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丸

一座完整的瑪雅神廟

巨大的展品在中央庭院被布置成叢林中的遺跡

鎮館之寶,阿茲特克太陽石
古今東西方,大型博物館的珍貴藏品多集中于亞歐。在歐陸文明與四大古國大放異彩時,古代美洲、大洋洲由于地理位置的隔絕,常被認為是荒蠻落后的文化,不是位于博物館不太重要的“土著文化”展區,就是出現在臨時展覽中。我在墨西哥城的人類學博物館中,才系統接觸到其中自成一脈的中美洲文明。
從公元前1200年的奧爾梅克到特奧蒂華坎、瑪雅、阿茲特克……十幾個展區的2.7萬件藏品足夠帶人進入一個神秘世界。陶罐上布滿用曲線和網格刻的幾何花紋;一塊兩米高的石碑上兩個上下相疊的人形張開雙臂,背后伸出四對鳥翅。滑稽的小雕塑數不勝數,每一個姿態都不一樣:有的雙臂像猿猴一樣長;有的四個尖就是雙手雙腿;叉著腰;捂肚子;揚起一只手像打招呼又像要抽耳光;雙手攤開做無奈狀;委委屈屈抱膝蹲著;歇斯底里地把手塞進嘴里;把腳放到頭上好似做瑜伽;像做廣播體操一樣張開雙臂。有的臉上畫著奇異的圖案,有的驚恐地瞪著溜圓的眼球,有的嘴巴微張發呆發了上千年,還有不屑、呆滯、生無可戀、嘲諷的表情,各不相同,栩栩如生。
它們大多數身材不成比例,也難以與現實中的人體結構聯系到一起。有人首獸身,有獸首人身(譬如蟾蜍或貓),也有方形、倒三角形的臉,還有雙頭人以及眼睛大如天外來客的人。用刀滑幾橫就是眉毛、眼睛和一張嘴,談不上精細,卻又生動無比。
古代東方的陶俑常見百官侍女與百姓文化生活的日常;古希臘羅馬雕刻神話故事題材,展示的也是人體之美。古代亞歐追求寫實,而中美洲,描繪的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異世界。
一邊覺得有趣,一邊又覺得恐懼。中美洲秉承著獨特的生死觀:死是生的延續,死亡也意味著重生。追溯至遙遠的三千年前,中美洲還有恐怖的活人獻祭傳說。

阿茲特克神話中的死亡之神米特蘭(Mictla_nte_cutli),掌管死亡與死后世界,常以骷髏的形態出現,對他的崇拜常常伴隨著活人祭祀儀式
細細觀察,在滑稽小人之外,也能看見浮雕上刺穿舌頭放血的祭祀儀式。一座神廟的墻面浮顯示:一些人把另一個人踩在腳下,手持著什么東西捅入后者的胸口;一尊巨大的頭戴桂冠的骷髏——中美洲神話中的死亡之神,需要用人的血肉來祭拜。
館內分列著名為Cuauhxicalli的巨大石雕,做成鷹或美洲虎的樣子,乍看覺得圓潤又可愛。實際上,這種石器的功能是在祭祀中盛裝祭品——通常是活人的心臟。兩米多高的大地女神Cōātlīcue雕像以人手做項鏈、骷髏做腰帶,關節處裝飾著蛇的毒牙,通體充滿了繁復的細節與神話隱喻。
阿茲特克人認為心臟是人的太陽能量所在,是獻給神明的珍貴禮物。這種樸素的思想被解釋為:死亡與重生在不斷輪回著,神明為制造太陽與大地犧牲了自我,生命得以延續,因此人類也為神而犧牲。鎮館之寶太陽石在最重量級的展館的最中心位置,被掛得很高,以至于人人都需要仰望它。中心太陽神形象的舌頭是一把祭祀刀,每只手都抓著一顆心臟。而外層已用接近現代天文歷法的方式與數學的邏輯,以動植物表示月份指導生產。
一方面,對神祗的崇拜著實粗暴樸素,另一方面,這片土地誕生的文字、歷法、建筑與藝術又先進得令人贊嘆。

各種無名的顏藝雕像

記錄瑪雅文字的書卷資料

巖石上彩繪的人與動物形象

中美洲文明中常見的羽蛇神,象征死亡與重生
奧爾梅克人在3000年前就能雕出惟妙惟肖的巨石人頭像。瑪雅文字于公元前3世紀誕生,至今也沒有完全被破譯。特奧蒂華坎建造兩百多米的金字塔,擴張城池,根據觀測到的星象占卜。阿茲特克將一年分為18個月,與類似天干地支的神圣歷結合,提出52年的周期。壁畫里的小人戴著精細編織的羽冠,從頭頂一直覆蓋到腰部;泥偶的文身是從胭脂蟲赤鐵礦中取出的紅和黏土野青樹中取出的“瑪雅藍”,直到當下依然鮮艷。
但它們有的崩潰于戰亂,有的被西班牙殖民者吞并,有的神秘消失留下外星文明的傳說。既粗糲又繁復,湮沒的文明似乎已相繼消亡,只能在博物館中,留下被植被掩蓋的遺跡和無數未解之謎。
從博物館出來,是一大片賣小吃玩具的攤販。幾個墨西哥漢子把臉和手掌染紅,羽冠從頭頂覆蓋到腰部,裸露在外的皮膚涂著不同花紋的彩繪。他們演奏音樂,一邊玩著雜耍,乍看好像從壁畫上摳下來的身影。
國立人類學博物館是墨西哥最大的博物館,涵蓋了墨西哥乃至整個中美洲前哥倫布時代的文明,全部看完至少需要兩小時甚至一整天;
館內大多導覽為西語,英語注釋比較有限;
博物館所在的墨西哥城交通治安不太好,在墨西哥城游覽時,建議盡量打車出行,并特別注意人身及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