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鈞


從百里杜鵑嘎木景區向東行3公里,繞過此起彼伏的群山,便來到烏蒙山深處的“百年酒鄉”——百里杜鵑管理區黃泥鄉龍塘村。滿山遍野的綠色令人心曠神怡,鄉村旅游系列配套設施建設如火如荼,一條條干凈整潔的通村組水泥路或穿梭民居,或在海拔落差明顯山腰間蜿蜒盤旋。讓人瞬間感到這一切都是綠的、新的、實的。2016年前,龍塘村是省級一類貧困村。2019年,龍塘村被評為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
“產業,已經成為龍塘村的重要抓手。龍塘村的酒,都賣到你們廣東去了。”聽到我們來自廣州,黃泥鄉黨委副書記、鄉長李忠特別熱情,滔滔不絕就介紹起來:“龍塘村有600多年的釀酒歷史,是遠近聞名的‘釀酒村,因擁有獨特的古法釀酒技術,這里的酒被稱為龍塘古酒。但酒產業長期處于低質低價狀態,合作社成立后,有針對性采取了衛生統一治理、原料統一標準、技術統一指導、質量統一把關、銷售統一渠道五項措施;在黨支部的帶領下,合作社于2019年建立了黃泥鄉龍塘村釀酒體驗中心,現有祖傳四代釀酒技術人員3名,年產量17萬公斤,帶領142戶農戶發展釀酒產業。”
黨建引領 特色產業旺了鄉村
“黃泥鄉通過以點帶面,以龍塘村為試點,充分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成立新時代農民協會,以‘三變改革為切入點,把全村農戶的土地經營權全部委托村集體統一管理,村集體將土地參股到支部領辦的合作社,合作社引進公司經營,按照資本折算比例,控股公司利益分配,合作社投資占比51%,公司占比49%,按照‘一谷四帶多中心的發展布局,統籌推進產業發展。”在龍塘村駐點的鎮干部潘麗平帶著記者一行,走訪村里面的酒坊。
村民李大勇原先在外地務工,當他聽到龍塘村要發展釀酒產業的消息后,辭工回家干起了“酒老板”,還把村中貧困戶李喜明、李大江、李浪浪叫上.起創業。
“龍塘古酒在以前名氣很大,李大勇在外面打工積累了不少人脈,他有自己的客源。所以我們現在做出來的酒供不應求。”李浪浪很開心,現在他們的收入都有了保證。
李忠說,依托“龍塘古酒”作為主導產業,龍塘村改變過去“小打小鬧”的零散發展模式,圍繞“品龍塘古酒、過洞房花竹夜”這一主題,相繼打造了民宿、玫瑰花海及竹海景觀等,不斷豐富鄉村旅游業態,讓游客“酒醒只在花前坐,酒醉還需花下眠”。
李大勇率先響應鄉里面的號召,在鄉政府和村“兩委”的幫助下,于釀酒坊旁修建了一樁3層高的民宿。去年8月,2019中國·百里杜鵑第三季越野跑挑戰賽100km終點設立在龍塘村,李大勇家的26間客房被旅客和參賽者早早訂滿。
目前,龍塘村“一谷四帶多中心”布局的天溪灣河谷,酒帶、茶帶、花帶、竹帶,古法釀酒體驗中心、農事體驗中心、洞藏酒中心、鄉愁文化體驗中心等已相繼建成。此外,今年與戛木管理區中塘村聯合打造的“花田酒肆”國家3A級景區已經申報成功,標志著龍塘村在鄉村旅游發展的道路上已經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發展路子。
多管齊下 民俗文化富了鄉村
槽門村距黃泥鄉政府所在地5公里,原本屬于二類貧困村,2017年脫貧出列,2019年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全村總面積15.4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20米。全村下轄9個村民組,總人口3442人,少數民族人口2173人,槽門村是貴州三個滿族聚居村之一,其文化底蘊豐富加上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形成了人文與自然為一體的獨特旅游資源。
7月10日早上,百里杜鵑管理區黃泥鄉槽門村“光富山莊”的老板姜光富一連接到幾個預定電話,周末有幾十位游客前來用餐,其中21位要住下,他立馬吩咐山莊員工準備食材、收拾房間。
“大部分都是回頭客。”姜光富喜不自禁,今年3月20日以后,陸陸續續開始有游客前來。至4月,每逢周末,40多個床鋪都住滿,“疫情過后,生意更好了。游客最多的一天,接待了130多人用餐。”
“光富山莊最早是2016年開始籌備的,那時候我只是為了包魚塘養魚。后來將河谷兩岸坡地上的30多畝地流轉出來,其中12畝已搭建起15個大棚,種植喂魚的草料。”談起創業的經歷,姜光富百感交集。
“光富山莊”就修建在魚塘旁邊,走在芳草小道或坐在涼亭回廊,聽得到樹枝椏隨山風沙沙作響,待到晚餐時間,又會飄來滿族人家的炊煙飯香。
2018年開始,槽門村278位村民也成了姜光富的“股東”,除了年底分紅,村民還可獲得土地流轉費與務工費。從事廚師、服務員、割草工、養魚工等崗位的村民,每月可領取3000元到5500元不等的工資。
打造這樣的一個“世外桃源”,并不輕松,除了養魚,姜光富還種植了60多畝經果林,又在林下放養了跑山雞。山莊的生意越來越好,給姜光富增添了不少信心:“去年毛收入150萬。今年4到6月,毛收入就有30多萬。按這兩月的走勢,預計收入還會增加。”
“隨著全區茶花旅游融和發展布局的開展,槽門村以打造AAA級‘巴雅喇風景區為目標,以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模式,圍繞建夢溪湖、夢溪山、夢溪谷和滿族文化旅游開發等項目,著力為游客提供各種特色民族文化體驗和世外桃源般的滿族鄉村旅游風隋,打造看得見山、望得到水、記得住鄉愁的田園綜合體,以文興旅,以旅彰文,多位一體融合發展。”槽門村村委副書記游永彬介紹說,民俗文化、滿族文化成為了發展鄉村旅游的最大亮點,吸引了四面八方游客。
每年的11月,是滿族傳統節日“頒金節”,平日難得一見的滿族祭祀、婚禮等相繼展演。“頒金”是滿語,具有“出生”“創造”等多重含義,頒金節是滿族的族日。當日活動現場,踩高蹺、射箭、磨磨秋、捉泥鰍抓魚等活動展示了滿族同胞熱情好客、勤勞勇敢的民族風俗和生機勃勃的民族精神,“貴州滿族八大碗”更是讓前來參與活動的游客和嘉賓大飽口福。
傳統民俗文化傳承與旅游發展的有機融合,豐富了旅游內涵,帶動了民俗文化消費,也讓當地特色旅游民宿在民俗傳統節日期間需求火爆。
“槽門村海拔、氣候都適宜種茶,從2017年發展茶產業至今,我們每年帶動群眾就業100多人,發放務工工資100余萬元。”游永彬說,現該村茶園每年可畝產茶青150斤,暫時銷售到周邊縣區。下一步,村里將建設茶青加工廠把茶產業做成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支柱性產業。
黃泥鄉鄉長李忠向我們舉起了一壇龍塘古酒,充滿信心地說:“黃泥鄉的各條村基本實現了支部有作為、黨員起作用、群眾得實惠、集體增收人,全域發展、全時延伸、全民共享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一條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發展的生態致富路,正推動當地經濟發展由‘高速度發展向‘高質量發展蝶變。脫貧是任務,奔小康是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