖通過“一帶一路”倡議來實現這一目標。
截至2020年,東盟是中國最大的合作伙伴。過去10年,中國和東盟國家之間的關稅和非關稅壁壘已基本取消。然而,在國際貿易接入互聯網的當下,貿易協定必須涵蓋電子商務和知識產權,靈活變通以跟上金融科技的發展步伐。▲
(作者PharKimBeng,喬恒譯)
環球時報20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