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會俠
從《源流》1994年誕生那天起,我便是她的忠實讀者、作者和發行者,27年如一日,和刊物同呼吸、心連心,為宣傳老區做奉獻。
我見證了《源流》從稚嫩走向成熟,在報林刊海中脫穎而出,獨樹一幟,獲中國最美期刊稱號,入選中國精品期刊展。我為我省能擁有這份紅色刊物而欣慰、自豪和驕傲。
在《源流》的激勵下,我深入老區采訪,拿起筆謳歌老區。27年來,我在國家、省、市各級報刊發表報道老區文章、照片1098篇(幅),其中在《源流》發表489篇(幅)。我多次獲優秀特約記者稱號,《深溪七烈士》《清泉潤萬家》等文章獲《源流》優秀作品一等獎。
當翻開參與潮陽區老干局編著的《夕陽頌歌》一書時,見到和老領導參觀潮南區仙城鎮深溪村翠峰巖紅軍石洞的照片,勾起了我和《源流》相伴的回憶。1998年秋,在專程參觀翠峰巖后,汕頭市老促會原顧問李習楷、馬誠囑咐我報道紅色村莊深溪捍衛海陸豐大南山革命根據地的英雄事跡。我浮想聯翩,夤夜挑燈,一氣呵成,寫好《深溪七烈士》一文,很快于《源流》發表。—石激起千重浪,該村“兩委”班子積極發動旅港同胞、民營企業家慷慨捐資,新建深溪革命烈士紀念館,重修革命烈士紀念碑,擴建翠峰古巖,使紅軍石洞、革命烈士紀念碑、烈士石雕像、紅軍紀念亭連結起來,構筑了紅色景區,成為汕頭市、潮南區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如今,到此瞻仰、參觀者甚眾,年超3萬人次。
我于《源流》發表《大南山革命石刻標語》—文,在網絡傳播,后有中國工農紅軍石刻標語研討會主辦單位的熱心人幾經周折聯系上我。我再次深入后坪村采訪紅色石匠翁千的后裔,撰寫了《石匠翁千和紅色石刻標語》,被擇優發表于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工農紅軍石刻革命標語的時代特點與語言風格研究文集》一書,是廣東省唯一入選該書的文章。此文和照片收入2019年底由廣東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的《汕頭市潮陽區革命老區發展史》,成為此書的壓軸文圖。
歲月如歌,《源流》奮進,刊如其名,潺潺流淌,源遠流長。2020年第6期剛開辟的“老促會故事”欄目,別開生面,推介老區身邊人、身邊事,親歷親為,建設發展老區的先進典型,令人倍感親切,可讀可學,深受讀者好評。此期,發表了我撰寫的《情系老區守初心,促進發展擔使命》,介紹省定“紅色村”金灶鎮橋陳村以《汕頭市潮陽區革命老區發展史》為黨建紅色教材,建立了小北山革命紀念館,運用紅色歷史助建紅色村莊的做法,受到潮陽區老區人民的關注。7月27日,潮陽區革命老區鎮、村掛牌啟動儀式在金灶老區鎮舉行,我有幸參加并組稿報道。會后,該鎮參加儀式的老區村黨支部書記一致表示:學習橋陳村的經驗,賡續紅色基因,充分發揮“以史為鑒,資政育人”的作用,把革命老區村的牌子亮出來,建設美麗紅色老區。
在有生之年,我初心不改,一以貫之為現代老區建設鼓與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