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陳啟春
(成都四海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94)
建筑場地位于成都市錦江區三圣鄉,用地面積約為29 591 m2,總建筑面積約125 000 m2。場地地貌單元屬岷江水系三級階地。
地層主要由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土層(Q4ml)及第四系中下更新統冰水堆積物(Q1+2fgl)組成,下伏白堊系灌口組(K2g)泥巖。
素填土:黃色、褐黃色,松散,稍濕;主要為前期附近地區施工棄土及建筑垃圾。為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層厚0.40~4.50 m。
黏土:褐黃色或磚紅色,硬塑;含灰白色黏土團塊,偶見斜向裂隙,其間充填有灰白色黏土,見少量的鈣質結核和鐵錳質氧化物,具弱膨脹潛勢。局部地段表層因長期受水浸泡而呈可塑狀。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層厚0.60~2.90m。
泥巖:紫紅色、棕紅色;主要成份為黏土礦物,泥狀結構,巨厚層構造;可見灰白色礦物(石膏)斑點、團塊及其條帶。局部夾薄層泥質粉砂巖。根據其風化程度可劃分為全風化泥巖、強風化泥巖和中等風化泥巖三個亞層。
泥巖與上覆第四系地層呈不整合接觸,且頂板埋深起伏較大,強風化和中等風化巖層由于巖石性質的不均勻而形成差異風化,其間分布有厚度<1.0m的夾層。中等風化泥巖巖體質量等級為Ⅳ級。
勘察期間在場地鉆孔內未見地下水。僅部分地段有少量地表積水。
根據項目規劃6#、7#樓附近為兩層商業用房,設計基礎形式為獨立基礎。由于地下室開挖時,部分獨立基礎未開挖,設計單位根據現場條件及考慮施工作業安全可行的原則,采用回填后施工人工挖孔灌注墩的形式替代原有獨立基礎,并對相應圖紙進行修改。商業用房墩基礎布置見圖1。

圖1 墩基礎設計平面圖
采用人工挖孔嵌巖墩基礎,以中風化泥巖為持力層,地基承載力特征值fak=1000 kPa;墩身混凝土強度等級C30,承臺、地梁混凝土強度等級C30,護壁混凝土強度等級C25,單墩承載力特征值2 500 kN。
人工挖孔墩終孔時,應進行墩端持力層檢驗,孔底下3倍墩身直徑或5m深度范圍內不能存在土洞、溶洞、破碎帶或軟弱夾層等不良地質條件。人工挖孔墩基礎結構見圖2。

圖2 墩基礎結構圖
本項目墩基礎于2013年11月進場開挖,2014年3月中旬全部施工完成,并順利通過結構驗收。上部主體結構于2014年4月開始施工,施工周期約2個月,2014年9月地下室上部開始進行覆土及綠化施工。
2015年4月初,施工單位現場巡查時發現,該區域20軸至28軸商業用房內填充墻體發生局部開裂現象,疑似基礎沉降引起,建設單位召集相關責任主體現場協商處理。調查發現2015年3月底因紅線外市政自來水管爆裂,大量水體涌入施工現場,致使場地被淹,已施工的化糞池上浮破壞,前后共發生3次類似事件,可能造成土體浸水,軟化持力層造成基礎沉降,決定對該段基礎進行沉降觀測,以判斷基礎是否穩定。監測單位對該段設置沉降監測點12個,2015年4月13日進行首次觀測,觀測間隔周期為7天,至2015年7月26日停止監測,歷時106天,其中最大點沉降值為0.4 mm,最小值為0.11 mm,按根據《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 8—2016)可視為處于穩定狀態。監測期間,施工單位人員日常巡視也未發現異常狀態。
2015年7月,建設單位決定在該側已有建筑物外側另外增加一跨,以滿足客戶用房需求。設計單位于2015年7月20日提供施工圖紙,2015年8月總承包單位開始施工。至2015年10月初,新增跨施工基本完成,且頂部覆土1.5m以滿足綠化需求。現場巡視發現,該區域沉降加劇,不僅填充墻體裂縫加大,而且承重梁端頭也開始出現裂縫。
項目部召集相關單位責任人及相關專家進行現場查看,并查閱相關施工資料,最終判定以下原因導致基礎沉降:①原墩基持力層判定不準,部分基礎未置于連續穩定的中風化持力層,基礎下存在強風化泥巖軟弱層;②新增跨結構自重及上覆土重量,加大了原墩基礎荷載,且該段時間內本區域降雨較多,場地雨水管網尚未形成,排水不暢,導致雨水下滲,軟化基礎土體,造成已施工的墩基礎承載力不足,引起基礎沉降。基于以上原因,該區域20軸至28軸墩基礎應進行加固處理。
根據本項目具體基礎結構形式,結合現場條件,設計單位提出基礎加固方案。方案一:在原墩基兩側重新開挖墩基礎,對原基礎進行托換,頂部采用地梁連接。方案二:在原承臺四周施工微型樁4根,加大承臺尺寸對原基礎進行托換。
由于本項目上部結構已施工完成,采用方案一加固時,需破除部分已施工的地梁,會對原建筑結構造成一定的破壞,施工期間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必須對原結構進行必要的加固。通過反復討論必選,認為方案二對原基礎及上部結構擾動較小,可操作性較好,故選擇方案二對該工程基礎進行加固。加固微型樁布置見圖3。

