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 林坤琪


“剛下過雨,進來大羅的山路很不好走吧?”“村道正在拓寬,過陣子再來就不一樣啦,現在的大羅是一天一個樣。”一進大羅村村委大門,幾位中年男子熱情地迎上來。據介紹,眼前戴著眼鏡,手夾筆記本,皮膚黝黑的是省自然資源廳駐大羅村第一書記兼工作隊隊長朱曉武。
“曬得最黑就數朱隊長了。”“不怕曬黑,就怕老鄉脫貧了再戴帽。”干群談笑間向筆者細數著村里的發展變化。脫貧攻堅收官之年,這個“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小山村摘了窮帽、引種了“致富菜”、“空心村”走向了重生、迎來了碧桂園集團攜手共建美麗鄉村,大羅村鄉親們邁向致富奔康的大路上。
收官在即 新產業捍衛脫貧成果
大羅村首站,熱情好客的村民邀請筆者前往參觀村里新晉的“寶貝”。雨后山路泥濘,一步一腳印。在駐村工作隊和村民們的帶領下,筆者沿著前者的足跡前行,前往村里的林下“景天三七”中藥材種植產業扶貧基地。
我們邊走邊聊,宛如重踏著那一串串脫貧攻堅的足跡,這足跡像脫貧碩果一樣堅實-2016年4月起,省自然資源廳(原省國土資源廳)定點幫扶大羅村。四年多的“輸血+造血'式扶貧,目前大羅村77戶貧困戶共224人基本實現穩定脫貧,全村退出了省定貧困村的行列。大羅村集體經濟從幫扶前的3.9萬元增長到36.4萬元;貧困戶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5年的3850元增長至2019年的13009元,超過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六成。
我們沿著羊腸山道來到了景天三七種植基地,山坡上遠看一片林,近看卻是中藥材。“三七喜陰,我們保留了原生喬木,清除雜灌木,增加透光度,生態循環種養,實現扶貧產業可持續發展。”一路同行的豐順縣龍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朱勇騰介紹說,目前,首期100畝林下“景天三七”中藥材種植產業扶貧項目已推進過半。
脫貧攻堅收官在即,這個大項目為啥剛起步?面對筆者的疑惑,朱曉武說,工作隊進村以來就一直探索適合大羅發展的長效幫扶產業。目前,大羅村林下蜜蜂特色養殖項目正常運營,每年分紅3.8萬元;137千瓦村級光伏扶貧電站帶來“陽光收入”;幫扶資金入股帶來保底收益……幫扶項目陸續落地,帶來脫貧攻堅戰績顯著。然而,他心里仍有顧慮。
“在培育發展長期穩定的脫貧產業項目的同時,我們還想提供更多的就近就業機會,解決閑散勞動力就業問題,讓每個有勞動能力有參與意愿的相對貧困戶都有扶貧產業帶動,不至于工作隊一撤離又戴帽。”朱曉武表示。
2019年,工作隊在當地農業部門的引薦下與豐順縣龍豐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結緣,該公司探索現代山地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新模式與工作隊生態扶貧的理念不謀而合,于是順利促成了此次“一拍即合”的合作。
項目一啟動,家住基地附近的村民黃會文便前來應聘。“我每天從家里騎摩托車過來基地就10分鐘,種了一輩子農田,農活我在行,在基地幫忙每個月還能領固定工資4500元。”黃會文高興地說。“到了采收期,首期百畝基地除了固定雇工,還提供了幾十個臨時就業崗位,隨著后續種植規模擴大,將吸納更多的本地勞動力。”朱曉武說,閑散勞動力就業有保障,加上各項幫扶產業發力,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就有了“雙重保障”。
一株株“救心菜”扎根生長,大羅村脫貧攻堅的“收官棋”也一步步走實。
閑置變活 大企業進山共建鄉村
距離大羅村黨群服務中心西南方向13公里的岳潭自然村,山路彎曲峰回路轉,車輛穿梭于崇山峻嶺之間,在群山環抱著的—塊小盆地前停下。放眼望去,只見半米來高的樹苗有序栽種,眼前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這_片是山捻子樹、檸檬樹和楊梅樹的幼苗,都是今年春季剛種下等果樹成熟,村民有望每年多一筆分紅。”談話間,朱曉武向筆者講述起岳潭的滄桑巨變。在2018年之前,筆者眼前所見還是—片雜草叢生的宅基地和荒廢的田地。由于耕種難、生存難”等問題,上世紀80年代起,村民開始陸續舉家搬離,岳潭也慢慢地淪為了空心村。
“漂泊”在外的村民們一心想重建家園。駐村工作隊了解到村民的意愿后,決定利用拆舊復墾這項新政策,破解岳潭建設資金難題,以政策紅利盤活“沉睡的資源”。2018年,岳潭自然村開展了全省首例拆舊復墾試點項目,為村里脫貧攻堅和美麗鄉村建設籌集近2000萬元的資金。
“有了資金保障,我們對大羅未來的發展是更有信心和底氣。”村委會主任黃福財感慨道。今年明,大羅村與碧桂園集團村企共建美麗鄉村項目啟動。他說:“項目啟動后,主干路路燈、一溪兩岸周邊環境整治、鄉村道路、候車廳系統升級改造等建設項目將火力全開,有了大企業結對助力,大羅村真的要大變樣了。”
“我們集團扶貧辦將發揮企業優勢,助力村民創收致富,為大羅村脫貧攻堅和新農村示范村建設‘加碼添力。”碧桂園駐大羅村扶貧團隊負責人許俊煌告訴筆者。
“村民們還希望利用這筆資金修繕保護大羅紅色遺址,建設紅色文化長廊,修復紅十一軍軍部(岳潭)舊址,打造豐順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黃日三故居,讓外來游客領略大羅美麗鄉村,也了解光榮革命歷史。”黃福財說。
接力結對 工作隊孕育新生力量
從山上下來,路過一養雞場,朱曉武和黃福財不約而同地停下了腳步。“順道過來看—下‘老朋友。”朱曉武笑著說。
“瑞慶,在忙嗎?”
“朱隊長、黃主任,你們來了,快進來喝杯茶。”聽聞來客聲音,貧困戶黃瑞慶停下手工活,連忙出門迎客,家中兩條狗也搖著尾巴跑上前來。
“過來告訴你個好消息,省廳和碧桂園集團要到村里免費開辦‘粵菜師傅就業技能培訓班,現在正在招生,讓你大兒子也來報名學習。”黃福財遞給他一張招生簡章說道。“這可是個難得的機會。”
黃瑞慶一家50人,早年靠農活維持生計,其次子智力殘疾,小女兒正讀大學,生活抓襟見肘。黨員黃福財主動與他結成對子'開展“—對一”幫扶。“工作隊和村干部都非常關心我,一有利好政策就想到我,總是第一時間前來告知,你看,就連家里的狗都熟悉了。”黃瑞慶打趣地說。“政策利好,大家都這么支持我們,自己也要加把勁,不能再掉隊了。”
“村黨支部的戰斗力增強了,當幫扶工作隊完成任務撤離,大羅村還有這一支帶不走的工作隊。”湯西鎮黨委書記饒富將信心滿滿地說。
采訪結束,筆者離開大羅村時,天空開始放晴,金燦燦的陽光灑向連綿青山,在小洋樓瓦片上折射出亮光,一路的工程車輛“咚隆隆”忙碌勞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