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麗穎
摘 要 水是生命之源,為嚴格遵循“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新時期治水方針,引導公眾形成“知水、節水、護水、親水”的良好風尚,迫切需要在全國范圍內廣泛開展水情教育。利用已有小型建筑改造水情教育展廳,既節約成本也便于運營。本文通過陸水水情教育展廳的升級改造項目,淺析在小型展廳設計中常見的問題以及應對策略。
關鍵詞 水情教育;小型展廳;建筑設計與改造;展示設計
1項目建設背景及必要性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中國又是一個淡水資源極度匱乏的國家,人均水資源量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目前,我國水安全形勢嚴峻,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水利工作,而展廳作為傳達特定信息的良好媒介,在水情宣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陸水為長江中游南岸一級支流,陸水水庫是以防洪為主的大(2)型水庫。2000年,依托三峽試驗壩陸水水利樞紐工程建立了三峽試驗壩主題公園,配套建設有三峽試驗壩展覽館、長江珍稀魚種保護科普館、鷺鷥灘生態保護區、“亞洲最長”均質黏土壩等,現已入選國家水利風景區、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國家水情教育基地。
現有陸水水情教育基地的科普宣傳教育設施,不能滿足國家水情教育基地管理辦法的要求和廣大受眾的需求,有必要對原三峽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活體庫應急備用庫室內馴養車間的部分閑置場所進行改造,以有利于宣傳長江委在治水興水方面成就,進一步擴大教育受眾面和影響力,不斷提升面向公眾開展水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發揮好宣傳普及國情水情的示范引領作用,提高水情教育成效,更好地動員和引導公眾維護水工程安全、保護水生態環境[1]。
2項目概況
改造項目位于湖北省赤壁市環湖路118號,陸水水利樞紐主壩右岸下游鷺鷥灘,利用了原三峽珍稀特有水生動物活體庫應急備用庫室內馴養車間閑置場地建成的陸水水情教育展廳,如圖1所示。室內繁育馴養車間長48m,寬25m,建筑高度8.4m,總建筑面積1350.36m2,其中地上面積1231.14m2,地下面積119.22m2。車間內主要設置有親魚催產池、魚苗培育池、包裝水池、循環水養殖池、接苗池等魚池建筑面積約750.36m2,閑置場地建筑面積約600m2。
車間整體為一層排架結構,墻體采用加氣混凝土砌塊,墻厚240mm,建筑屋面為彩鋼板坡屋面輕鋼結構形式,基礎采用柱下獨立基礎,基礎埋深約為2m。車間樓地面為水泥砂漿地面,水泥砂漿踢腳高150mm;前后門采用對開鋼門,采用鋁合金組合推拉窗,彩鋼板輕鋼屋面,內墻為混合砂漿墻面。
3建筑設計
3.1 設計原則
在整體設計上,本著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和精簡節約的原則,對原有的空間進行升級改造,力求展覽空間的最優化。設計風格上力求簡潔、大氣、富有現代感;表現形式上合理運用現代化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與大場景、大視覺并存的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展覽內容;空間設計上把握營造主題空間的氛圍,科學合理地分割區域、進出口方向、參觀線路;版面設計上運用點、線、面的構成原理,合理編排展覽內容的主次和輕重關系,注重給受眾視覺上的沖擊力和吸引力;裝飾施工上合理采用新材料、新技術、新手段,以達到先進合理、經濟安全、效果出眾的要求;注重節能技術,采用節能材料和設備,采取可靠的展示技術措施[2]。
3.2 功能分區與流線設計
小型展廳由于受到建筑面積的束縛,功能分區與流線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既要有很好的導向性不能造成局部的人員擁擠,也要適當延長空間流線吸引參觀者適當停留駐足。為避免小型展廳設計中出現一覽無遺和凌亂的情況,最大限度利用空間,多采用靈活的隔墻進行空間分割,打破空間界限,讓空間之間能相互穿插、延伸、融合,增強空間的可塑性和趣味性。
