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忠仁



1990年6月20日,時任高州縣民政局長的劉熾勤,兼任縣老促會副會長。30年來,他為高州市的老區工作辛苦奔波,為老促會工作嘔心瀝血,為高州市老區基金的發展作出了特殊貢獻,卻拒絕了一切采訪。這次,筆者憑著30年工作交情,且許下“只此一次”的諾言,才有了采訪機會,向社會報道他的老區隋、赤子心。
老區情況的“活賬本”
在工作交集的30年間,凡是筆者向劉熾勤了解情況,他都如數家珍。這次采訪,我當面考證他被稱為老區情況“活賬本”是否名副其實。
“高州市有多少個老區村莊?其中大坡鎮有多少老區村莊?”我問。
他毫不思索就回答:“高州市共有老區村莊768個,其中二戰時期40個,抗戰時期46個,解放戰爭時期682個。至于大坡鎮,老區村莊23個,其中橫埔、龍文肚、福州為抗戰時期的,其余為解放戰爭時期的。”
我又問:“高州市解放前犧牲的烈士有多少?評為革命‘五老人員的有多少?”
他立即回答:“烈士122人,‘五老人員438人。”
我再問:“高州現有烈士遺屬多少人?”
話音剛落,他回答:“4人,深鎮、謝雞、沙田、荷塘各1人。”
限于篇幅,我不再累贅紀錄所問的十多個問題。反正凡是我問的,他都回答得迅速準確。有些人物或事件,講得頭頭是道,栩栩如生。只念過幾年小學的劉熾勤,記憶力為何這樣驚人?根據分析,原因有三:
30多年的日積月累。劉熾勤上世紀70年代任公社副書記時起,就與民政工作結緣。1990年從鎮委書記調任縣民政局長,此后一連在民政崗位上千了17年。其間許多工作與老區、革命有功群體息息相關。2006年退休后,連續擔任老促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專心致致從事老促會工作,許多事情都親力親為。三十余年滿腔熱情,一片苦心,老區情況人心入肺,了如指掌。
帶著深情干事。劉熾勤自認為文化水平不高,因此干工作要笨鳥先飛,以勤補拙,靠情補拙。長期以來,他干任何一件事情,都投入真摯的感情。1990年、1991年評劃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老區村莊時,劉熾勤帶著深厚的老區情,足跡踏遍了178個有老區村莊的村委會,對每一個村委會和老區村莊的情況都十分熟悉。2001年補評革命‘五老人員時,他組織審核工作,對被評定的438人的情況反復記憶,至今還印象深刻。
花了心思記掛。劉熾勤腦里長期想著老區,心中永遠裝著老區人民。1996年,高州市頓梭鎮蘇坑、東岸鎮小旺竹等兩個老區村莊.因地處特別偏遠而實施整體搬遷。劉熾勤多次深入現場,與搬遷群眾促膝談心,熟識如同鄰居,至今仍然念得出他們的名字。
老促會里的“老黃牛”
劉熾勤在民政局長崗位上,真心實意把老促會工作作為份內事。凡是老促會分配的任務,不論多忙都盡力而為;凡是老促會遇到什么困難,不論多煩都樂意幫助,為高州市老促會成立初期打開新局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他退休后更是以會為家,周周堅持上班,時時牽掛老區人、老區事。革命有功群體及其后裔找到他,總是有話好好說,高興而去;其中一些特殊困難者找到他,總會有解決的辦法;外地老促會有事情找他,總會得到熱情詳盡的答復;上級老促會有任務給他,總是完成得令人滿意。他成為高州市老促會的好管家、會長的好幫手,人稱永不疲倦的老黃牛。尤其是下面幾項工作,干得特別漂亮。
老區宣傳工作。高州市老促會連年榮獲全國老區宣傳工作一、二等獎,和廣東省老區宣傳工作先進集體、特別貢獻獎,每年訂《源流》等老區雜志500多份,—直是廣東的訂閱大戶。每年進入征訂期,劉熾勤都親力親為抓發行,想方設法籌措資金。當地有6個單位,深受劉熾勤的工作精神和人格魅力所感動,十多年來只要劉熾勤一聲招呼,都群起響應,大力支持,為訂閱老區雜志確保了基礎資金。
烈士后裔助學。20多年來,劉熾勤為此項工作傾注了滿腔心血。為了籌集更多的助學金,他說服民政局每年從福利彩票留成基金中劃撥5萬元,決定從老區基金收益款中每年安排數萬元,配套省、市老促會的助學金。高州市老促會是茂名地區配套資金最穩定、單體助學金額最高、發放工作做得最好的單位。
解決老區“五難”。劉熾勤參加老促會30年,親身經歷了解決老區“五難”的全過程,每處現場都灑下了他的辛勤汗水。近年,高州市大坡鎮新田村至電白區那霍鎮覃坑村的跨市(區)公路建設,就體現了他的執著與韌性。兩村同為抗戰時期老區村,被一座高山所隔,歷史上開辟的山道彎曲狹窄,通不了汽車,影響山兩邊近萬群眾生產生活。擴寬道路并鋪設水泥路面,是當地老區人民的長久之盼。為了打通這個“堵點”,劉熾勤七八次深入現場調研論證,廣泛宣傳,指導申報,多次召開全村共產黨員和村民小組長會議,商議解決具體問題,發動社會各界捐資100多萬元,還動員高州籍老板主動為電白方群眾捐款及幫工幫料。經過三年努力,路面寬6.5米近8公里長的硬化公路終于開通。
