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磊
(大同煤礦集團 馬道頭煤業有限責任公司,山西 大同 037100)
近些年來礦井火災大小事故頻發,反映出防滅火工作面一直是煤礦的工作難點,特別是厚煤層開采引出的防滅火問題更為突出。《煤礦安全規程》規定厚煤層綜采工作面煤炭回收率不得低于93%,但在生產實際中,受地質條件及回采工藝制約,采用綜放開采的厚及特厚煤層工作面煤炭回收率往往低于90%,有超過10%的煤炭遺留在采空區內無法回收,而且綜放開采所形成的采場空間更大,采空區漏風通道多更難控制,而采空區遺煤又多呈松散堆積狀態,這些條件形成了煤炭自然發火的溫床,給煤礦的防滅火工作造成較大的困難和壓力。本文以某大型煤企為研究對象,總結了該企業16座采用綜放開采的礦井近年來在防滅火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并提出了解決方案,以供其他同類型礦井參考。
1) 礦井煤層自然發火傾向性鑒定報告過期、未做自然發火標志性氣體和臨界值測定,造成不能準確認識所開采煤層的自然發火特性,導致采取的防火措施沒有針對性。
2) 工作面在特殊時期推進緩慢,給采空區遺煤氧化蓄熱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嚴重的自然發火隱患,特殊時期包括:工作面過地質構造、設備故障更換、末采鋪網支護等期間。
3) 礦井注氮系統日常管理不到位,如制氮機輸出氮氣濃度不達標,低于97%的要求,注氮管路系統不健全造成系統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等。部分資源整合礦井還存在注氮系統建設工作進展緩慢,對礦井防火工作形成很大壓力。
4) 礦井對新型高分子材料應用廣泛但缺乏管控,該問題屬于新型問題,一直以來不受關注,直至2019年山東梁寶寺煤礦3306膠帶巷掘進過斷層期間采用高分子材料對高冒區充填后引發自燃,造成掘進工作面11人被困的事故,才引起關注。該事故暴露出在高分子材料使用過程中管控不到位,缺乏諸如測量灌注點溫度、規范材料配比、預防煤體蓄熱等措施。
5) 礦井通風技術管理人員觀念陳舊,缺乏對新型防滅火技術的學習與應用,對均壓通風技術依賴性太強,試圖依靠均壓系統解決所有影響工作面回采的外部不利因素。
6) 礦井防滅火措施的實際配備情況與礦井設計要求的不符,如某礦防滅火設計要求采用3種綜合防滅火治理措施,而實際上只采用注氮一種防滅火措施。
針對以上防滅火管理存在的典型問題,本文提出“技術先行、系統健全、管控到位、防范有效”的管控思路,以求實現工作面“零自燃”目標[1-2]。
技術先行,就是要做到“工作有技術依據、實施有技術方案、難題有技術研究”。礦井必須對所開采煤層的自然發火傾向性、自然發火標志性氣體及臨界值進行鑒定,使防滅火工作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根據礦井自身實際情況,科學合理制定采煤工作面“一面一策”專項防火技術措施,不能只寄希望于一種措施,也不能面面俱到但毫無重點,必須要做到措施合理有效、針對性強、可操作,同時還要加強研發,例如試驗用地面鉆井抽放替代均壓系統,以規避均壓系統的缺陷。
系統健全,就是要求各回采工作面在開采前,防滅火系統必須按設計要求安裝到位,并具備運行條件,常見的防滅火系統有:注氮、噴灑阻化劑、黃泥灌漿、束管監測等。對系統不健全、不具備運行條件的綜采工作面,一律不予準入驗收。注氮系統做為綜放工作面主要的防滅火系統,要做到“工藝科學、參數合理”,尤其要充分考慮回采工作面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的注氮工藝。注氮過程中要嚴格依據采空區內“三帶”分布參數,實行邁步式注氮。對于部分資源整合礦井注氮系統不能滿足生產需要的,應對其進行升級改造,加快完善注氮系統,否則嚴禁其生產。
管控到位,就是要求做到制度執行到位、現場管理到位。首先要建立健全礦井防滅火管理制度,例如制定《礦井注氮系統防滅火管理辦法》、《綜放工作面特殊生產時期防滅火管理辦法》、《綜放工作面封閉管理辦法》等,并能嚴格執行。在現場管理上,一是要加強制氮設備的管理,提升設備檢修維護質量,確保制氮設備運行可靠,氮氣濃度達標;二是強化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制度的執行,特別是對采煤工作面、采空區密閉、火區、高冒區等地點實施氣體取樣化驗分析和日常人工觀測,做到異常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三是要加強隱蔽致災因素的管控,堅持“先治理后開采”的原則,對可能發熱或存在火災隱患的區域,必須實施預防性灌漿、井下堵漏和地面裂隙充填等措施。
防范有效,就是要堅持目標導向、效果導向,確保各項措施取得實效。在此重點強調關于高分子材料的使用問題,目前煤礦常用的高分子材料有:羅克休、馬麗散、聚氨酯、瑞克、瑞米、固安特等。由于部分高分子材料在防火性能上的不可靠,例如聚氨酯,所以礦井在使用聚氨酯類材料時要慎重。在使用高分子材料時一定要經常觀測灌注點溫度、規范材料配比、預防煤體蓄熱等,做好防范措施。
綜放工作面的綜合防滅火工作任重而道遠,本文針對防滅火工作中存在的典型問題,提出了“技術先行、系統健全、管控到位、防范有效”的管控思路和措施,有利于推進礦井防滅火管理工作,減少火災事故的發生。也可為其它礦井防滅火工作提供借鑒。