在陸水水情教育展廳設計中,根據展覽大綱的要求合理劃分功能區域,通過在方形的空間中穿插三片弧形墻體的處理手法,將展示空間分為四個展區和一個互動區。以互動區直徑8m的陸水流域沙盤模型作為中心,依次布置四個展區,設備間則布置在展廳入口和互動區墻體之間。展廳參觀線路與展示內容、主題相互契合,設計清晰合理,無重復路、斷頭路或者讓觀眾產生眩暈、誤解的線路。從展廳入口進入后,順時針依次參觀世界水情、中國水情、長江水情板塊,在了解陸水流域概況后進入沙盤區域,接著沿2m寬走道全方位欣賞陸水流域沙盤模型,最后參觀陸水水資源開發利用和大事記板塊。如圖2所示。
3.3 平面、立面改造
陸水展廳改造在平面設計上,不動主體建筑結構,充分利用現有空間,把小體量做出了大格局。展廳平面的核心是陸水流域沙盤模型,靈活運用三片弧長不一的隔墻與其他展區劃分界限,最長的隔墻除了分割空間還起到了投影幕布的作用。這樣,不僅解決了小型展覽空間一覽無遺、呆板的印象,使空間更加的流動、開闊,也增加了不少趣味性。設備間布置在展廳入口和互動區的展墻之間,并預留檢修入口。利用現有消防設施,設置2個消防通道,增設消防門直通室外。模型底座高600mm,為突出該區域并增強模型觀摩體驗,特將此區域抬高150mm,設計弧形臺階上下。由于原有道路不垂直于建筑,為避免此問題,在室外設計一個8m寬的火燒板平臺與道路順接,施工完成后若不細看很難發現。
展廳立面設計采用鋼龍骨掛彩色鋁扣板飾面,下部采用深灰色石材墻裙,入口增設鋼構門廊,相較原立面整體效果好、富有藝術表現力,與周圍的環境相得益彰。改造前立面照片與改造后立面設計效果圖分別見圖3、圖4[3]。
4施工方案
馴養車間為排架結構、彩鋼板坡屋面,室內凈高最高為8.0m,為解決漏雨和展廳層高等問題,經過嚴密的受力計算,在滿足安全性、適用性和耐久性的條件下,在屋面加蓋一層合成樹脂瓦以增強屋頂的防水性和耐久性,并將深色鋁格柵吊頂直接固定在原屋架結構體系上以遮蓋原有排架結構。
展區所有展墻一律采用輕鋼隔墻龍骨雙面木芯板石膏板圍合,視面做乳膠漆、防火漆處理;吊頂采用輕鋼龍骨深色鋁格柵吊頂,頂層滿鋪防火巖棉隔熱吸音板;車間有地下室,洞口尺寸為3.75m×1.2m,現澆鋼筋混凝土面板將洞口封堵;立面改造龍骨材料為鍍鋅鋼管,飾面為4mm厚銑成彩色鋁扣板。
因經費有限,在設計時保留主體結構,著重在裝飾裝修上做文章。在室外工程施工時會破壞少量植被,盡量利用原有植物資源和維護區域生態平衡,施工完成后,應用恢復生態學原理,采取生態恢復綠化措施,通過一定的生物、工程的技術與方法,使原有植物資源能夠迅速得到有效的恢復和保護。
5布展內容及展板設計
展區分為世界水情概況、中國水情概況、長江水水情概況、陸水流域概況及互動區五個部分,從“水狀況、水政策、水法規、水常識、水科技、水文化”六個方面進行水利科普。沙盤模型結合聲光電與投影幕布,將陸水流域的地形地貌、水資源概況、水利設施等信息反應在沙盤上,讓參觀者能更直觀感受陸水流域、學習水利知識[4]。
布展設計風格上力求簡潔、大氣、富有現代感;表現形式上合理運用現代化的高科技展示手段與水利場景、水利工程視覺并存的藝術形式,生動、形象地展示展覽內容;造型設計上運用點、線、面的構成原理,合理編排展覽內容的主次和輕重關系,注重給受眾視覺上的沖擊力和吸引力;展板采用綠色、環保等新型材料,建成之后的符合環保要求;色彩運用上以白、藍為主基調,淺藍色燈光色調為主色調。同時,展區的LED色帶變化突出不同的展示內容,達到既有統一又有區分的視覺藝術效果。室內展廳效果見圖5至圖8。
6結束語
小型展廳在設計中,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合理劃分功能分區、設計參觀路線;二是展覽要主次分明、突出亮點;三是營造“大空間”、延伸展示空間;四是注重色彩、燈光的選擇搭配;五是加強多媒體設備、智能化技術的運用。
因經費有限,陸水水情教育展廳設計仍有一些不足。一是彩鋼瓦屋面耐久性不強、隔熱效果差;二是立面設計的耐久性和藝術性欠佳;三是未安裝大型中央空調,不能較好地調節室內溫度;四是展廳隔墻裝飾造型缺乏藝術性;五是智能化技術運用不夠,原本計劃的VR互動區、沉浸式體驗區未能實現。
通過實施長江委陸水水情教育展廳升級改造項目,建成布局合理、種類齊全、特色鮮明、規模適度的展廳,成為陸水水文化建設的重要陣地,增設了對外宣傳長江委治水興水成就的窗口,同時也是對社會公眾進行水情教育的課堂。盤活了現有閑置房屋資產,提升陸管局面向公眾開展水情教育的能力和水平,發揮宣傳長江委在治水興水方面成就、普及國情水情的作用,擴大陸水水利樞紐的影響力,提高水情教育成效,更好地引導廣大民眾增強節水、愛水、護水等意識,維護好水工程安全,保護好水生態環境,激發更多有志青少年投身祖國水利建設事業的熱情,社會效益巨大。
參考文獻
[1] 黃靜,趙洋.空間引導的隱匿性——對卡洛·斯卡帕的奧利維蒂展廳參觀流線設計的解讀[J].中外建筑,2019(11):42-47.
[2] 鄭時齡.建筑空間的場所體驗[J].時代建筑,2008(6):32-35.
[3] 施政.小型會展設計與問題對策[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15.
[4] 張超.小展廳 大展覽——談小型場館陳列展覽設計[J].時代報告,2012(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