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寨
摘要:勞動教育是教育改革最新加入的內容,與其他四類教育共同組成學生全面發展的要素,在促進學生的成長方面有著切實的意義。在高中歷史的教學課程中,滲透勞動精神,能夠更好的向學生展現真實的歷史。因為勞動是人類走向文明的唯一途徑,個人和社會的發展都不能離開勞動,而勞動的精神就是推進文明發展的動力。只有在勞動精神的引導下,讓學生學會尊重勞動、熱愛勞動,才能夠使他們的人格更加完善。
關鍵詞:高中歷史;勞動教育;方法
一、從人類自身進化的歷史角度對學生進行勞動美的教育
恩格斯曾提到,人類從猿進化為人,勞動這一因素起到了關鍵的作用,而人區別于其他生物,也是因為人們具備勞動精神,能夠有序的進行社會生產勞動。正是勞動讓人從無變有,無論身處哪個時代,勞動永遠是人類活動的主題。在普通高中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中,首先就強調了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勞動對人類產生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從人類發展進化的角度出發,在歷史教學中滲透勞動精神的重要性。例如,在學習歷史之前,許多學生會在他人的影響下認為人是由神創造的,這種說法毫無科學依據,也不被歷史認可,此時教師為了讓學生明白真正的人類進化過程,就必須從猿人開始講起。而人區別于猿的一個關鍵因素是人開始了直立行走;隨后,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人們學會了合作勞動,共同捕獵;最后,在火的發現和運用下,人類開始走向文明。在整個人類發展的歷史過程中,每個關鍵的節點都是勞動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學生正確的認識到了人類進化過程后,他們就能夠以更加科學的眼光去看待歷史,從而正確的認識到勞動的重要性。是勞動促進的人的發展,因此勞動精神的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二、從人類文明發展史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勞動美的教育
在人類發展進程中,火種的發現和使用只是文明開始的第一步,隨著人們學會運用火,人類文明便隨著勞動而誕生。我們的祖先曾茹毛飲血,但是今天的我們決然不會這樣,這就是文明,而精神文明的形成離不開勞動精神的推動。社會的形成是基于社會分工這一前提的,而社會分工的意義的就是勞動,隨著勞動的發展,人們學會的運用工具,從石器逐漸走向青銅器,再走向鐵器,每個時代的發展都是勞動在推動。縱觀華夏五千多年的文明積淀,出現的勞動文明產物數不勝數,例如貫穿東西的萬里長城,曾用動用了無數的勞動汗水,時至今日還屹立不倒。又如世界奇跡始皇兵馬俑,其精巧的工藝、宏大的規模舉世震驚。在《中外歷史綱要》的教材中,諸多文明的產物都源于人類的勞動,學習歷史文明,我們會發現,勞動的力量不僅能夠促進人的發展,更能夠促進世界萬物的發展。
除了中國文明外,還有許多世界文明,都是勞動的結晶。例如,埃及的金字塔,該塔的構建原理至今是個迷;空中花園、獅身人面像等,這些建筑的構建無不體現了人類勞動的智慧。即使是身處現代文明,也很難理解當時的人們是如何通過勞動為我們遺留下這些文明瑰寶的。作為歷史教師,在高中的歷史課堂中,在向學生介紹這些人類文明時,完全可以將勞動教育的理念融入其中,讓學生明白勞動給世界帶來的改變。
三、從歷史人物進教育學生繼承發揚勤勞智慧和艱苦勞動的美德
歷史是由人創造的,是人的活動成就了歷史,因此,普通高中統編教材《中外歷史綱要》中不乏介紹著名的歷史人物。例如,當學到電燈的發明時,我們認識了愛迪生,走進他的生活,我們了解到了他曾經歷過無數次的失敗,但是從未放棄,最終發明了電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光明。又如,學習中國近代歷史時,教材向我們介紹了鐵路工程師詹天佑,他是我國的第一批赴美留學生,他學成回國后,曾主持了多個重大建筑工程項目,并且都完美落幕。他的這些成就都來源于他的勤奮、刻苦,他身上折射出的勞動精神造就了他,也成就了上個世紀的中國。當時我國的科學技術水平落后,在沒有相關技術支持和條件支持的情況下,他刻苦鉆研,最終建成了八達嶺鐵路,其中的人字形設計舉世聞名。在歷史人物身上我們除了敬佩他們的智慧和人格魅力外,最重要的還有他們身上體現的勞動精神。在歷史課堂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歷史人物身上的魅力,引導學生發揚勞動的美德。
四、從歷史遺留教育學生發掘勞動之美
歷史課程不同于其他的課程,他所能表現的勞動精神無處不在,且都是真實可考的。因此在歷史的邏輯中,勞動是最真實的,貼近生活、貼近人物。在歷史的學習中引導學生發掘勞動精神,能夠更加切實的讓學生感受到勞動的力量。例如,在蒸汽機時代,人們開始了工業的發展,當時的人們生活在資本的剝削下,人們發現勞動的廉價,但是并沒有質疑勞動本身的價值,而是質疑當時資本的觀念。于是,人們開始進一步的認識勞動的意義,用科學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勞動精神。又如,在介紹景德鎮陶瓷時,當時的中國瓷器聞名遐邇,而國人用智慧和勞動創建了先進的陶瓷燒結窯爐,加上精湛的制瓷工藝,造就了精美絕倫的陶瓷產品。在歷史的引導下,我們真正的認識了勞動,也重新認識了我們當今的世界。人們都知道以史為鑒,但是歷史能夠教給我們的不僅是在歷史事件上展現的智慧與選擇,還有在歷史事件和人物身上的勞動精神,是他們的舍生取義、勤勞勇敢造就一段段的歷史佳話。
結束語:
綜上所述,歷史教學不是純粹的歷史文化和知識的教學,更是人類思維和精神的教學。作為歷史教師,需要在歷史課程中滲透人類精神的教育,而勞動精神作為人類活動的基本精神之一,是歷史教師必須滲透的一個重要精神。在歷史為我們帶來文明的同時,我們也要用歷史中的精神來教育當代的學生,完善他們的人格,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
參考文獻:
[1]施久.高中歷史教學中勞動教育的滲透路徑[J].人民教育,2017(11):102-105.
[2]孫敦順.高中歷史教學中勞動教育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7,(05):67-69.
[3]周洪琴.高中歷史教學的優化策略[J].時代教育,2018,(08):8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