圖3 微型樁加固平面布置圖
微型樁設計樁徑d=300 mm,樁長約13 m,進入中風化泥巖不少于8 m,采用機械成孔,按摩擦樁設計,極限側阻力標準值qsik≥120 kPa,單樁豎向承載力不低于800 kN。樁頂嵌入承臺100 mm,樁頂主筋錨入承臺內不小于35 d。微型樁與承臺連接構造見圖4。

圖4 微型樁與承臺連接構造圖
微型樁施工過程中發現,上部約5 m范圍為基坑肥槽回填土,土質松散,含水量較大,鉆進過程中極易塌孔、埋鉆,無法成孔。根據現場實際條件,采用高壓噴射注漿預先對孔壁進行固結。高壓噴射注漿深度為5 m,旋噴后固結體直徑不小于800 mm,平面位置同樁位。旋噴采用水泥標號為P·O42.5,水灰比0.8,注漿壓力25 MPa,漿液流量大于30 L/min,提升速度0.2 m/min。7 d后待旋噴體有一定強度后,再進行鉆孔樁施工,以保證回填土段孔壁不坍塌,鉆進順利。
微型樁設計直徑300 mm,采用70型巖土錨固鉆機鉆進施工,高壓風提供鉆進動力。
孔位和角度嚴格測量,實際孔位和設計孔位誤差控制在±50 mm以內。鉆孔完成后逐根拔出鉆具。再裝上φ25軟風管至孔底,用高壓風清孔。
開始鉆進時用1/3的氣量進行沖擊鉆進(嚴禁旋轉),穿透混凝土面,進入地層200 mm以上后逐漸加大氣量并開始旋轉。在施工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進尺的速度,方便中風化位置的確定。鉆至設計要求孔深度后繼續鉆進200 mm,并加大供氣量將孔內殘渣完全排出。在鉆進過程中操作手必須密切注意鉆機施工情況,防止卡鉆及鉆頭脫落情況的發生,同時因施加過大的壓力而導致鉆機的傾倒。
微型樁主筋為6φ25螺紋鋼(HRB400),箍筋為φ8圓鋼間距為150 mm。鋼筋進場后,送試驗室復檢,復檢合格后方可用于工程中。
鋼筋籠在施工現場統一制作。受室內層高的影響,鋼筋截取為3 m和2 m的長度,錯開1 m連接,保證接頭不在同一截面,均采用專用接頭機械連接。主筋連接好后,綁扎箍筋。再下放連接好的鋼筋籠,逐步連接上部鋼筋,最后一段按設計標高截取鋼材。主筋保護層厚度為50 mm。
樁身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45,塌落度200 mm。受場地限制,且每根樁澆筑量少的情況影響,由人工用斗車轉運混凝土進行澆筑。澆筑前先將振動棒置于孔內,距離孔底約500 mm處開始振搗,隨混凝土澆筑逐步提升振動棒的高度,直至孔口。
微型樁加固施工中及完成后,監測單位對該段進行了連續監測,結果顯示變形逐步趨于穩定。隨后施工單位對已開裂的填充墻體拆除重建,對開裂的梁柱進行了補強加固,安全交付業主使用。
本文通過微型樁在工程中的實際應用,采用合適的微型樁施工工藝,取得了預期的加固效果。
1)基礎施工期間應對基礎持力層進行嚴格的判定及驗收,施工中必要的保護,特別注意施工期間的防排水工作,以免給后期造成較大的隱患。
2)微型樁工藝可在較小的室內空間施工,解決了室內空間狹小對施工的限制,由于其施工便捷、對既有基礎擾動較小,是既有建筑加固的優選方案。
3)微型樁施工前預先采用高壓噴射注漿固結,可有效保證填土段成孔施工,保證了微型樁的成孔質量,微型樁承載力得以正常發揮。
[ID:01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