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書院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精髓。書院建筑環境營造出濃厚的文化氛圍,突出“環境育人”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書院建筑環境特征和文化內涵進行說明,分析書院在場址選擇、環境布局、色彩和裝飾藝術等方面內容對當今高校的校園建筑環境的構建具有重要的借鑒和啟示作用。
關鍵詞 書院文化;高校建筑;建筑環境;體現
梁思成先生說過:“建筑是歷史的載體,建筑文化是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寄托著人類對自身歷史的追憶和感情。” 高校文化的傳承、發展與高校校園建筑這本歷史書密切相連,反映其辦學歷史、辦學規模、文化內涵。在科教興國的背景下,大學進行大規模擴招,人數的增加造成高校的數量不斷增加,中國大學產業蓬勃發展。短時間修建大批量建筑滿足需求量,造成過多關注在校園“量”增長,而忽略其“質”的重要性,造成高校校園建筑的特點和本質被弱化甚至被忽略。如今,人們逐漸認識到高校建筑與文化密切相連,本文主要論述書院文化理念對高校建筑環境設計的重要性和具體體現[1]。
1高校與書院關系
諾曼·福斯特說過:“建筑不能與過去剝離”。書院被認為中國的傳統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傳承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對我國古代的教育體制的發展、文化學術的興盛起到促進作用。書院最初起源于唐代,最早的官辦書院為唐玄宗時期的麗正書院,發展于宋代,起源于范仲淹管理的南都學府,由于社會變革,直至清末書院改制為不同等級的學堂,書院數量最多時達到三千多所。雖然,書院制度在長達一千多年歷史的延續中最終退出教育歷史的舞臺,但其書院文化依然在當代高校中得到延續與發展。例如,湖南大學的前身為岳麓書院、四川大學的前身為錦江書院、浙江大學的前身是求是書院……因此,書院文化對現代大學的教育發展上有著不可磨滅的價值與地位。
書院作為高校歷史的起源,受傳統的文化精神和儒家文學思想的影響,以及“天人合一”的建筑理念,追尋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反對土木之奢,重視道德教育,強調修身明理。整體的建筑風格提倡樸實自然、典雅大方的美學觀念,突出反映了古代文人學子樸實無華的人生觀,在思想上追求淡泊、寧靜、豁達的人生。在這個物質橫飛精神平庸的時代,在反思當代高校建筑文化的扭曲現象的同時,高校建筑更需重拾傳統書院文化,重塑高校本質屬性引導學生正確思想意識與觀念的形成[2]。
2書院文化在高校建筑中的體現
2.1 擇勝而處的選址
古代書院受文人儒學思想、“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傳統意識,以及佛教禪林精舍的影響,歷代書院的選址都十分注重自然環境的選擇,基本都選擇山明水秀、風光旖旎之地進行建造。如北宋初年著名六大書院,有五座選址于山林幽靜之處。其中,湖南岳麓書院位于岳麓山之下,書院依山就勢,隱沒于林陰山色之中,以及白鹿洞書院位風景秀麗的廬山五老峰南麓。清僻優美的山林圣地往往是書院建筑的首選之地,山水環繞其中,形成天然的屏障,營造出“世外桃源”的氛圍,以尋求淡泊以明志、寧靜而致遠的境界。《禮記·學記十八》中說過:“顧君子之于學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士人學子尋求于僻靜之所,戒驕戒欲,潛心研讀,游于名山奇川,在自然山水中啟迪心智。“山川之美,古來共談”,當代高校校園在規劃新校區時,可以借鑒書院擇勝地選址的理念,選擇依山傍水之地修建,遠離功名利欲的誘惑,潛心學習與研究,形成“環境育人”的作用。如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圍繞象山修建,放棄政府規劃的大學城片區,遵循書院傳統文化理念,選擇山聳水環的象山。可以說,山水環境營造的校園文化氣息比建筑本身更為重要,和諧優雅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文化氛圍總能以“無聲勝有聲”的育人效果,熏陶、培養學子的人文精神[3]。