革命傳統基地建設。十多年來,高州市老促會著力弘揚紅色文化,指導督促一批革命傳統基地的維修和建設。不論是以體制內為主體還是以社會力量為主體的項目,劉熾勤都積極參與,在調研論證、規劃布局、資金籌措、聯系協調、布展安排等方面,當參謀,獻良策,出實招,往往起到關鍵作用。其中沙田鎮烈士陵園、云潭鎮珍珠革命紀念館的建設、布展資金和高州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的維修、布展資金,都是劉熾勤親力親為去籌措的。
開拓智力扶貧新路。為了從根本上幫助老區人民脫貧致富,高州市老促會從2004年開始,舉辦老區貧困家庭青年職業技能培訓班,學成后全部推薦就業,實現“一人就業,全家脫貧”,摸索一條智力扶貧新路。取得良好效果后,他們以調研報告形式上報黨委和政府,劉熾勤還|與會長一起親自向時任市委書記和市長具體匯報。這個做法引起高州市委書記和市長的高度重視,市委市政府決定每年由財政安排60萬元專項資金給老促會掌握,用于培訓老區貧困家庭青年。16年來,堅持委托高州市第一技工學校每年舉辦一期培訓班,開設專業從2個發展至14爪'共投入培訓費1123萬元,培訓了老區青年1755人,特殊困難家庭青年491人,而且全部推薦就業,為一批老區貧困家庭致富奔康開拓了一條新路。智力扶貧工作越做越好,已成為高州市老促會名聞遐邇的一張亮麗名片。劉熾勤為打造這張名片,出力獻智,辛苦其中,貢獻良多。
老區基金的“智多星”
1995年,在廣東省老促會的推動下,省內各地老促會紛紛興辦老區基金,一時呈現紅紅火火景象。但大浪淘沙,適者生存,現在基本上都銷聲匿跡了。而高州市老促會的老區基金,經過20多年的風雨洗禮,卻越辦越好,成為廣東省內縣(區、市)級老促會的物業老大—一目前擁有地處高州市中心的3處房產共4500多平方米,資產原值1098萬元,年純收益60多萬元。每年,該會自身能夠拿出數十萬元,用于照顧支持革命有功群體及其后裔,還可隨時撥款為老區人民辦一些好事實事。
高州市老區基金在興辦過程中,劉熾勤堪稱第一功臣。高州市老促會被安排在原高州鎮政府舊址辦公,旁邊有—塊原為高州鎮飯堂的空地。1997年,高州市老促會里的老同志為籌建老區基金四處募捐,募得本金300多萬元,計劃投資辦實業,采取“母雞生蛋”形式,確保本金增值,年年有收益。但一時找不到合適的投資項目。劉熾勤和另一個同事敏銳地看到了這塊空地的商機,便極力動員時任會長找政府領導,請求政府將此地塊劃撥給老促會,助力老區基金發展。政府主要領導認為,社會都這樣支持發展老區基金,政府應當有所表示,經集體討論后便同意了。此后,劉熾勤帶領同事們周密論證規劃,決定在此地塊建設一棟商住樓出租,一樓作商場,二樓以上建98間功能齊全的單間宿舍,實行整樓承租,單間出租。該樓建筑總面積4200多平方米,在規劃、施工、監督、辦證、運作過程中,劉熾勤全程參與,當作家事一樣用情用力用功。竣工開業以來,生意興旺,效益良好。
1997年,高州市某公司在市中心建設商住樓,期間遇到資金困難。劉熾勤知悉后,主動上門商量,將手里的老區基金本金借給他們,雙方得益。后來,該公司為解決資金問題,擬將商住樓一樓的鋪位全部出售,售價350萬元。劉熾勤知道后,在第一時間即找到該公司的張經理,宣傳老促會的宗旨和老同志為促進老區發展樂當義工的情懷,通過老區情、老促會情打動公司領導,使公司愿意以280萬元價格售給老促會。劉熾勤還不甘休,繼續做另外兩個副經理的工作,再獲優惠5萬元。這樣,老促會以低于社會75萬元的價格買到了全層鋪位。交易成功后,一個社會老板找到劉熾勤,愿以550萬元購買老促會這些商鋪,另外給他一大筆好處費,但被劉熾勤斷然拒絕了。
2000年,高州市南關居委會的社會福利手套加工廠因種種原因宣布破產。這間廠的流動資金,來源于劉熾勤任民政局長時劃撥的福利彩票留成款,過去他對該廠關愛有加。聞悉手套廠破產后需處理,劉熾勤立即和有關同事與南關居委會商量,要求他們優先考慮賣給老促會,支持老區基金,助力高州老區事業發展。經過幾方代表多次協商,后來南關居委會以102萬元價格賣給高州市老促會。之后,劉熾勤又親自拜訪城建規劃部門,申請在原三層基礎上加建一層,取得城建規劃部門的批準。這樣總共投資120萬元,又在市中心添置了一宗占地200多平方米、建筑總面積920平方米的物業。
30多年來,劉熾勤為高州市老促會老區基金的發展,費盡了心血。通過靈活理財、投資房產、加強管理等方式,實現基金本金的良性循環,穩健增值,收益逐年增加。而在基金收益支出方面,劉熾勤卻為節約每一個銅板而用心良苦。例如,每年去青山、鳳村等村委會發放大額捐款人家鄉扶貧慈善款的橫幅會標,他會在發放結束后收回妥善保管,翌年發放善款時只需在年號上改一個阿拉伯數字即可,一條橫幅可用9年!這細節足見他的理財理念。目前高州市老促會的老區基金越辦越紅火,對此劉熾勤充滿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