2.2 情景交融的環境布局
任何事物不是單獨存在的個體,而是相互聯系。如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表演中,“和”字多次通過三種不同字體展現,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思想強調多種不同因素的統一和均衡。“和”字的中庸思想同樣也體現在書院建筑之中,傳統書院建筑環境布局與規劃多是因山就勢,最大限度保持原始自然風貌,使人文建筑與自然景觀情景交融,建筑與周邊環境達到均衡、和諧之美,以求達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如四大書院之一的岳麓書院位于岳麓山下,建筑布局以“契合”的方式適應周邊環境,建筑的造型不顯突兀,色彩、材質的選取與自然景觀相呼應。形成一半原生態自然景觀,一半建筑,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如同在山腳下長出來的,虛實結合,綿延起伏造就自然與建筑共存景象。王澍先生曾說過:“中國的山與建筑的關系,從來不是景觀的關系,而是某種共存的關系。”當代高校在進行校園規劃與建設時,可以借鑒傳統書院情景交融的布局,避免采用“大手筆”大面積開山辟土,進行土地規整,應最大限度尊重山水走勢,保持原始風貌與自然風光等天然景觀肌理。如四川美術學院虎溪校區淺丘密集,地形起伏,教學樓圍繞山勢修建,形成曲折婉轉的建筑空間,營造出安靜清幽而不乏靈氣的文化氛圍。使校園形成人文與自然的統一,藝術與科學的統一,構建真正山水田園生態高校校園環境[4]。
2.3 莊重質樸的色彩與裝飾藝術
古代文人志士在思想上追求淡泊、寧靜、豁達的人生,形成追求自然與樸實無華的文雅情趣。這些觀念直接反映在書院建筑上,是以風格形象大多樸實自然、典雅大方,反對土木之奢,正如《莊子》所闡述“樸素而天下莫能之爭美”。書院建筑以白墻、灰瓦為主色調,不施斗拱,鮮有雕飾彩繪,整體偏向于淡雅清新的格調。裝飾選材更多是追求功能,保持材料原真性,不做過多繁雜造型與修飾,追求自然與和諧之道。色彩與裝飾除了樸實、莊重與清幽意境外,還具有象征意義的表達。書院最常見的裝飾圖案包括蓮花、菊花、桃花等等,蓮花圖案意指出淤泥而不染,菊花紋飾寓意氣節高尚,桃花紋飾暗喻桃李遍天下、人才輩出之意。除此之外,楹聯和匾額也是書院不可缺少的內容,充分展現書法文字的裝飾藝術,形成濃郁的文化氣場。既體現書院傳達“文以載道”的思想作用,表達內在的哲學道理,也充分說明書院辦學淵源,重視道德教化作用,強調修身明理等價值追求。如東林書院著名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將激起學子們強烈的責任感,意識到身上肩負的使命,視國運為己任。裝飾藝術融入傳統書院文化,不僅僅表現建筑外在物質的美化,同時內在也彰顯書院獨特的文化精神[5]。
3結束語
高校建筑不僅是學校主要組成部分,也是體現校園文化的關鍵,高校校園文化是師生在校園環境中共創,體現一所高校的“大學精神”。從書院的環境建設中可以看出,學校除了強調教書育人之外,也需要重視“環境育人”的作用。傳統書院文化在建筑環境的營造中蘊含深刻的文化內涵。在當代大學校園建筑建設中,需借鑒書院建筑在選址、環境營造以及裝飾藝術所體現的育人作用,使校園更富有靈性,寓教于景,構建文化濃郁的現代高校校園環境,使高校成為培養人才的理想之地,更好地實現高校“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張曉婧.中國傳統書院環境的教育意蘊及對當代高校校園文化的啟示[J].江蘇高教,2018(5):76-78.
[2] 于凌珊,朱秀民.中國傳統書院文化對當代高等教育的借鑒與啟示[J].黑河學刊,2020(3):136-138.
[3] 王立群.田園·風土—淺析中國美術學院象山校區的環境營造[J].美與時代,2015(1):20.
[4] 李衛東.中國傳統文化在建筑規劃設計中的體現[J].住房與房地產,2020(6):62.
[5] 王昊.試論建筑設計與周邊環境的關系[J].農家參謀,2019(21):104.
作者簡介
郭紅利(1989-),女,四川巴中人;學歷: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現就職單位:四川文理學院生態旅游學院,研究方向:建筑設計與城鄉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